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长的像蜈蚣的虫子一般有哪些? 内容: 蜈蚣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长长的身体长着很多只脚,爬行起来特别快。 蜈蚣的毒性很强,被咬了到的话很麻烦。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像蜈蚣的虫子,但并不是蜈蚣,下面小编来细数下有哪些像蜈蚣的虫子。 长的像蜈蚣的虫子一般有哪些? 长得像蜈蚣的虫子有好几种,比如马路、蚰蜒等,外形都有点像蜈蚣,但是并没有蜈蚣那么强的毒性。 马陆也叫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 马陆属于无脊椎动物,多足纲,倍足亚纲,体节组成。 长约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 马陆能喷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热带雨林中的马达加斯加猩红马陆喷出的液体能使人双目片刻失明。 蚰蜒的形态结构与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区别是:蚰蜒的身体较短,步足特别细长。 当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时候,这部分步足就从身体上断落下来,使身体可以逃脱这是蚰蜒逃避敌害的一种适应。 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动即立刻逃脱,但是很容易脱落。 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 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它喜欢栖息,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以捕食小虫为生。 马陆的外形特征特征为体节两两愈合(双体节),除头节无足,头节後的3个体节每节有足一对外,其他体节每节有足2对,足的总数可多至200对。 一般雌虫可以长750只脚,是世界上脚最多的生物[2] 。 除头4节外,每对双体节含2对内部器官:2对神经节及2对心动脉。 头节含触角、单眼及大、小腭各一对。 体节数各异,从11节至100多节,体长2~280毫米。 除一个目外,所有马陆有钙质背板。 自卫时马陆并不咬噬,多将身体蜷曲,头卷在里面,外骨骼在外侧。 许多种可具侧腺,用分泌一种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气以防御敌害。 马陆属于无脊椎动物,倍足纲,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 头部有触角1对,大颚1对,小颚1对。 眼为聚眼。 躯干近20节,第1节与头部愈合,第2~4节各有1对步足和1对气孔,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足和2对气孔。 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各有臭腺孔1对。 从发生看,成倍的步足和气孔,是由于2个体节愈合的结果。 昼伏夜出,多栖息潮湿耕地、或枯枝落叶堆、瓦砾、石堆下,行动缓慢,常成群游行。 生殖孔1对,在第2对足基部。 植食性,多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农作物。 当受惊动时,身体常卷曲成盘状。 蚰蜒的主要特征蚰蜒体短而微扁,棕黄色。 体长1. 5至21厘米。 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 足易脱落。 气门在背中央。 触角长。 毒颚很大。 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昆虫。 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蜒,或称大蚰蜒。 蚰蜒行动迅速,气管集中,几千个单眼聚集在一起构成伪复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现。 唇足类中的蜈蚣只有4对单眼,虽然视力很差,但行动却很迅速,不论爬行、捕食或是寻找栖息的处所,主要依靠1对触角。 蚰蜒白天在腐叶、朽木中体休息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行动迅速,以昆虫及蜘蛛为主食。 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 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 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 蜈蚣的体型特征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 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 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 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 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 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 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 适宜人工饲养。 《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 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 《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 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 目前为止,小编还只知道两种像蜈蚣的虫子。 这两种虫子外形很像蜈蚣,也是长长的身体长着很多只脚,爬行起来很快,虽然外形看来很可怕,但并没有蜈蚣那么强的毒性。 不知道的人往往都会把他们误认为蜈蚣。 发布时间:2022-08-23 10:02:17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