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工养殖田螺关键技术 内容: 田螺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磷、钙、铁元素以及维生素,农户可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现将田螺养殖相关技术介绍如下:1. 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 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 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 2. 田螺的繁殖习性。 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时,田螺从越冬的孔穴中爬㈩在水底摄食生长。 到4月份开始繁殖,7~8月份是田螺繁殖旺盛季节。 1~2龄雌螺可产仔20~30个,4龄以上的雌螺可产仔40~50个。 仔螺出生后生长迅速,一年可发育成性成熟,每年4~9月是产仔季节。 3. 田螺养殖场地选择。 田螺的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是有流水。 螺池规格一般宽1. 5~1. 6米,长度 10~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 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 池子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防逃网。 同时,在养殖池中间稀栽茭白等水生植物,这不仅可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且又为田螺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4. 种螺放养。 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100千克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池里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 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 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 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 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5. 水质调节。 养殖池中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 因为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 硫磺水质同样使田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 养殖用水以稍混浊的河川或池塘天然水体最佳,不要过于清澄透明,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 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 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 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 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 6. 饲养管理。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 也可投喂菜叶、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下脚料。 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他饲料切碎拌匀投喂。 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饼以60%、 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在生长适宜温度内(20~27℃),田螺食欲旺盛,可每2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 当水温在15~20℃或28~30℃时,每周投喂2次,每次投给1%左右。 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则少投或不投。 田螺在天然状态下,当年能长至 6~8克的个体,而人工养殖的个体重可达12~15克。 7. 越冬管理。 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 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 田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 一般每3~4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8. 收获与运输。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投放的幼螺可达10~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 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捞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 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放置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 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 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发布时间:2024-03-19 07:03:16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