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泥鳅补肾吗? 内容: 泥鳅本身营养是很丰富的,也具有药用价值。 肾也叫腰子,它是人的主要排泄器官,左右各一个。 肾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的,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 肾对于人体是很重要的器官,肾虚会引起很多的不适症状,因此适当食疗补肾是很有必要的。 泥鳅补肾吗? 泥鳅是具有补肾功效的。 泥鳅中含有一种特有的氨基酸,可促进精子形成,成年男子常食泥鳅有养肾生精、滋补强身之效,对调节性功能有较好的帮助。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可入药。 泥鳅的营养成分泥鳅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铁等矿物元素以及大量的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鱼、黄鱼、虾高出3~4倍,而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也比其他鱼类要高。 泥鳅的主要品种1、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体形酷似泥鳅。 须5对。 眼被皮膜复盖。 无眼下刺。 鳞片大,埋于皮下。 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 尾柄长与高约相等。 尾鳍圆形。 肛门近臀鳍起点。 2、中华花鳅。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 须4对,眼下刺分叉。 侧线不完全。 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 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 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 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 3、大斑花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须4对。 眼下刺分叉。 侧线不完全。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 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 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有一黑斑。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 个体小,数量少。 4、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又称钢鳅。 吻长而尖。 须3对。 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 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 颊部无鳞。 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尾柄较低。 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5、长薄鳅。 分布于长江上、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重1. 0~1. 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 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数量明显减少。 6、北方须鳅。 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 体细长。 须较短。 尾柄皮褶棱不发达。 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 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 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泥鳅的药用食法1、取适量泥鳅放在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内泥水污物后洗净入锅,文火烘干,研末备用。 服时每次取5克,温开水送下,一月三次。 此法对急慢性肝炎都有疗效;还可治黄疸、保肝、促使肿胀的肝脾回缩。 2、用活泥鳅适量,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内泥水污物后洗净入锅,文火烘干,研末备用,与等量的鲜活虾煮汤食用,可以治疗肾虚引起的阳萎。 3、每次取活泥鳅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黄,加入适量的水和盐,煮熟后食用,具有补脾、壮肾和健胃之功效。 4、泥鳅的粘液内服可治小便不通、热淋;外用能治白癣与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肤病。 泥鳅对SLE患者属于常用平补食品,可以生吃。 泥鳅的功效与作用1. 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2. 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3. 应用于消渴:泥鳅、鲜荷叶共煮汤食。 4. 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以上给大家介绍了泥鳅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为日常食疗及预防可以多吃泥鳅,但是不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症状还是需要到医院去进行检查治疗,切不可耽误病情。 发布时间:2023-09-21 07:13:47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