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温度对三疣梭子蟹行为的影响 内容: 【www. 68yangzhi. com - 影响狗狗健康行为】描述了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领域、防御、攻击及清洁行为。 三疣梭子蟹在水温12℃以上摄食行为加强,领域与攻防行为也很明显,攻防主要其螯肢。 三疣梭子蟹的清洁行为比较复杂,在光强度变化较大时较为明显,一般要持续15~20min。 随着温度的降低,三疣梭子蟹的摄食、攻防、领域行为都明显减弱。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摄食行为;防御行为;清洁行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俗称:童蟹、海蟹、光子蟹、水蟹,肉质鲜美,富含营养,是我国重要的海水产品,并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有很多地方进行人工养殖。 目前对日本沼虾及河蟹等行为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而涉及三疣梭子蟹的行为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就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领域、攻防、清洁等行为进行观察研究。 1材料与方法1. 1材料成体三疣梭子蟹购自沧州市海鲜市场,在养殖实验室暂养。 进行行为观察的三疣梭子蟹要选择健康且活力较好的个体。 选择标准是:三疣梭子蟹的脐发红,颜色较深,蟹头胸甲突出部分充满发育良好的生殖腺,这样的蟹即使不喂食,也可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本实验选取200~250g的蟹进行观察。 1. 2实验条件把三疣梭子蟹置于底部有细沙的大型玻璃缸中,连续充气,暂养第一天后要进行换水,以后每3d换水一次,换水量为原体积的1/2,以模拟自然环境。 海水盐度应保持在20‰~28‰。 本实验室采用天津出产的海豚牌海水晶配置海水。 蟹可喂虾仁、虾蛄肉、鲜活鱼肉、蛤肉等,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8%。 保持换水前后水温一致,如果温差过大,会导致蟹的附肢脱落。 日水温差不要超过3℃,要防止水温突变。 1. 3实验方法观察三疣梭子蟹在8~27℃的习性情况。 对三疣梭子蟹进行5~6h的黑暗处理后,用灯具实施光照来观察其反应。 2结果与讨论2. 1摄食行为经过对投喂虾、虾蛄肉、鲜活鱼肉、蛤肉的观察,发现投喂虾效果最佳。 其摄食方式常以左螯夹住食物,再用右螯小块撕下食物送入嘴中。 三疣梭子蟹性情凶猛,易同类相残。 在有限空间内常会发现饥饿的三疣梭子蟹对正在进行蜕皮的其他个体进行蚕食,最后只留其外皮。 三疣梭子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在傍晚、夜间与清晨摄食量较高,其摄食强度与水温密切相关,当水温在20~27℃时摄食旺盛。 当水温低于12℃时三疣梭子蟹的摄食行为明显减弱,8℃以下就不进行摄食活动。 光照对摄食行为几乎没有影响。 2. 2领域、防御和攻击行为当三疣梭子蟹遇到威胁或欲保护其领域时通常有两种姿势,一种为身体立于池底两螯张开,大螯腕节和长节与身体平行,掌节向前平行摆于身体两侧,指节可动指向前张开;另一种为一螯的掌节护在眼嘴前,另一螯向前伸出。 有时,会用前三对步足将身体抬离池底3~5cm,并摆动第四对步足(泳足)保持身体平衡,以使身体看上去显得庞大以恐吓敌人。 当三疣梭子蟹被置于一陌生区域时,会迅速用第四对步足(泳足)和第三对步足挖沙,后退使全身埋入沙中仅留双眼和触角于沙外进行观察,若一只三疣梭子蟹进入另一只三疣梭子蟹的领域时,立刻举起双螯摆出防御姿势,有时用双螯进行进攻,一般进攻持续2~3s,往往以弱小者败走而告终。 当两蟹大小相仿时,会前举两螯,僵持对视,持续时间一般为5~10min,但有时可长达30min甚至更长。 如果两蟹在横向行走突然相互接触,两者都会立即后退,并采取警戒姿势。 三疣梭子蟹时常会浮于水面,头部朝下,身体与水面成45°角,用第四对步足拍打水面2~3s,随后沉入水底。 有时5~6min一次,这种节律性的行为有时会持续1h。 个体较小的三疣梭子蟹对个体较大者有躲避行为。 三疣梭子蟹时常会浮于水面用第四对步足拍打水面。 因为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发生,所以推测不是因为缺氧的原因。 推测是一种领域行为,可能通过水波扩散的面积来确定其领域并警告其他个体。 在12℃以下随温度降低三疣梭子蟹的领域、防御和攻击行为会随之减弱。 2. 3清洁行为清洁行为是三疣梭子蟹的一种常见的行为。 三疣梭子蟹主要利用第三颚足进行清洁,其次是第二、三步足。 从黑暗进入光照阶段时的清洁行为最为明显。 从黑暗进入光照阶段时的清洁行为:三疣梭子蟹从黑暗进入光照阶段时,会用腹部贴近地面,并缓慢从眼窝内伸出双眼。 首先用第三颚足互相揉搓近3min左右,之后用第三颚足清理口及周围,包括复眼、触角基部和口部,其中眼部会进行多次清理,一般每次轻刷2~4下,并把大螯螯尖伸于第三颚足前让其清理。 之后用第三、四4步足支撑身体并用第二步足的趾节轻擦头胸甲腹面,一般两侧分别进行。 对螯肢清理时,螯肢上扬,用第二、三步足趾节对其来回揉擦,均由基节开始向趾节清洁,整个清洁过程时间持续15~20min。 随着温度的降低,三疣梭子蟹的清洁行为也随之减弱。 参考文献:曲忠湘. 青虾的生物学观察. 淡水渔业,1990(1):3-6杨万喜,赖伟. 日本沼虾行为研究. 动物学杂志,1997,32(3):51-54金刚,李中杰. 早熟河蟹的养殖生态学及其渔业价值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1998(2):143-147王波. 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苗种生产技术. 黄渤海海洋,1998(2):64-73Abstract:Thisstudyfocuedonthefoodintake,territory,defense,attackandcleaningbehavioroftheswimmingcrab。 Thefoodintakebehavioroftheswimmingcrabenhanceswhenthewatertemperaturerisetoabove12℃,aswellastheirterritory,attackanddefensebehavior。 Theirattackanddefensemainlydependsontheirlimbofpincers。 Thecleaningbehavioroftheswimmingcrabiscomparativelycomplicate,whichbecomemoreobviouswhenlightchangegreatly,andwilllastfor15to20minutes。 Thefoodintake,territory,defenseandattackbehavioroftheswimmingcrabwillweakenasthefallofthetemperature。 Keywords:Portunustrituberculatus;foodintakebehavior;defensebehavior;cleaningbehavior(收稿日期:2015-12-16)相关阅读三疣梭子蟹养殖育苗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 育苗场的选择应从地理环境、水质、交通是否方便,电力是否充足等方面加以考虑,权衡利弊。 但是其中首选应考虑的是当地海区的水质条件。 根据梭子蟹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育苗场的主要设施应包括:蟹苗培育室,饵料培育室,锅炉房,鼓风机房,海水沉淀池及沙滤池。 选购足够数量的优质亲蟹,并加强暂养管理,水是梭子蟹幼体生存的环境基础,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体的健康与变态发育,操作上应及时倒池和充气,幼体的饵料投喂应掌握前期吃好,后期吃饱的原则。 亲蟹选择及运输:选择附肢齐全无损伤,活力强,甲宽15厘米以上的抱卵蟹。 在运输过程中尽可能缩短离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防止受精卵脱水坏死及原蚤状幼体流产。 运至育苗场后,将抱卵蟹入在塑料筐或竹篓内,每筐(或篓)只放养1只抱卵蟹,按抱卵蟹体重的5%,每天傍晚投喂鲜蛤肉或蛎肉1次。 每日换入过滤海水12次,打气充氧,保持水质清净。 盐度保持在25以上。 孵化与选优:抱卵蟹在水温18℃左右,眼点出现后,经1011天可孵出蚤状幼体;在胚胎前头棘出现紫色小点时,约经12天幼体即破膜孵出。 甲宽1720厘米的抱卵蟹,可孵出状幼体100300万只,平均每克卵的孵化量为13万只。 选优时,利用蚤状幼体有趋光的特性,将聚集在孵化池表层、活动活泼的幼体移到育苗池中培养。 育苗前的准备:凡是对虾育苗设施均可进行梭子蟹育苗生产。 一是清洗消毒蓄水池、过滤池、输水管道、育苗池及各种用具、容器等,检修电、机设备;二是做好单细胞藻类和轮虫的培养;三是做好丰年虫卵孵化前的准备工作。 幼体培育:(1)水温:三疣梭子蟹育苗适宜水温1830℃(孙颖民等1986)。 较适水温2327℃。 幼体着阶段发育的进行,对温度的适应有所偏高的倾向。 盐度:育苗适应盐度在2031. (2)pH值:育苗时pH值通常控制在7. 88. 6之间。 (3)溶解氧:育苗水的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 随着幼体的阶段发育及育苗水温的逐渐上升,幼体耗氧量相应增加。 (4)水质管理:幼体进入蚤状第2期时开始换水,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三分之一;蚤状幼体第3期至第4期,每次换水量为二分之一;大眼幼体时,每次换水量为三分之二。 当进入大眼幼体时,选择阳光不太强的早晨或傍晚进行吸污,以保持育苗水质清净。 (5)饵料投喂:蚤状幼体第1期投喂单细胞藻类,如海水小球藻、褐指藻、牟氏角毛藻。 进入蚤状幼体第2期,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每毫升体加入520个轮虫;蚤状幼体第3期开始投喂丰年虫的成体或新鲜蛤肉。 三疣梭子蟹养殖方法①选择好合适的池塘,进排水方便、10~15亩左右的池塘为宜,要进行淤泥的清除,并在池塘内设置隐蔽物。 ②用每亩15~20公斤的生石灰和30~50ppm的漂白粉进行清塘,50公斤家禽兽肥、或5公斤尿素和1公斤磷肥进行施肥。 ③把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建议人工苗每亩5000-7000只;自然苗每亩2500~3000只小苗、1500~2000只中苗、800~1000只大苗的放养密度。 ④宜选用新鲜适口的饵料进行投喂,养殖前期日投饵量为蟹体重5-8%,中期10-15%,后期2~4%。 ⑤日常管理:(1)换水梭子蟹养殖的水质管理,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水中溶解氧,二是调节池水比率。 要求6~7月间,每2~3天换水1次;8~9月间,每1~2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3~/2。 夏季池水盐度偏高,除了加强换水,有条件的地主可引淡水入池,使池水盐度保持在25左右,以利于蜕壳生长。 10~11月,每3~4天换水1次,天气不好,海水混浊,可适当延长换水时间。 对于面积比较小,放养密度比较大,要配备增氧设施,以满足梭子蟹蜕壳时对氧气的需要。 并注意做好池水的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透明度等的观测和记录工作。 (2)投饵:梭蟹为杂食性,凡是新鲜的低值鱼、虾、贝、蟹以及绿藻等,均可作为饵料。 投饵量应依蟹大小而异,每日早晨和傍晚各投饵1次,以傍晚多投,早晨少投。 投饵还要根据水温的变化和残饵情况及时调整。 当水温超过35℃或低于14℃,应减少投饵或停止投饵。 三疣梭子蟹也摄食配合饵料,其蛋白质含量要求在31%,颗粒直径4. 8~5. 6毫米,颗粒长12~19毫米。 使用对虾的配合饵料,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梭子蟹同类相残多发生在蜕壳和严重饵料不足时,因此,当天然饵料供应不上时,可及时投喂配合饵料。 三疣梭子蟹(莱州湾群体)[学名]: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资源名称]: 三疣梭子蟹(莱州湾群体)[外文名]: Swimming crab[别名]: 海蟹、大蟹 [形态特征]: 头胸甲很宽,梭形,具有3个疣状突起,前侧缘有9个齿,末齿特别长大而向左右突出,螯足长大,长节的前缘有4齿。 额缘具4枚小齿。 头胸甲呈茶绿色,第4胸足的背面都带紫色和白斑云纹。 雄性蓝绿色,雌性深紫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省  [原产地区]:烟台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24  [地理分布]:分布在我国山东半岛莱州湾水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昼伏夜出,多在夜间觅食,夜间有明显的趋光性。 在春夏季繁殖季节常到近岸3-5米的浅海产卵。 秋末冬初则逐渐移居到10-30米的泥沙海底越冬。 在繁殖洄游或索饵洄游季节,常集群活动。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繁殖力[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栖息水层]:底层[生活方式]:[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资源状况]:三点蟹和梭子蟹的区别三点蟹和梭子蟹没有区别,指的是同一种蟹。 其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海域。 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 三疣梭子蟹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主要输往日本等国家。 一、梭子蟹营养价值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 梭子蟹在冬季徊游季节个体最为健壮,一般重250克左右,最大可达500克。 雌蟹红膏满盖,口味极佳。 梭子蟹可鲜食,或蒸、或煎、或炒,或一切两半炖豆板酱,或用蟹炒年糕、炒咸菜、煮豆腐,是沿海一带居民餐桌上的常菜。 亦可腌食,就是将新鲜梭子蟹投入盐卤中浸泡,数日后即可食用,俗称新风抢蟹。 过去,渔民因梭子蟹产量高,常挑选膏满活蟹,将黄剔入碗中,风吹日晒令其凝固,即成蟹黄饼,风味特佳,但产量少,一般人难尝此味。 二、挑选方法梭子蟹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一个在胃区、一个在心区。 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背面紫色,腹面均为灰白色。 因其形体似椭圆,两端尖尖如织布梭,故有三疣梭子蟹之名。 红星梭子蟹[学名]: Portunus sanguinolentus [资源名称]: 红星梭子蟹 [形态特征]:  头胸甲隆起并密生颗粒,前侧缘9齿,第9齿较长。 肠域及后鳃域各具红褐色斑点,斑点外围有乳白色圈。 左右螯足相称。 背面呈偏黄的黄绿色,螯足长节内侧及可动指与不可动指腹面中央红棕色。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原产地区]:我国南海海岛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世界广泛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栖息于潮下带的泥沙环境。 纤手梭子蟹中文名称 纤手梭子蟹 拉丁名称 Portunus gracilimanus 生物代码 610060290040010004中文门名 节肢动物门 拉丁门名 Arthropoda 中文纲名 甲壳纲 拉丁纲名 Crustacea中文科名 梭子蟹科 拉丁科名 Portunidae 中文属名 梭子蟹属 拉丁属名 Portun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甲面密生短细绒毛,螯足的掌节明显较长节细,前侧缘共9齿,末齿明显大于其他各齿。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以下的泥沙中。 矛形梭子蟹[学名]: Portunus hastatoides[资源名称]: 矛形梭子蟹[形态特征]: 小型种。 头胸甲长20毫米,宽43毫米。 头胸甲扁平,分区清楚。 甲面密覆细绒毛,并有成群的小颗粒。 侧胃区和中胃区的颗粒团彼此连结,之后具1条颗粒隆脊。 后胃区及心区各有1颗粒团,中鳃区各有3团颗粒,凡有颗粒团处均较隆起。 额具有4齿,中间2齿较小。 内眼窝齿钝,背眼缘有2条短缝,腹内眼窝齿突出而钝。 前侧缘连外眼窝齿在内共有9齿,外眼窝齿较随后各齿为大,末齿最为长大,成棘状横向突出。 头胸甲后侧缘与后缘成直角相交,相交处成齿状突出。 第3颚足表面布有长绒毛,长节外末角向外侧伸出。 螯足长节较宽大,前缘具有4棘,后缘末端具2棘;腕节内、外末角各有l锐刺;掌节的外侧面基部及背末端各具1尖棘;指节较纤细,指端尖锐,内缘具大小不等的钝齿。 前3对步足细长,各节边缘具毛,第4对步足成游泳足,长节末缘具细锯齿,后来角的锯齿较大,前节边缘也列生有小齿,指节末部有时具1黑色斑点。 雄性腹部策3~5节愈合,第6节的长度大于宽度,尾节小于第6节长的1/2,呈圆锥形。 [原产国家]: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原产省份]:东海、南海  [原产地区]:中国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东海、南海。 国外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安达曼、印度、马达加斯加、东非。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生活于低潮线至82米的沙,泥质浅海底。 5~6月抱卵。 在张网渔获物中常见。 发布时间:2025-11-05 10:54:33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