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奶牛酮病怎么诊治? 内容: 酮病是高产奶牛一种重要营养代谢性疾病,由于糖分不足,脂肪代谢过程中动物体内酮体量异常增加,则呈现出临床症状。 有些病例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在血液中酮体增加者称为酮血症;在尿中酮体量增加者称为酮尿症。 在乳中酮体量增加者称为酮乳症。 长期饲喂高蛋白、高脂肪饲料,而使碳水化合物饲料供应不足时,随着奶牛产奶量的增加,糖分大量消耗,迫使机体动用体脂肪进行分解代谢,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生者称为原发性酮病。 因肝脏机能减弱、肥胖及糖皮质激素分泌下降引起该病。 近几年,奶牛产奶量上升幅度较大,产奶量的提高促使酮病发病,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一、病史2009年5月2日一农户奶牛突然发病,该牛为第4胎高产奶牛,产奶量30多千克。 不吃精料,只采食干草,体重迅速消瘦,泌乳量降低,运动失调,行走时摇摆不稳等。 二、临床检查体温为38. 5℃,呼吸次数21次/分钟,脉搏次数64次/分钟。 病牛食欲减退,大多拒食精饲料、青贮饲料,但可较好地采食干草、稻草。 异嗜,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粪稍干,泌乳量减少,乳具酮味。 皮下脂肪作为能源急剧地被消耗,皮肤失去弹性,被毛粗乱,体重急剧下降。 三、诊断1. 确诊酮病诊断主要是根据饲养条件、奶牛产奶量及表现症状,或借助于实验室诊断,均可确诊。 实验室诊断:用改良法测定尿中酮体,如果出现阳性反应时诊断为隐性酮病。 2. 鉴别诊断酮病主要和前胃弛缓及生产瘫痪相区别。 前胃弛缓没有神经症状,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生产瘫痪多发生于产后1~3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现抑制状态,呼出气、乳及尿中无酮体,通过补钙和乳房送气治疗有效,而酮病通过补钙治疗无效。 四、治疗本病的治疗原则:消除病因,改变饲养状况,日粮中增加优质干草、补糖和生糖物质以及糖皮质激素。 1. 提高血糖浓度,用50%葡萄糖500毫升、10%葡萄糖1500毫升、10%安钠咖20毫升、地塞米松1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1次/天,连用3天。 2. 为了补充生糖物质,首先用丙二醇250克加到饲料中内服,1次/天,连用2天,然后按120克的量加到饲料中内服,1次/天,连用2天。 3. 用VB120毫升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4天。 4. 首先用水合氯醛30克加到水中内服,2次/天,连用2天;然后按15克的量加到水中内服,2次/天,连用2天。 五、预防1. 酮病作为奶牛泌乳早期常见代谢疾病,也是一种管理不当性疾病,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干奶后期和泌乳早期,为求高奶量而向高营养日粮过渡时与奶牛的过度肥胖有关。 坚持合理饲养制度,应随时调整日粮组成。 饲养原则是既不要过肥也不要过瘦,要保持日粮中蛋白含量,每产1千克奶饲喂精料500克,保持干草与谷类比例,高产奶牛饲料中加丙二醇或丙酸钠,120克/天,2次/天,连用10天,可预防此病。 2. 建立隐性酮病监测制度,在母牛妊娠7~8个月时,通过血糖测定检出血糖降低的奶牛(早期隐性),用丙二醇合剂进行治疗。 及时发现酮病患牛,高产牛干奶前10天和产后45天内,每隔3~5天测乳酮和尿酮,凡检出可疑和阳性者,一律尽早治疗。 六、讨论因长期饲喂高蛋白饲料,致使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机体进行脂肪代谢,生成大量酮体而发生酮病。 建议按奶牛营养需要科学饲喂。 国内外营养标准中规定,每产1千克奶,可消化蛋白质44~47克,一般高产奶牛产后4~6周即达到泌乳高峰,而奶牛采食量要在产后14周才能达到高峰。 这期间高产奶牛排出大量乳糖,而食入糖原不足,机体糖代谢呈现负平衡,就大量进行脂肪代谢,结果在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酮体而致酮病。 主要因奶牛运动不足,且适逢枯草期,优质粗饲料不足,或因给予大量含有丁酸的青贮料,加之冬季体能消耗大,糖原摄入不足,所以多发。 酮病的发生与胎次有关。 一般多发生于第3~5胎的高产奶牛,第6胎以后奶牛泌乳量逐渐下降,酮病发生率也很少。 生产中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加碳水化合物饲草,进行定期奶牛健康检查,早期检出疾病,采取相应措施,把酮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发布时间:2025-11-23 09:59:42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