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鱼药中毒的预防和解救措施 内容: 随着气温升高,鱼病也越来越多,用药开始频繁,在鱼病防治过程中用药稍有不慎,就会因药物过量而引起鱼类中毒。 轻则造成鱼类厌食,影响生长,重则会引起大量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渔民如果未经过对天气、水质、气温、鱼体的病情分析,就盲目用药,很容易造成鱼的中毒死亡。 因此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前,首先要关注水质和水温。 大多数鱼病的发生与池塘水质恶化有关,发现疾病后,首先要对水质进行处理。 如果在水质恶化或者缺氧的情况下盲目用药,极易加快病情,严重时会引起泛塘。 为了防止发生鱼药中毒,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杀虫剂。 待水质处理好后,再施用药物。 此外,水温是影响药物毒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规律是,水温越高,毒性越大。 但有些杀虫剂却相反,如阿维菌素,在春天水温低时,毒性反而增大,所以春天使用此类药物要适当减量。 生产上用药后一旦发现鱼类活动异常,要立即适量换水,引进洁净水源。 同时,应使用增氧剂或开增氧机,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如果中毒较重,应把鱼转到新的池塘内,使病鱼脱离中毒环境。 发现中毒时,千万不能乱用药,否则会加重死亡。 除了立即向池塘大量换注新水外,还要针对不同药物,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才能将损失降到。 1、菊酯类鱼用杀虫剂常见的有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此类药物在水体PH值较高时,毒性较低,因此鱼类中毒后,可泼洒适量生石灰或者草木灰液,降解其药物毒性。 夏季高温时由于药物分解较快中毒后随着水温升高会越来越轻,但水温较低的初春或晚秋由于水温低分解慢一旦中毒就很难解毒,因此水温低时杀虫一定要注意用药量。 2、有机磷杀虫剂常用的有晶体敌百虫、辛硫磷等,此类药物在水体PH值较高时,毒性增强,应禁用生石灰,可采用硫代硫酸钠解毒。 但要注意增氧。 3、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类杀虫剂虽没有的解毒药品,但泼洒碳酸氢钠或维生素C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硫酸铜、硫酸锌等重金属杀虫剂过量使用时,可采用净水解毒剂(腐殖酸钠)或应激解毒灵(复合有机酸)解毒。 硫酸铜的毒性水温越高毒性越大,高温季节切忌随意加大用药量。 5、氯制剂类消毒剂包括漂白粉、强氯精、溴氯海因等,过量使用时,可参照有机磷杀虫剂解毒方法。 6、苯扎溴铵等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可通过泼洒肥皂水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产生沉淀方式解除毒性。 在水体通过解毒,养殖鱼类恢复平静后,仍需拌饵料内服肝胆康和维生素C等,排解毒素,调节身体机能,增强鱼体免疫力。 虽然各种药物中毒后有相应的解毒措施减轻症状,但实际生产中许多方法不太现实,因此的方法还是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多了解药性、天气、水体和水质,做到对症治疗,用药量准确。 附:鱼类中毒与泛塘的区别1. 从发生时间上区别泛塘:多发生于盛夏和初秋,特别是雷鸣无雨、短暂的大雷暴雨及闷热天气,或阴雨连绵时。 中毒:无昼夜之分,多发生在农作物防病季节及工业繁忙时期。 2. 从症状上区别泛塘:轻微症状表现为鱼类受惊吓时反应迟钝。 严重缺氧时,鱼类狂游乱窜或横卧水面或头撞塘边或肚皮朝上而死。 中毒:浮头现象不太明显,症状因中毒药物不同而变现不同。 有的表现为冲撞、狂游或快速圆周游动,兴奋期过后则运动迟缓或麻痹不动,沉底死亡;有的体表粘液分泌增多,体表或腹部或背鳍下充血发炎,体色发黑或发紫;或者鱼鳃变紫红色,眼球突出,出现缩瞳现象,球底角膜多出现血点;或鱼鳞疏松树立,易于脱落;脏器方面有的变现为肝肾不同程度肿大,肝脏血管扩张,并出现淤血。 心跳迟缓,呼吸机能下降;有的胸鳍伸至前位置,尾部颤抖,脊椎可能发生弯曲、变形等。 3. 从死鱼的种类上区别泛塘:一般以中上层鱼类较常见,如鲢鱼、鳙鱼、武昌鱼等。 鲤鱼、鲫鱼一般不容易泛塘死亡。 鱼浮头时,一般先死大鱼,后死小鱼。 中毒:一般不分种类、大小,连生活在底层的鲤、鲫鱼,甚至黄鳝、泥鳅都会死亡。 严重时全塘鱼全部死亡。 4. 从水体颜色上区别泛塘:由于没有定期加注新水或调水等原因,导致池水过肥,产生大量蓝绿藻,使池水呈浓绿色、蓝绿色,若遇天气突变,则易泛塘。 中毒:水质在较短时间内就有很大的变化,常伴有异样的气味,如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在池边和下风口处很远就问道一股刺鼻的腥臭味。 发布时间:2025-11-28 09:44:20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