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甘蔗蟾蜍介绍 内容: 巨型海蟾蜍体长一般约150-175毫米,最大可以达到250毫米;平均体重106克。 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蟾蜍。 由于可以消灭甘蔗里的害虫,人们也将其称为蔗蟾蜍。 体型短粗,身体一般为褐色或棕色,体表有深色斑点,能够分泌毒液。 耳旁腺大,其分泌物即著名的蟾酥;鼓膜明显;舌端游离,无缺刻;无颌齿和犁骨齿。 后肢较短。 椎体前凹型,无肋骨;肩带弧胸型。 毒性十分厉害。 遇到威胁时,巨型海蟾蜍会将毒腺转向攻击者。 毒液通常是流出来的,但它们恼火时也会喷出少量毒液。 毒液可通过受害者的眼睛、嘴和鼻子进入体内,导致剧痛、暂时失明和发炎。 通常在黄昏时进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青蛙、蜥蜴和小的啮齿动物。 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已经被引进澳大利亚和亚洲。 形态特征巨型海蟾蜍头体长一般约150-175毫米,最大可以达到250毫米,雌蛙明显比雄蛙长。 平均体重106克。 体型短粗,皮肤干燥,背部呈灰色、黄色、赤褐色或橄榄褐色,具有不同的斑纹和许多大小不等的瘰疣粒。 腹面皮肤呈白色或奶白色,有黑色或褐色的疙瘩。 头部有高高的骨质棱嵴,长在鼻孔的上吻之间。 从鼓膜前侧延伸至后半部分的是巨大副瘤。 象其他夜间物种一样有水平的瞳孔,眼后各有很大的腮腺。 瞳孔横向,虹膜呈金色。 体表能够分泌毒液。 耳旁腺大,其分泌物即著名的蟾酥;鼓膜明显;舌端游离,无缺刻;无颌齿和犁骨齿。 后肢较短。 趾间基部有肉质的蹼,前肢没有蹼。 椎体前凹型,无肋骨;肩带弧胸型。 幼蟾蜍体型较为幼小,只有5-10厘米长。 它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光滑及深色的,有些甚至偏红色的。 幼蟾蜍没有腮腺,毒性较弱。 蝌蚪很小,体长1-2. 5厘米,呈黑色。 栖息环境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水沟边。 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 蝌蚪群栖于水底。 生活习性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 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 夜间捕食、活动。 海蟾蜍眼睛后有很大的腮腺,背部也有其他的分泌腺。 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分泌一种奶白色的液体,称为蟾毒素。 蟾毒素对于多种动物都是有毒的,甚至有人因食用海蟾蜍而死亡,海蟾蜍毒性很大。 它们身上有一对大如硬币的毒腺,遇到敌人就会喷出毒液,如果毒液通过眼睛、嘴和鼻子进入体内,就会导致剧痛、暂时失明和发炎,对儿童甚至有可能致命。 而且连它们的蝌蚪也有毒性。 除了分泌毒素外,海蟾蜍可以扩张肺部令身体膨涨,吓退掠食者。 海蟾蜍除了靠视觉来侦测猎物外,也可以使用嗅觉,双重扑捉能力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秘籍。 主要吃节肢动物、蛾类、蜗牛、蝇蛆、蜻蜓、蚱蜢及体型小的啮齿目、爬行类、其他两栖类、鸟类及多种无脊椎动物而生存,偶尔也会吃植物、狗粮及垃圾。 它们习惯将猎物直接吞下,然后在胃里将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海蟾蜍还有极强的耐力,悉尼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表示:它们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以一个晚上行进1. 8公里。 是青蛙蟾蜍家族中的夜行世界纪录。 分布范围原产地:伯利兹、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佛罗里达引进、夏威夷岛引进、德克萨斯州)、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引进: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巴多斯、多明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海地、牙买加、日本、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北马里亚纳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中国台湾岛、美属维尔京群岛。 繁殖方式巨型海蟾蜍交配系统混杂, 可以是一雄多雌,或一雌多雄,及多雄多雌。 繁殖期间雄性聚集在暂时的或永久的或缓慢移动的水中,并呼吁配偶。 不止一个雄性可能使单一的雌性的卵受精,并且特别成功的雄性可能在繁殖季节使多个雌性的卵受精。 巨型海蟾蜍全年都能繁殖。 第二年以后,雌性能够产卵。 卵产在岩石上或植物枝叶上,呈一串凝胶状。 一次超过30000粒卵。 卵是黑色的,表面有薄膜覆盖,其直径约为1. 7-2毫米。 蝌蚪孵化的时间要视乎水温,卵孵化期2-7天。 在亚热带地区,繁殖期一般只会在较温暖的季节,刚好亦是雨季的开始。 蝌蚪孵化的时间要视乎水温,水温越高生长得越快。 孵化时往往就有成千条蝌蚪组成一群。 蝌蚪细小及呈黑色,蝌蚪需要在45-55天内变成了与成年相同的幼蟾。 与成体一样,卵及蝌蚪对很多动物都带有毒性。 幼蟾一般长10-11毫米,生长得很快。 生长率会因地区、季节及性别而异,初期平均生长率为每日0. 647毫米,继后减慢至每日0. 373毫米。 生长率往往在它们达到性成熟时就会减慢。 急速的生长率对它们在变态及亚成体的生存有莫大帮助,因为幼蟾会失去了卵及蝌蚪时期的毒性,却又未曾长成可以分泌蟾毒素的腮腺。 由于失去了重要的防卫,估计只有0. 5%的海蟾蜍能长成成体。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巨型海蟾蜍在原产地是非常普通的物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工作。 巨型海蟾蜍被认为是世界前100名引进种中最广泛的物种之一。 它们在被引入的地区和国家,被认为是有害生物和灭绝工作的目标。 巨型海蟾蜍已经证明是澳大利亚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之一。 总体来说,巨型海蟾蜍这种非常适应性的入侵物种没有濒危的威胁。 引入的巨型海蟾蜍在波多黎各携带沙门氏菌,使其他本地物种处于危险之中。 在其引入的范围的一些地区,巨型海蟾蜍与本地青蛙竞争,并对试图消耗它的本地野生动物有负面影响。 百慕大蝌蚪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一些池塘中污染物的污染以及积累污染物的转移的影响。 保护行动:这种高度侵入物种不需要保护措施;相反,对于受到该物种范围扩大的不利影响的物种的保存措施是必需的。 澳大利亚的生物学,影响和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研究已经到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菲律宾和日本,应该检查这个物种对本地蛙类的影响。 格林纳丁斯已经启动了正式组织的根除计划。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 1无危(LC)。 发布时间:2024-04-16 08:26:08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