标题:养殖南美白对虾几种鳃病的防治 内容: 一、由弧菌引起的鳃病。 病虾浮在水面上游动缓慢,鳃丝轻微肿胀、暗灰色,尖端有变性坏死现象。 在高倍镜下能看到活泼运动的菌体。 出现该病的池塘底质污染严重,水质差,发病高峰季节7~9月。 防治方法:①清除过多淤泥,保持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冻池晒池,使池底有机物充分分解。 ②在养殖过程中施用沸石粉、海中宝等底质改良剂,改变底部厌气状态,稳定底层的pH值。 ③使用光合细菌、EM菌、生物护水素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并抑制弧菌的繁殖。 ④治疗:全池泼洒二溴海因 O.39/m。 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0.1%或土霉素0.3%,连用5~7天。 二、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鳃病固着类纤毛虫和吸管虫是一类附着性生物,主要有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钟形虫和吸管虫等,其成体阶段常附着于虾鳃、体表。 数量较多时,虾表面可看到一层灰黑色绒状物,污浊难看,鳃区变黑。 影响虾的呼吸和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起脱壳困难,从外观症状基本可以诊断,确诊则在低倍镜下观察到较多虫体即可。 防治方法:①由于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池水很肥,可通过换水调节水质;繁殖适量的浮游植物,调控水的生态环境。 ②许多养殖户采取泼洒茶籽饼刺激虾脱壳解决这一问题,但茶籽饼刺激脱壳是非正常脱壳。 因此刺激脱壳后需饲料中添加矿物元素特别是钙、磷,添加量为饲料的2%,并改善营养。 而且此种方法不能经常使用,否则影响虾的免疫力。 ③全池泼洒硫酸锌O.5~lg/m。 ④隔一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0.39/m或新洁尔0.5mL/m3,饵料中添加 0.1%大蒜素。 三、由丝状细菌引起的鳃病虾鳃部黑褐色,食欲不振、生长慢,脱壳困难。 病原为毛霉亮发菌,以分生孢子繁殖,菌丝为丝状,不分枝,基部稍粗,末端较细。 诊断时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菌丝,较粗的一端固着在鳃部,细端游离。 在养殖密度大、水肥的情况下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①控制池水肥度,降低有机质含量。 ②减少残饵,防止底质和水质的污染。 ③用螯合铜0.59/m全池泼洒或者亚甲基蓝O.1~0.29/m,同时内服氟苯尼考按1~29/kg饲料拌料投喂,连用5天。 四、水质不良造成的鳃病养殖中后期池水负荷大,有害物质常会积累。 加上受台风、暴雨、冷空气等恶劣天气影响,池水出现分层、对流、底泥泛起等异常情况,水环境的恶化常会造成鳃组织病变、坏死发黄发黑及粘附异物,有时虾体微红等。 防治方法:①经常测定水质,掌握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使用生石灰每亩5kg或降碱改水灵0.5~lg/m调节pH,并每隔10~15天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如EM制剂、生物护水素等,控制池塘藻类和微生物的优势种群。 吸收并转化各种还原性物质,起到良好的稳定和修复水质作用。 使pH值稳定在7. 8~8.5、氨氮小于 0.5mg/L、亚硝酸氮小于0.1mg/L。 ②暴风雨或连续阴雨等恶劣天气会引起虾的强烈应激反应,造成虾免疫力下降,应通过增氧、换水、泼洒水质净化剂等措施控制水变,并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在饲料中添加0.2%Vc和1%的对虾根莲解毒散。 五、由营养不良引起的鳃病投饵量少或饵料营养缺乏,对虾体虚而发病。 由于缺乏Vc等,鳃区黑色素沉积,进而溃烂坏死发黑。 诊断时另外可见虾胃壁、后肠壁、肝脏,特别是体节和附肢关节膜坏死。 防治方法:①掌握适宜的投饵量并改善饲料营养成分,使配方符合对虾的营养要求。 ②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3%的vc和0.2%的脱壳素。 发布时间:2024-04-23 07:00:02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