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最新科学鸭嘴鱼养殖技术 内容: 鸭嘴鱼是淡水鱼类中生长最快的鱼类之一,鸭嘴鱼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既不怕低温,也能忍耐高温。 下面跟小编一起学习鸭嘴鱼的养法。 最新科学鸭嘴鱼养殖技术一、养殖位置鸭嘴鱼的养殖点选择在城前洼陡水库。 养殖区水域面积大,水深6米以上,溶解氧6~9毫克/升,pH值7~8. 4,总硬度为20~40毫克/升,氨氮为0. 02~0. 06毫克/升,亚硝酸盐为0. 0015~0. 01毫克/升,水质良好,符合GB1160《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的全部要求。 二、网箱设置鸭嘴鱼网箱设置参考鲢鱼网箱,选择浮游生物量丰富的水域,要求水流平稳,避风向阳,环境安静网箱框架采用简易毛竹框架。 箱体材料选用聚乙烯无结网片。 网箱规格为5米5米2. 5米,网目大小2. 5厘米。 鸭嘴鱼怕光,网箱表面用黑色薄膜遮盖。 三、苗种选择鸭嘴鱼苗种选择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优质苗种。 放养密度为每平米20~40尾。 规格为10~15厘米,根据鸭嘴鱼苗种对水温变化较敏感的特点,在苗种进箱时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2℃为宜,尽量调节一致。 进箱前用1. 5~2. 0%的食盐水进行8~10分钟的鱼体消毒。 四、放养密度鸭嘴鱼单养时,体长50~60厘米体重1公斤时每亩80~100尾,2~3公斤时每亩40~50尾。 混养时,体长25厘米时每亩50~70尾,年底长至1公斤。 体长50~60厘米时每亩20~50尾,年底长至2~3公斤。 第三年每亩7~8尾。 成鱼池塘养殖不宜在小面积或精养高产塘中混养,因为精养塘高产量、高密度,溶氧大起大落,轮捕轮放都对匙吻鲟十分不利。 五、科学投饵鸭嘴鱼放养初期以投喂浮游动物(如红虫)为主,然后逐步驯化转食改投浮性颗粒饵料,并辅以夜间灯光诱饵。 饵料要求新鲜不变质,营养丰富,粒径适口,投饵遵循四定原则。 在水温在20~30℃时,日投饵率为1. 5~3%。 水温20℃以下时,日投饵率为0. 5~1. 0%,具体根据摄食情况、天气、水质等及时调整。 投饵次数为每天3次,分别为07:00~08:00时、11:00~12:00时、18:00~19:00时。 六、日常管理鸭嘴鱼生长速度很快,应及时分规格培育,避免两极分化,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严格执行早、中、晚巡箱制度细心观察鲟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及时捞除残饵。 定期冲洗网箱,防止网眼堵塞,影响箱内外水体交换。 下雨天和暴风雨季节,随时注意加固网箱。 还要经常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发现破损及时修补。 网箱上口还要安装黑色的遮光尼龙布和防盗网。 每天记录好气温、水温、投饵量和发病死亡数量等。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七、鱼病防治鸭嘴鱼的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健康管理原则,苗种放养和每次分箱时都用1~2%的食盐或0. 4毫克/升的二溴海因等药物药浴后进箱,并且每隔20天左右在网箱内用15毫克/升的生石灰和0. 3毫克/升二溴海因泼洒消毒。 网箱周围水域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鸭嘴鱼生活习性鸭嘴鱼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性情温顺,食物链短,是所有鲟鱼中惟一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其饵料来源广,且易养易捕,适合于水库、湖泊和池塘等水域养殖。 鸭嘴鱼的食性与花鲢相似,是一种滤食性鱼类,主食浮游动物、枝角类动物,特别喜食水蚤,也偶尔摄食摇蚊幼虫等小型水生昆虫。 鱼体长在12厘米以下的匙吻鲟鱼,能逐个蚕食浮游动物,也蚕食小鱼、小虾;鱼体长超过12厘米,其摄食器官发育完善,转为滤食方式,能捕捉游泳很快的桡足类动物。 随着匙吻鲟个体的长大,也摄食颗粒饲料。 幼鱼阶段,因其有一种长吻,形体奇特,摄食商品配合颗粒饲料时,腹部向上,动作独特,逗人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一种高档观赏鱼类饲养。 鸭嘴鱼的历史鸭嘴鱼学名:美国匙吻鲟(又名鸭嘴鲟)英文名:Polyodonspathala匙吻鲟,学名美国匙吻鲟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属鲟形目匙吻白鲟科。 是从3亿年之前(即恐龙时期)就在地球上生活,并存留下来的一种珍稀鲟鱼类,是世界上匙吻鲟科中仅有的两个品种之一。 它与中华鲟以及长江水域中的白鲟同属鲟形目白鲟科。 鸭嘴鱼的特征看其外观,鱼嘴扁平酷似鸭嘴,却比鸭嘴长几倍,50多厘米长的身子,又长又扁的嘴巴已经占了一大半。 周身光滑,深灰色的鱼身,没有鳞片;尝其味道,肉质非常细嫩,鲜美无比,而且刺少肉多,几乎就是一根龙骨直连鸭嘴,鸭嘴鱼的骨头是透明的,而且很脆,可以咬碎了吃掉。 鸭嘴鱼珍贵的品质再加上厨师精工厨艺的融合,无论是水煮还是红烧或是清蒸,不但鱼肉同样口感细嫩、鱼骨同样软脆,而且香甜且汁多润口,鸭嘴鱼是浮游动物为食,如果混养的话不需要单独投喂饲料,养殖鸭嘴鱼主要就是怕寄生虫类,要多预防。 发布时间:2023-12-30 07:05:16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