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花背蟾蜍 内容: 花背蟾蜍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雄蟾背面多呈橄榄黄色。 雌蟾多为浅绿色;疣粒灰色,上面有红点;雌蟾背呈绿灰色,上有美丽酱色花斑,疣粒上多有土红色点,故名此蟾为花背蟾蜍;背正中央常有一浅绿色细纵线,始自头端至肛部;四肢有棕色花斑;腹面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则有之。 液浸标本红点多不见而深色斑纹清晰。 外形特征花背蟾蜍体形较小,一般60mm左右;指细而尖,第四指短,达第三指远端第二关节下瘤或为第三指的1/2;外蹠突远小于内蹠突;雄蟾声囊无色素。 花背蟾蜍,两栖纲,蟾蜍科。 体长6-7cm。 雄蟾蜍背面橄榄黄色,皮肤粗糙,密布大小瘰疣,上有许多小白刺。 雌蟾蜍背面浅绿色,有深褐色或酱黑色花斑,瘰疣稀疏,皮肤较光滑。 腹面乳白色,满布扁平小疣。 口后有大疣。 耳后腺大而扁平。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生活习性花背蟾蜍的适应性强。 白天栖于洞内,黄昏外出觅食。 冬季集群在沙土中冬眠。 生活环境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 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体长60毫米左右,最大的雌性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耳后腺大略扁;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长圆形;后端无缺刻。 前肢粗短;指趾略扁平,末端黑色;指长顺序3、1、2、4;指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圆形、深棕色,内侧者小,色浅。 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不到肩,左右跟部不相遇;除第一趾外,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内蹠突较大,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体背面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雄性更甚;耳后腺大,四肢及腹面皮肤较平滑。 雄蟾背面多呈橄榄黄色。 雌蟾多为浅绿色;疣粒灰色,上面有红点;雌蟾背呈绿灰色,上有美丽酱色花斑,疣粒上多有土红色点,故名此蟾为花背蟾蜍;背正中央常有一浅绿色细纵线,始自头端至肛部;四肢有棕色花斑;腹面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则有之。 液浸标本红点多不见而深色斑纹清晰。 雄性内侧三指的基部有黑色婚垫,前肢粗壮;有单咽下内声囊。 蝌蚪体笨重,深灰色,尾鳍乳白色;后肢发育良好时,全长3050毫米;唇齿式为I:11/Ⅲ,仅口角处有唇乳突。 分布范围在海拔600-2700米间均有分布,栖息活动于半荒漠,黄土高原的断层处,林间草地,树根下,石缝间等各种生境。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保护类别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药理作用1. 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 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 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目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 温度在40℃-60℃为宜。 花背蟾蜍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药材形状亦异。 一般分片蟾酥、团蟾酥两种。 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 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 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团蟾酥一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 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 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胶质样而光亮。 2. 干蟾的生药性状,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腹部无黑斑。 3. 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胆囊,鲜用。 实际应用1 . 蟾酥 蟾蜍耳后腺以及皮肤腺瘤分泌的白色浆液叫蟾酥。 蟾酥是中药瑰宝,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具有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增加白细胞等新用途,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 2 . 蟾衣(皮) 即干燥蛤蟆皮。 蟾皮性凉,味辛,有微毒。 内服清热解毒,利水消胀,外用解毒散肿。 可以治疗食道癌、胃癌、鼻咽癌、肝癌、子宫癌、淋巴癌、心力衰竭、乙肝、肝腹水等症3 . 干蟾 即蛤蟆肉。 性寒,味辛,有毒。 干蟾可解毒医疮,消积化症,是治小儿疳疾之良药。 内服善攻,外敷善拔,用于治疗白血病、肝硬化、肺结核、肿瘤、食道癌、慢性支气管炎等。 其他如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也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发布时间:2024-04-19 08:30:53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