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养殖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内容: 虹鳟鱼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一种珍贵的冷水性养殖鱼类,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迅速,容易捕捞,人工繁殖简单。 1959年引入我国,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 我国农村有不少溪流、冷泉、水库底层排水,可因地制宜饲养虹鳟鱼。 人工繁殖虹鳟鱼2龄性成熟,繁殖季节为冬季和早春,水温在6℃―13℃之间。 产卵期受水温与光照影响较大。 虹鳟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较长,在10℃时需要30天左右才能孵出小鱼。 其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亲鱼培育、采卵受精、孵化及幼苗培育四个环节。 1. 亲鱼培育为了获得体质健壮、生长快的后代,除避免近亲繁殖外,一般不采用第一性成熟的亲鱼,这些鱼产的孵粒小,而且后代的生命力也较弱。 所以,繁殖用亲鱼从2龄鱼中挑选加以培育,体重应在1公斤以上,雌雄之比以3―5∶1为宜;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尾―2尾,雌雄混养,至繁殖前约1个月,应分池饲养,以利操作。 饲养亲鱼的周年水温不应高于17℃,超过17℃,就不能成熟。 同时,卵的质量与饲料的营养成分也有密切关系。 饲养中要适当增加维生素,不宜多投喂脂肪饲料。 亲鱼饲料中粗蛋白应高于40%,粗脂肪应低于6%,碳水化合物应低于12%。 8月―9月份是亲鱼性腺发育回升点,应强化投饵,加强营养供给,投饵量约为体重的3%―5%;产卵前两个月,应相应减少投饵,产卵前2天―3天停饵。 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的产前和产后,可以全部投喂新鲜的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 2. 人工采卵授精雌鱼成熟后,前腹大而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手摸腹部有卵粒分离感,轻压后腹部有卵粒从生殖孔外流。 成熟的雄鱼,挤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此时应及时采卵、授精,否则,容易出现过熟现象,失去受精能力。 在繁殖季节应每两天观察一次雄鱼成熟情况。 采卵授精应在室内进行,避免强光照射。 人工授精时先把卵轻轻挤入干净脸盆中,用等渗液(氯化钠55. 05克,氯化钾1. 97克,氯化钙3. 14克,蒸馏水配成7. 5―8. 0升溶液,并用重碳酸钠将PH值调至7)洗卵。 滤除等渗液并迅速挤入精液,用鹅毛搅拌,使精卵均匀后再加入少量清水,再稍加搅拌,静置1分钟,再用清水洗卵2次―3次,加入清水静置2小时―3小时,待卵吸水胀足富有弹性时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3. 孵化孵时在孵化槽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用水必须过滤,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每万粒卵每分钟用水2升―4升。 孵化温度7℃―13℃,孵化过程中严格避光,及时清除死卵(用10%食盐水把死孵分开,死孵因比重小而上浮)。 为防止水霉感染,可在每立方水中放入3克―5克孔雀石绿消毒。 苗种培育苗种培育是指把孵化出的仔鱼培育至2. 5厘米―3厘米长。 刚孵出的鱼苗非常娇嫩,以脐囊为营养,怕强光照射,并要控制好水量,每10万尾鱼苗注水量为每分钟30升―50升。 在水温10℃,经过23天,脐囊吸收2/3时,鱼苗转入饲养槽或水泥池中饲养。 每平方米放养密度1万尾,每万尾每分钟需水20升。 当仔鱼有60%―70%上浮时应投活饵料(大型水蚤、水蚯蚓),也可投熟蛋黄,鱼肉糜;饵料可用0. 4毫米网眼的细筛过筛后投喂,每天6次―8次,日投饲为鱼体重的10%―15%;水温10℃―15℃,经过20天培育,体长可达2. 5厘米―3厘米,就可转入室外的鱼种池内培育。 鱼种池在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消毒、清塘,安装好2毫米―3毫米网眼闸门。 鱼种入池前,要经过筛选,大小分池饲养,以防大鱼争食,影响小鱼生长。 放养密度视水中溶氧、注水量、鱼种规格而定。 体重3克―5克时每平方米200尾,流水量每秒10升。 苗种培育前20天内以投喂小杂鱼肉糜为主,日投饵量6%―10%,日投饵4次;20天后转用配合饲料,日投饵量2%―4%,日投饵4次。 为了满足鱼苗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除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外,还要投些水蚤、蝌蚪等活饵料。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注水量,经常洗刷闸门,以防闸门堵塞,缺氧死鱼,并经常清除池底污物残饵,保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鱼种生长。 发布时间:2023-12-21 07:11:07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