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怎么治羊的肿头症呢? 内容: 肿头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它的发病率不高。 但是养殖人员多了解一些,相信对养殖会更好的,毕竟有备无患。 肿头病俗称大头病(bighead),是青年公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其特征是头部发生炎性水肿,发展迅速,病程短。 通常发生在角斗的有角品种中。 其发病率不高,但可能引起名贵公羊死亡,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原】 病原为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novi)。 该菌生活在土壤内、皮肤表面和绵羊的消化道,其芽胞普遍存在于羊栏、牧场和草场的土壤内,容易机械性地转移到公羊头部皮肤表面,当羊在角斗过程中引起角周围皮肤或其他软组织的裂伤或挫伤时,芽胞易乘机进入伤口。 【症状】 患肿头病的公羊体温上升到40~41. 5℃。 患羊离群躺卧。 头、胸与颈部皮下和肌内组织水肿发展迅速,肿胀的皮肤渗出液体。 肿胀的眼睑关闭。 鼻孔与鼻道部分关闭,可能引起有杂音的呼吸困难。 患羊拒食,身体虚弱,在48~72h死亡。 发病率通常为公羊群的2%~4%,但可能高达15%。 大多数患羊死亡。 【剖检】 在尸检时,突出的变化是在头颈的软组织中。 角周围的皮肤可能有裂伤,面、胸和颈部的皮下与肌间隔通常含有大量清亮的水肿液。 混合感染时,含有水肿液血红蛋白与不透明的渗出物。 胸腔与心包囊中和肺内可能有积液。 心内膜下与心外膜下有点状出血。 病理组织切片上,水肿液明显;在裂伤和接种部位的周围可发现细菌和白细胞。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与病变可初诊为肿头病。 公羊面、胸、颈部迅速发展的水肿,成为有力的诊断指征,而肿胀组织和裂伤中的清亮水肿液可进一步支持诊断。 从裂伤附近组织中可能分离到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与有关细菌,例如梭状芽胞杆菌与产气荚膜杆菌。 鉴别诊断需要考虑光致敏作用、黑腿病、恶性水肿与能分泌毒液的动物咬伤。 光致敏作用造成的头部肿胀,发生在所有性别和无色素皮肤的个体中。 黑腿病发生在两性于剪毛、预防接种、断尾、去势与分娩所致的创伤之后,有特征性的肌内病变,液体常为血红蛋白所着色。 恶性水肿是创伤周围的一种急性局灶性感染,含有气体、血色液体与坏死组织,可能分离到气肿疽梭状芽胞杆菌和腐败梭状芽胞杆菌。 动物毒性咬伤通常见于个别绵羊,公母两性都可发生。 【预防】 应用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疫苗,可显着降低此病的发生率。 为了取得**的预防效果,疫苗应在角斗季节开始前6周使用;在预期疾病爆发期间,将年轻公羊从怀疑被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污染的羊栏中赶出。 【治疗】 对受感染的公羊必须及早治疗。 每天注射抗生素,并将病羊隔离到黑暗安静的羊舍,供给优质饲料与充足的饮水。 发布时间:2024-04-02 08:19:49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