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猪场饲养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 内容: 【www. 68yangzhi. com - 土鸡养殖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猪场获得更大的收益,就需要有管理制度。 一、场长:1、负责猪场的技术指导及日常工作安排;2、职工请假的批准,饲料、兽药、易耗品的采购计划制定;3、每月整理好猪场月报,在每月5日前上报公司;迟报每次罚款10元;4、场长请假要以请假条的形式向公司董事长或经理批准;未经批准离场的,每次罚20元。 二、副场长:1、协助场长工作,在场长离场情况下代理行使场职权;2、负责产房的技术工作;3、管理制度按猪场职工执行。 三、员工:1、猪场员工要服从公司、猪场领导的工作安排及指挥。 除做好本岗位工作外,猪场遇到临时工作安排,要服从调配。 对不服从公司猪场领导安排、指挥,每次罚款10元。 2、职工请假,须经场长批准安排人顶班后方能离场,并以请假条为准。 如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的,除扣发离岗天数工资外,每次还罚款50元。 3、未经批准,猪场不得留宿外来人员,须留宿的要经场长批准,违者罚款20元。 4、饲养员请假需要安排人员顶班,顶班人员补贴费从请假饲养员工资中扣出(即该季度结算出的平均每天所得工资,按请假天数扣)。 相关知识小型养猪场的饲养管理目前,农村小型养猪场越来越多,为使小型养猪场获得高效,必须严格恪守科学管理规程进行科学饲养,笔者根据多年的饲养经验总结出七条供小型养猪场参考。 一要饲养瘦肉型品种。 目前生猪商品市场总体要求是以优质优价效益高的瘦肉型猪为主,用纯种瘦肉型公猪与当地母猪杂交,形成二元、三元杂交商品猪。 一般二元杂交瘦肉率51%,三元杂交瘦肉率58%,比当地猪高13%~20%,而且肥育期可缩短70~80天。 二要适宜的饲养规模。 一是自繁自养型规模,基础母猪饲养量为100头左右,年出栏商品猪1600头左右。 二是仔猪育肥型规模,年出栏商品猪1600头左右。 三是繁育仔猪型规模,基础母猪饲养量100头左右。 三要适宜的饲养密度。 小型养猪场空间较小,场主为获得较高利润,猪群饲养密度较大。 正常的饲养密度为每头断奶仔猪占栏面积0. 7平方米,育肥猪每头1. 2平方米,每群以10~15头为宜。 若低于这个标准,易造成猪舍空气质量差,呼吸道疾病频发。 四要优化饲养管理。 为了达到瘦肉型生产定向目的,优化饲养管理是关键,重点要做到一促、二控、三加。 一促是:生长早期,足量投饲能量饲料,促肉、骨生长,主要是以红薯、玉米等淀粉主含量饲料,混以高蛋白饲料,特别要注意充足蛋白质饲料的供应。 因为猪瘦肉中蛋白质高达21%,其主体是饲料中粗蛋白转化的结果,所以一般在猪的生长过程中,要分阶段投饲适量的蛋白质饲料。 前期猪体重在20~45千克,投料蛋白质含量为20%左右较好。 中期猪体重在45~70千克,投饲蛋白质含量16%为好。 后期不少于14%,整体要比脂肪型猪饲料蛋白质高4%~10%。 二控是:生长后期抑制能量饲料投放量,一般不超过总食量的85%,控制脂肪沉积,可提升瘦肉率含量。 三加是:适度合理投用添加剂。 有些用户过量使用添加剂,导致效果低下和浪费。 杜仲粉可促进肌肉纤维发育,令肉质鲜美,()一般用量在0. 2%~0. 3%为宜;腐植酸有抑制猪后期脂肪沉积作用,一般最大用量不应超过0. 6%。 五要提供适宜环境。 瘦肉型猪生长,要求外部最适宜温度应在18~21℃,温度过高,采食下降,日增重缓慢。 所以,夏季应采取遮阴、喷水、通风透气等措施,冬天应采取温棚饲养、挡风、增温等措施,形成促进脂肪生成,阻碍蛋白质沉积的适宜温度。 六要加强疫病防治。 对小型养猪场来说,免疫规范化、科学化非常重要。 主要应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设施设备,坚持科学设计、科学预防为主;二是规范防疫程序,坚持正规防疫;三是规范猪源防病,坚持自繁自诊;四是规范出栏防病,坚持整进整出、场外交易和售后消毒。 同时,要采取科学的消毒方法,不但要定期消毒,用足用药量,而且要多种消毒药、杀病毒与杀细菌的消毒剂交替使用,才能达到消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有条件的要用紫外线消毒,还要严禁闲人及猫、狗和鼠类等动物入内。 七要选择最佳出栏期。 最佳出栏期,可为养猪创造最高效益。 按时出栏,一般为3月龄左右,且多以实际体重为准。 常取二元猪为80~85千克,三元猪为85~90千克为佳,过早或过晚都有损饲养效益。 养猪场春季必做的工作:驱虫!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温度回升,气候适宜,动物机体体内外寄生虫都开始活跃起来。 畜禽也即将面临着体内外寄生虫的汹汹来势,这些寄生虫对畜禽的危害都特别严重,常常造成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特别是能影响畜禽的特异性免疫的效果,诱发各种疾病和烈性传染病,给畜禽场带来巨大的损失。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养猪场春季必做的工作:驱虫! 1. 设定最佳驱虫时期:结合寄生虫的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一般推荐最佳驱虫时期为:种猪——每季度初或隔三个月驱虫1次,即一年4次驱虫;保育猪——在断奶后2周左右驱虫1次;育肥猪——在80斤左右驱虫1次。 2. 掌握最佳驱虫方法:结合畜禽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和寄生虫的发育规律,畜群驱虫应采取连续给药的方法才可以对成虫、幼虫、虫卵彻底驱杀,一般连续给药7天即可。 但体外驱虫感染严重时,应投药7天间隔7天后,再连续给药7天,再结合圈舍内喷洒体外杀虫剂(杀螨灵,除癞灵……)等等,效果更理想,驱虫更彻底。 3. 注意驱虫药副作用: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会对畜禽肠道系统有一定的干扰,对于孕畜而言甚至有胚胎毒性。 因此,一定要选用安全性高,并对寄生虫造成的肠道伤害有修复作用的好驱虫药。 虽然随着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寄生虫病的发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一些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已经少有发生,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大型规模化猪场中还是存在寄生虫病的发生,这些寄生虫病除了其自身致病特征外,主要表现为影响猪只增重,从而使猪场产生极大的饲料浪费,这无形中增加了猪场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养殖利润。 因此寄生虫虽小,还需养猪人员继续引起重视。 寄生虫分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体内寄生虫与猪争夺营养成分,侵害肝脏和肺脏的组织,造成猪日增重减少,抗病力下降等;体外寄生虫除干扰猪的正常生活节律、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猪的整齐度外,还会引起很多疾病,如猪的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等。 大飞在这里建议:种猪——一年驱虫4次;保育猪——在断奶后2周左右驱虫1次;育肥猪——在80斤左右驱虫1次;驱虫药或多或少的会有副作用,怀孕母猪可能会造成畸形胎儿、流产等症状。 因此,一定要选用安全性高,并对寄生虫造成的肠道伤害有修复作用的好驱虫药。 猪群驱虫应采取连续给药的方法才可以对成虫、幼虫、虫卵彻底驱杀,一般连续给药7天即可。 但体外驱虫感染严重时,应投药7天间隔7天后,再连续给药7天,再结合圈舍内喷洒体外杀虫剂。 猪场产房的卫生管理产房是猪场的最关键环节之一。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掌握猪群的生长特点,就能养好产房,得到最大的生产效益。 猪场产房的卫生管理1、产房消毒上一批母猪仔猪调走后,必须对产房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和消毒。 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移走产房里的各种物品,包括保温灯、记录本、保温板等,清扫产床下和粪沟里的粪便等杂物。 (2)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产床,再用2%烧碱水泼洒。 烧碱水不仅可以消毒,还可以起到发泡的作用,便于将黏在地面及栏杆上的粪便清除干净,但是烧碱水对铁栏杆特别是对未整体热镀锌的栏杆有较强的腐蚀作用,使用时应注意。 (3)待烧碱水泼洒1-2小时后再用高压水枪彻底的冲洗产房尤其注意栏杆及漏缝地板角疙瘩处。 注意栏舍周边、门窗、瓦面(天花板)、用具、料槽等也要一丝不苟地清洗。 (4)待清洗完毕后,把产房门窗紧闭,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熏蒸,熏蒸时要保证产房封闭不透气;也可用广谱消毒液消毒,最好选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消毒药分两次消毒。 (5)产房空置2天以上,并且保证里面彻底干燥后再调入母猪。 2、待产母猪管理产房彻底消毒空置,检查每一个水嘴没有任何问题后,将待产母猪提前一周调入产房,便于母猪适应产房新环境及饲养员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调入前对母猪彻底的清洗消毒,特别是母猪的外阴和乳房。 同时记载着母猪详细信息的母猪卡也要跟随母猪进入产房。 如果部分母猪存在问题,妊娠母猪饲养员或技术员需要将这些问题与产房接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 3、母猪饲喂为保证母猪的奶水充分,产力充足及仔猪出生重量,需要在产前1个月给母猪饲喂高品质哺乳母猪料(如康地哺乳母猪料5944),饲喂量达到3-3. 5kg每天。 产前3天限料并在母猪分娩当天停止饲喂,这样可以防止母猪便秘及因胃肠道压迫子宫导致的难产,但要保证母猪有充足的饮水。 产后逐渐提高母猪的饲喂量,并在产后7天达到最大饲喂量。 同时饲养员每天都要清洗母猪的料槽,防止料槽里残余饲料发霉变质。 4、母猪保健分娩对于母猪是非常大的应激,这时母猪的抵抗力很低,对母猪进行保健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母猪体内的病菌数,同时可以防止各种病菌传播给仔猪导致仔猪的发病。 具体方法如下:产前3天产后4天,母猪饲料中添加康地宝康+康地氟尔康。 母猪分娩后肌肉注射青链霉素,连续使用3天。 对于存在寄生虫威胁的猪场,可以在母猪转进产房当天肌肉注射伊维菌素。 母猪断奶的当天可以选择肌肉注射一针长效土霉素或强力霉素,防止母猪乳房炎的发生。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1选择优良品种生猪养殖品种的选择对后期生猪的抗病能力有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应当选择本地的优良猪种。 纯种公猪要求必须来自具备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级种猪场,二元杂交公猪需要选择良种双亲的后代,且要求血缘来源清楚。 母本原则上要选用二元以上的杂交母猪,从而能够保证母猪的繁殖能力和仔猪育成率。 通过上述父、母本生猪杂交所得的三元杂交猪,同时兼具父、母本的优良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 2. 生猪管理2. .1分类、分群管理许多养殖场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对养殖场进行空间分离,也没有对生猪进行分类、分群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养殖场内,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生猪混合饲养,不仅难以保证养殖质量,而且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交叉传染。 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必须要严格按照养殖标准对生猪种群进行分类、分群管理,其优势主要有:一是能够对不同类别的生猪进行专业化管理,例如成年生猪和生猪幼崽的饲料成分、饲料喂养量都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类饲料不仅能够节约饲料喂养量,而且保证了成年生猪和幼崽各取所需。 二是保证了养殖场内部环境的清洁,降低疾病传染的可能性。 不同品种的生猪由于生活习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影响,在共同饲养时容易出现疾病交叉干扰,通过分群饲养,能够消除这一隐患。 2. .2仔猪的养殖管理在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内,有效奶头的数量足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仔猪个体差异不明显,则在养殖3~5天后大部分仔猪能够自动吸乳,减轻了养殖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但是如果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则个体小的仔猪可能不能及时获取食物,这就需要养殖场管理人员进行差异化管理,保证所有仔猪都能够及时从初乳中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仔猪饲养半个月后,初乳中的营养物质将很难满足其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要添加各种辅料。 在添加辅料时,要采取“逐步添加,引导喂食”的方法,逐步转变仔猪的饮食习惯,最终在20日龄左右实现断奶。 连续断奶l周后,部分仔猪可能出现挑食现象,可以采取控制喂食的方法,增加仔猪进食量。 2. .3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配种应当选择在第三次发情期为宜,如果过早进行配种,将会增加母猪的难产率。 在饲养方面,应当保证母猪喂养饲料中包含育仔所需的一切营养,通过改善饲料营养成分和喂养方式,适当增加母猪体重,一般控制在70~90kg之间。 在有条件的养殖场,饲养员还应当定期对待孕母猪进行运动管理。 母猪分娩期间所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擦布等)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产仔结束后,还需要给母猪注射阿莫西林注射液,防治产后感染。 3疫病防控技术3. 1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养殖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人员、车辆进出,这就可能造成病毒、细菌的传播。 除此之外,许多养殖场内有个人饲养的家禽、犬、猫等动物,如果管理不当,也很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根源。 因此,养殖场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卫生管理,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发生的可能。 首先,定期做好猪舍内的清洁工作。 生猪排泄物、食物残渣是清洁的重要对象,也是可能滋生蚊蝇、传播疾病的重要污染源.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当做到一天一打扫,营造清洁的猪舍环境。 其次,定期清洗猪舍,可以视情况选择清水冲洗或是化学消毒液稀释冲洗,清洗频率也要根据外界条件确定,例如夏季通常3天1次,冬季每周1次。 最后,对于养殖场周边的化粪池、下水道也要进行消毒处理,严格按照排放和处理标准,严禁将养殖场污染物随意排放,以免污染河流水和地下水。 3. 2生猪健康检查健康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 日常检查主要是对生猪的饮食、饮水、活动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为养殖场内所有生猪。 定期检查主要是针对疑似患病或疫病高发期的生猪,一旦发现生猪有异常表现,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确定疾病后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 3. 3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防止猪群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在免疫接种前,需要对免疫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疫苗应现用现配,剩余或过期疫苗要及时处理。 鸡的营养和饲养管理技术1肉仔鸡从出雏到6~8周龄,或到上市,对于肉仔鸡采用的是自由采食的饲养方式。 饲料可以是粉料、颗粒料或破碎料。 随着日龄的变化,肉仔鸡蛋白质的需要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通常采用多阶段饲粮进行饲喂。 一般将饲粮按饲喂阶段分为三个阶段:O~3周为23%的蛋白质,每千克饲料代谢能为13389kj;3~6周为20%的蛋白质,每千克饲料代谢能为13389kJ;6~8周为18%的蛋白质,每千克饲料代谢能为13389kJ。 每日的饲料可用槽状、管状或桶状的喂料器手工喂料,或用机械电控的槽状、管状自动喂料设备供应。 饮水则是用水斗或乳头饮水器来提供。 肉仔鸡饲粮中可能含有抗生素和抗球虫剂,以促进动物生长和控制球虫。 肉仔鸡多阶段饲养和单阶段饲养的对比:肉仔鸡的多阶段饲养所用饲粮在很多地方同产蛋母鸡的阶段饲养情况相类似。 与单阶段饲养方案相比较,在多阶段饲养方案中,饲粮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是根据肉仔鸡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饲粮蛋白质水平可能包含2~3个阶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4个阶段。 第1个阶段称为育雏前期,饲粮蛋白质水平可能为24%。 通常根据年龄不同,家禽分别在3~4周和5~6周时转换至不同的饲养阶段。 随着饲粮蛋白质含量的减少,能量保持不变,或者略有增加。 当肉仔鸡全期采用单阶段饲养时,饲粮蛋白质水平通常比育雏前期或幼雏阶段饲粮低,但比育肥后期要高。 究竟采用何种方案饲养,取决于原料的价格情况和生产最终产品的经济回报。 对火鸡的蛋白质和能量需要的实验表明,在生长期也同样需要多阶段饲粮。 分次饲喂和连续饲喂的比较:据报道,分次饲喂能够提高肉仔鸡的饲料转化效率。 肉仔鸡通常以自由采食的方式饲喂3周,到第4周时改为每日饲喂4次,即每6h饲喂1次。 根据家禽年龄的不同,饲喂的时间间隔不同。 分次饲喂的目的是使家禽在下一次饲喂之前有1~2h的空槽时间。 2. 后备母鸡群鸡育雏和生长阶段的能量水平为11924—12134kj/kg,但根据所饲喂饲料原料的不同和家禽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有相应的调整。 对于商品化产蛋青年母鸡,每天所需饲料和饮水都采用自由采食方式供应。 对于肉仔鸡的后备鸡群,育肥颗粒料适用于限饲计划。 虽然在幼雏饲粮中使用低水平的抗生素效果很理想,但其在成年鸡饲粮中的效果不显著。 饲粮中应当添加抗球虫剂,以便使家禽对球虫有一定的免疫力,使其在生产年限内获得保护作用。 对生长后备母鸡进行限饲有如下原因,即推迟性成熟,使得母鸡的最终体型更大,在产蛋期能较早的获得较大的蛋重,减少死亡率,并增加后期的产蛋量。 3产蛋母鸡阶段饲养:阶段饲养是一种根据家禽生产阶段确定营养需要量从而增加经济回报的体系。 阶段饲养通常与蛋白质的采食量有关,同时能量在这个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阶段饲养要求生产者对生产阶段、产蛋率、体重和饲料消耗量的信息作详细记录。 饲粮中能量和蛋白质含量、环境温度和管理类型等其他数据也必须记录。 一个生产周期通常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40周龄,这一时期母鸡仍处于生长阶段,并且达到产蛋高峰;第2阶段为40周龄到产蛋率达到65%;第3阶段是从6506产蛋率到80周龄。 这三个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每天17g/只、16g/只和15g/只。 当然,能量需要量受环境温度和饲粮能量水平的影响。 这一饲养体系要求配制的饲粮必须满足非常具体的需要。 蛋重的管理:根据鸡蛋市场情况,蛋重过大可能对鸡蛋经营企业的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蛋重受蛋白质的摄入量、某些氨基酸(如蛋氨酸和半胱氨酸)、能量、总脂肪和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的影响。 增加这些营养物质的含量可以增加产蛋早期的蛋重,而通过降低这些营养物质的含量可以控制产蛋末期的蛋重。 管理者应该认真监测鸡群蛋重的变化,因为蛋重对产蛋数可能具有潜在的影响。 4种鸡对于留作种用的鸡,至少在采集受精蛋4周前,将公鸡引入到母鸡群中。 同时,在配制的饲料中应增加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含量及水溶性维生素(核黄素、泛酸和钴胺素)、微量元素的含量。 研究表明,每天提供19g可消化粗蛋白,基本上可以满足肉用种母鸡的蛋大小、蛋重和产蛋率的需要‘2]。 用于限饲的饲料:为了防止留作种用的大型肉种鸡产蛋阶段过量采食而变成肉仔鸡,人们已经尝试控制其能量采食量的技术,观察特定肉种鸡的体重状况,并限制其饲料采食量,以防止其过于肥胖。 采用限饲方案时,应该考虑家禽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家禽的品种。 减缓生长速度除可以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外,还可以减少肉用家禽腹水症和腿病的发生。 限饲技术包括在生长阶段限制家禽的采食量,这一方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使用高度强化的饲粮,这种饲粮能满足强制限饲情况下鸡的营养需要。 种鸡饲粮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硫胺素、生物素、维生素B12、锰和锌等。 另外,饲粮中的核黄素、泛酸、吡哆醇和叶酸的含量也应有所增加。 公鸡的饲养管理:对公鸡的饲养和管理已经逐渐受到重视。 公母比例一般以1:(8~lO)较为合适。 从收集受精蛋前的4~6周起,公鸡在交配前应接受12~14h的光照。 应该定期对公鸡体重进行检查,已经证明,公鸡体重较理想体重减少10%~15%会降低种蛋的受精能力。 繁殖母羊的饲养和管理技术为充分发挥繁殖母羊的生产力,应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以提高母羊的受胎率、多胎多羔率和产羔成活率。 繁殖母羊饲养管理的好坏与母羊的繁殖性能、羔羊的成活率、肉羊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关系。 因此,在饲养与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饲喂,科学管理。 确保母羊的健康,加强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羊的饲养管理,增强体质,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繁殖母羊的饲养和管理技术。 母羊的繁殖性能对于通过自繁自养饲养方式下的规模化肉羊养殖来说非常重要,而繁殖母羊包括妊娠期母羊和哺乳期母羊的饲养管理对于提高母羊的繁殖性能、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增加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给予科学的饲养管理。 从增强母羊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出发,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保证妊娠母羊的健康,进而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1、妊娠期母羊的饲养管理妊娠期母羊的营养需求不但要满足自身的维持需要,还要给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以及为哺乳期泌乳功能的发挥做好充足的营养储备,因此,在营养的供应上要注意保证饲料优质,且营养全面,配比均衡。 在青绿饲料丰富的夏秋季节应以饲喂新鲜的青饲料为主,配合饲喂一定量的精饲料,在冬春青饲料短缺时则可以饲喂青贮饲料、氨化饲料或者微贮饲料等,无论是饲喂何种饲料都要保证其质量,严禁饲喂发霉、变质、掺有杂质的饲料。 母羊在妊娠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不同,其饲养管理要点也不同。 在妊娠前期,为母羊怀孕后的前3个月,这一阶段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为缓慢,营养的供应能够维持母羊基本需求即可,一般要求维持配种时的体况,不宜过肥,也不宜过瘦。 这一阶段可以饲喂优质的秸秆饲料来替代青干草,同时还可补饲一部分的优质干草或者青贮料等。 精料的饲喂量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提供,注意保证优质饲料中各营养物质均衡,不可忽略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 母羊在妊娠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迅速,初生重的90%是在这一阶段生长的,因此,此时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多,这一阶段的营养供给除了要满足母羊自身的维持需要外,还要考虑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及泌乳的需求,如果这一期间的营养供应不足,会带来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后果,如胎儿的生长发育受阻,发育不良,胚胎出现早期死亡,母羊在产后无乳或少乳,羔羊的成活率低等。 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妊娠前期的基础上提高营养的浓度和饲喂量。 除了要让母羊采食充足的粗饲料外,还要增加日粮中精料的比例。 但是要注意在产前1周左右要减少精料的用量,防止胎儿的体重过大,引起难产。 妊娠期要做好母羊的保胎工作,在养殖方面要注意细心周到。 对于放牧的羊群,要避免驱打和让母羊滑到,以免让母羊受到惊吓而发生流产,另外,还要避免羊群间过于拥挤、发生打斗,防止出现机械性流产。 适当增加母羊的户外运动量,以增强体质,减少难产的发生几率,阳光的照射对母羊的健康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都十分有利。 在分娩前1个月要对母羊进行单圈饲养,产前1周让母羊转入待产圈饲养,并加强护理。 合理饲喂,保持饲料的干净,不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并且每次喂完料后要及时的清理料槽中的剩料,以免母羊吃到受污染的饲料而发生腹泻甚至流产。 2、哺乳期母羊的饲养管理母羊分娩成功产下羔羊后即进入哺乳期。 母羊在分娩过程中要做好羔羊的接产,以及母羊和羔羊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母羊和羔羊的健康。 母羊在分娩后不可立即喂料,可让其先饮用一定量的麸皮汤,利于体质的恢复,还可促进胎衣排出。 初乳对于初生羔羊来说非常的重要,可让羔羊获得被动免疫,对于提高羔羊的成活率意义重大,因此,在羔羊顺利产出后要让其尽快的吃上初乳。 在母羊哺乳期前2个月,羔羊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主要来自于母乳,因此,母前的乳汁是否充足对羔羊的生长发育、健康、抗病能力、成活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工作,使母羊分泌充足的乳汁。 除此之外,母羊经历了分娩的过程,体质会大量的消耗,生殖系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复原,因此,哺乳期饲养管理的目的还包括促进母羊体质、生殖系统的恢复。 这期间要注意母羊营养的供应,实际营养的提供量要根据母羊的身体恢复情况和羔羊的数量来确定,如对于产双羔的母羊每天的精料量为0. 6kg,而对于产单羔的母羊精料的饲喂量则为0. 4kg。 通常母羊在产羔后1个月左右泌乳量达到高峰期,随后则开始逐渐下降,而此时羔羊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也开始不断的增加,并且羔羊此时的胃肠功能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单纯的依靠母乳所摄入的营养不够维持生长发育,所以需提供大量的粗饲料和精饲料。 虽然母羊的泌乳量下降,但是也不可忽视对其的饲养管理,因此如果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的供应不足会导致母羊在泌乳期的失重严重而导致繁殖性能下降,使母羊不能正常的排卵发情,严重时还可能会影响到终身的繁殖力。 另外,还要加强哺乳母羊的管理工作,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防止母羊发生乳房炎等生殖系统疾病。 一、空怀期空怀期是指母羊在羔羊断奶到配种前的恢复阶段,这一阶段的营养状况对母羊的发情、配种、受胎以及以后的胎儿发育都有很大关系。 在配种前1-1. 5个月要给予优质青草,根据母羊群及个体的营养情况,补饲精料每天每只0. 2-0. 3千克,以保证母羊的营养水平。 二、妊娠期妊娠期是指母羊怀孕到分娩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保好胎,并使胎儿发育良好。 胎儿最初的3个月对母体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并不太大,以后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对营养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怀孕后期是羔羊获得初生体重大、毛密、体形良好以及健康的重要时期,因此应当对母羊精心喂养。 补饲精料的标准要根据母羊的生产性能、膘情和饲草的质量而定。 (一)妊娠前期是指妊娠的前3个月,胎儿发育较慢,需要的营养物质少,除饲喂青贮草外,每天每只补饲0. 3-0. 4千克精料即可满足需要。 (二)妊娠后期是指妊娠的后2个月,胎儿生长迅速,羔羊初生重90%是在这一时期增加的,此时应加强饲养,每只母羊每天应饲喂精料0. 4-0. 5千克,干草1-1. 5千克,青贮料1. 5千克。 三、哺乳期哺乳期是指母羊分娩到断奶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保证母羊有充足的奶水供给羔羊。 母乳是羔羊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产后头20-30天,母羊奶多,羔羊发育良好,抗病力强,成活率高。 如果母羊养的不好,不但母羊消瘦,产奶量少,而且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 因此,对哺乳期的母羊应做到以下六点:(一)哺乳母羊的圈舍必须经常打扫,应保持清洁干燥,对胎衣、毛团、石块、烂草等要及时扫除,以免羔羊舔食引起疫病。 冬季,母羊圈舍要勤换垫草,搞好保暖防风。 (二)要经常检查母羊乳房,如发现奶孔闭塞、乳房发炎、化脓或乳汁过多等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三)刚产后的母羊腹部空虚,体质衰弱,体力和水分消耗很大,消化机能减弱,这几天要给易消化的优质干草,饮盐水、麸皮汤。 青贮饲料和多汁饲料有催奶作用,但不要喂的过早、太多。 产羔后的1-3天内,如果膘情好,可少喂精料,以喂优质干草为主,以防消化不良和乳房炎的发生。 (四)合理补饲。 一般哺乳母羊每天需补精料0. 6-0. 8千克左右,多喂优质青干草和多汁饲料。 补饲标准为前多后少,确保奶汁充足。 (五)防止羔羊将奶吃偏。 羔羊吃奶次数多的乳头,以后奶胞小;吃的次数少的乳头,以后奶胞大。 乳房过大或过小,乳房下垂,都影响羔羊吃奶。 要人为控制羔羊,使羔羊将两侧乳房的奶吃的均匀,保持母羊乳房及奶头的大小、高低适中。 (六)断奶前要减少多汁饲料、青贮和精料的喂量,控制营养防止发生乳房炎。 四、产期管理及护理(一)产前准备1、产房及用具、乳品的准备。 接产用的房舍,应因地制宜,不强求一致。 有条件的场户在建场时应根据规模大小、母羊多少、设计建设固定的产房,单位面积可适当宽松一些。 没有条件修建产房者,应在羊舍内临时搭建接羔棚;要求产羔母羊每只应有产位面积2平方米左右,产羔栏位约为待产母羊数的20-30%。 接产用具及乳品包括镊子、产科器械、长臂手套、结扎绳、5%碘酊消毒液、缩宫素、擦械布、温水等。 产前3-5天,必须对产房,运动场、饲草架、饲槽、分娩栏等进行修理和清扫,并用3-5%的火碱水进行彻底消毒。 消毒后的产房,应当做到地面干燥,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挡风御寒。 2、接羔人员的准备接羔是一项繁重而细致的工作,因此,每群产羔母羊除主管牧工以外还应根据羊群品种、质量、产。 其方法是:人在母羊体躯后侧,用膝盖轻压其肷部,等羔羊前肢端露出后,用一手向前推动母羊会阴部,羔羊头部露出后,再用一手握住头部,一手握住前肢,随母羊的努劲向后下方拉出胎儿。 若属胎势异常或其他原因的难产时,应及时请有经验的兽医技术人员协助解决。 羔羊产出后,首先把其口腔,鼻腔里的黏液掏出擦净,以免阻碍呼吸、吞咽羊水而引起窒息或异物性肺炎。 羔羊身上的黏液,最好让母羊舐净,这样对母羊认羔有好处。 如母羊恋羔性弱时,可将胎儿身上的黏液涂在母羊嘴上,引诱它舐净羔羊身上的黏液,也可以在羔羊身上撒些麦麸,引导母羊甜食羔羊,如果母羊不舐或冬天寒冷时,可用软布或毛巾或柔软干草迅速把羔体擦干或点火烤干,以免受凉。 如遇到分娩时间过长,羔羊出现休克情况,可采用两种方法施救:一种是提起羔羊两后肢,使羔羊倒悬,同时拍打其背胸部,刺激羔羊呼吸。 另一种是使羔羊卧平,两手有节律地按压羔羊胸部两侧,暂时假死的羔羊,经过这种处理后,可以复苏。 羔羊出生后,一般情况下都是由自己扯断脐带,在人工助产下娩出的羔羊,可由助产者剪断或扯断脐带,断前可用手把脐带中的血向羔羊脐部推捋几下,然后在离羔羊肚皮3—4厘米处结扎、剪断并用碘酒涂抹消毒。 母羊分娩后,非常疲倦、口喝,应给母羊喝温水,最好加入少量的麦麸和红糖,母羊一次饮水量不要过大,以300毫升为宜,饮水量过大,容易造成真胃移位等疾病,影响以后采食。 五、产后护理(一)母羊产后整个机体,特别是生殖器官发生了剧烈变化,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为使母羊复原,应给予适当的护理。 在产后一小时左右给母羊饮300—500毫升的温水,并注意母羊胎衣及恶露排出的情况,一般在4-6小时排出、排净恶露。 三天之内喂饲质量好、易消化的饲料,减少精料喂量,以后逐渐转为正常饲喂。 (二)检查母羊的乳房有无肿胀或硬块,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三)羔羊产出后,迅速将口、鼻、耳中的粘液抠出,让母羊舔净羔羊身上的粘液,如果羔羊发生窒息,可将两后肢提起,使头向下,轻拍胸壁,刺激呼吸。 在寒冷季节出生的羔羊,应迅速擦干羔羊身体,注意羔羊的保温,并尽快帮助羔羊吃上初乳。 母羊产后1-7天左右为初乳分泌期。 第一天内的初乳中脂肪及蛋白质含量最高,次日急速下降。 初乳维生素含量较高,特别是维生素A,并含有高于常乳的镁、钾、钠等盐类,羔羊吃后有缓泻通便的作用。 初乳中球蛋白含有较高的免疫物质,营养价值完善,容易被羔羊吸收利用,能增强羔羊抵病力。 如果新生羔羊体弱找不到乳头或母羊不认羔羊时,要设法帮助母子相认,人工辅助配奶,直到羔羊能够自己吃上奶。 对缺奶羔羊和双羔要另找保姆羊。 对有病羔羊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给予特别护理。 对于母羊和生后三天以内的羔羊,母子不认的羊,应延长在室内母子栏内的饲养时间,直到羔羊健壮时再转群。 为便于管理,母子同群的羊可在母子同一体侧编上相同的临时号码。 特种野猪种猪的饲养和管理特种野猪市场火爆,养殖效益好,但要达到高产、快长、高效,抓好种公猪的管理很重要。 特种野猪种公猪必须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胸宽体阔,骨架大,全身各部位匀称健壮,雄性特征明显,性欲旺盛,能产生出量多质优的精液。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特种野猪种猪的饲养和管理。 1、种公野猪的饲养管理饲养种公野猪是为了获得数量充足、质量好的精液,提高受配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并延长种公野猪的使用寿命。 种公野猪的初配种时间为12~14个月龄,最适合初次配种的体重为100~130公斤,过肥或过瘦都不适合配种。 种公野猪的使用年限为5~6年。 在管理上,第一要对种公野猪实行单圈饲养,减少外界的干扰,杜绝爬跨其他猪。 第二要有适当运动。 合理运动可促进食欲,帮助猪消化,增强体质,提高生殖机能。 第三要防寒防暑。 种公野猪的日粮应以精饲料为主,体积不宜过大,以免把种公猪喂成草腹猪而影响配种。 饲喂种公野猪应定时定量,每日饲喂2. 5公斤,每日2次,自由饮水,并根据体重和配种次数增减饲料量。 种公野猪的科学饲养要注意供给充足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添加适量矿物质,加强配种期营养供给。 2、种母野猪的饲养管理特种母野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持续时间为19~24天。 母野猪在仔猪断奶后5~7天配种,母野猪配种的最佳时机是发情后第二天,因为母野猪在发情后24~36小时开始排卵,持续排卵时间为10~15小时。 第一次配种后过12~20小时再配种一次。 一般一个发情期内配种两次即可。 为了促进母野猪发情,必须将母猪合群并养,即将不发情的母野猪合并到有发情母猪的圈内,通过爬跨刺激,促进其发情排卵。 另外要加强运动、药物催情和公猪诱导,利用试情公猪追爬不发情的母野猪,可促使其发情排卵。 母野猪的妊娠期为114天,配种时要详细记录配种日期,配种后的母猪要实行单栏饲养。 特种野猪克服了野猪的季节性发情、产仔少、不易饲养和生长慢等缺点,产仔数每胎为10~12头,最高达16头。 配种前15天至配种结束,在原日粮基础上多喂一些能量饲料,如玉米和麦麸等,配种结束后恢复原日粮基础。 过瘦的母野猪在断奶后实行短期优饲。 适时配种,对膘情好的母猪,断奶前三日应逐渐减少饲喂量,以利于收奶,避免乳房炎的发生。 妊娠母猪要防止过肥,做好保胎工作。 每天给料2. 5~3. 0公斤,自动饮水,不饲喂冰冻、发霉饲料。 哺乳和产后母猪切实加强保温和接产、哺乳等护理工作,产房温度控制在23~28℃,最低不能低于15℃。 做到舍内空气流畅,保持卫生、干燥,防止潮湿。 3、后备种用野猪的选择要点饲养后备种用野猪的目的是获得体格健壮、发育良好、具有品种典型特征和高度种用价值的种用野猪。 要选择身体健康、无遗传隐患的个体。 首先在体型外貌上应具有野猪的品种特征,如毛色(灰色,仔猪出生后身上带有黄色条状的花纹,4~6个月后花纹消失)、耳型(耳尖而小)、头型、背腰长短、体躯宽窄、四肢粗细(腿高而细)、高矮等均要符合特种野猪的要求。 繁殖性状是种用野猪的重要性状。 应选择产仔数多、哺育能力强、断奶窝重大等繁殖力高的家系个体作后备种用野猪。 后备种用野猪应选择外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的个体,如后备种公猪应选择睾丸发育良好、左右对称且松紧适度、阴茎包皮正常、性欲强的个体。 后备母猪要有正常的发情周期,发情症状明显,阴户发育较大且下垂。 4、后备种用野猪的利用后备种用野猪利用过早会影响利用年限,而且产仔数少;利用过晚增大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一般在后备种公猪12~14月龄、体重110~130公斤时开始配种,2天配种一次。 后备母猪8~9月龄、体重100公斤以上开始配种。 科学饲养1、供给充足的动物性蛋白饲料:种公猪需要较多的粗蛋白质,若日粮中的蛋白质不足,会造成公猪的精液少而稀,精子发育不完全、活力差,受胎率下降,甚至丧失配种能力。 因此要供给充足的动物性饲料,如鱼粉、骨粉、豆粕、小虾、蚕蛹等,以提高种公猪精液的数量和质量。 福建永定县招宝生态农庄利用淘汰的珍禽野味喂种公猪及怀孕母猪,效果极好,母猪每胎产仔12头以上,而且仔野猪个个油光滑亮、非常健壮。 2、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种公猪对维生素需求量大,特别是ve、vb1、vb2,如不足则会影响种公猪的体质和精液品质。 野猪因大量采食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青绿多汁饲料,一般情况下维生素不会缺乏,在北方冬季青绿多汁饲料不足或公猪交配后,应适当补充维生素添加剂。 3、添加适量矿物质:缺少矿物质会影响种公猪的健康和精液品质,尤其是钙、锰、锌和硒。 平时应多喂含钙丰富的青绿多汁饲料与干草粉、含磷较多的糠麸,补充适量的骨粉、石粉或贝壳粉等。 4、加强配种期营养:季节性配种的公猪,从配种前45天开始要逐步提高营养水平;常年配种的野猪应均衡供应种野猪所需的营养物质。 种公猪的青粗饲料喂量不宜过大,以免形成草腹而影响配种,日粮的用量以占体重2.5%~3%为宜。 科学管理1、适量运动:运动是增强公猪体质,保证其旺盛的性欲,提高精子活力必不可少的措施。 野公猪小的时候,就要给予适当的运动,每天让它进行1~2小时的运动。 2、做好卫生:猪舍必须每天冲洗,做到清洁、通风干燥,冬暖夏凉,冬季铺垫褥草保温,夏季防暑降温。 同时还要保持猪体的清洁,每天用硬毛刷刷拭猪的皮毛一次,对保证野公猪的健康,防止各种疾病极其有效。 3、定期称重:对种公猪定期称重,了解其体重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日粮中的营养。 总之,公猪必须保持不胖不瘦,腰板挺直,肚不下垂,行动灵活,性欲旺盛。 发布时间:2025-11-15 10:55:42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