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石斑鱼病害怎么防治 内容: 一、寄生性疾病1. 白斑病(又叫瓣体虫病)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扩大连片,头部、皮肤、鳍和腮表面粘液明显增多,游动迟缓,呼吸困难,死亡后胸鳍向前后僵直,几乎紧贴在腮盖上。 致病体是石斑鱼瓣体虫,寄生于赤点石斑鱼的腮、体表和鳍上。 用2×10-6浓度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2小时,次日重复一次,疗效显著。 或用淡水洗澡4分钟,也可杀灭石斑鱼瓣体虫,治疗白斑病。 2. 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病鱼体表出现直径0. 5毫米~1毫米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小瓜虫在腮部寄生破坏腮小片,致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在水温30℃左右,白点病传染很快,几天内整个网箱或鱼池的石斑鱼都会被感染。 致病体是刺激隐核虫。 用淡水浸浴5分钟~10分钟,或用100×10-6浓度的甲醛海水药浴30分钟~1小时,3天~5天一次。 3. 回旋病(又叫粘孢子虫病)病鱼在海面呈不正常的回旋游泳,下不了深水层。 致病体是脑粘体虫。 预防方法是鱼种放养时用0. 34×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10分钟,保持水质清新。 4. 指环虫病病鱼体表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游泳迟缓。 有的鳍条溃烂,体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发炎、坏死或脱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转转。 致病体是指环虫。 用淡水浸洗5分钟~1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天~3天,疗效好。 5. 吸虫病吸虫大量增生时,可引起病鱼游动缓慢,腮上粘液增多,腮部有的部位淤血,有的部位贫血呈淡红色,严重时会因呼吸困难而致死。 致病体是石斑双鳞盘吸虫、分性双吸虫、石斑鱼异性双吸虫等。 治疗方法可参考指环虫病。 6. 隐鞭虫病病症与吸虫病相似,病原体是隐鞭虫,可用淡水或0. 15×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分钟杀灭。 7. 鲺病鲺寄生在鱼体表和腮部,用吸盘吸取鱼体养分,造成腮组织的完整性受破坏,导致呼吸功能受损,终使患病鱼体死亡。 鲺繁殖和传染很快,特别是在海水温度较高的季节。 目前还没有既不污染环境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养殖生产中应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淀粉卵加藻、锥体虫、角孢子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对石斑鱼危害也较大。 此外,线虫病是石斑鱼较常见的寄生虫病,感染率很高。 特别是在网箱养殖条件下,饲料鱼的线虫对石斑鱼的感染甚为严重。 有时体腔内出现数十条,因病症不明显而未引起重视。 二、细菌性疾病1. 烂尾病尾部体表充血发炎,皮肤溃烂,鳞片脱落。 鱼病灶边缘充血发红,中央浮肿溃烂,严重时肌肉和骨骼外露,鱼体失去平衡,数十天死亡。 多发生在4月~10月,死亡率很高。 预防可用0. 34×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10分钟,还可用抗生素缓解病情。 2. 溃烂病病鱼主要症状是行动迟钝,游出水面,各鳍及基部溃疡,甚至遍体鳞伤。 溃疡面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溃烂面会加深,终死亡,死亡率很高。 致病菌是创伤弧菌。 发病季节为4月~11月。 用呋喃西林浸洗3分钟~5分钟,内服抗生素,可控制病情。 利用创伤弧菌强毒菌株植被的福尔马林灭活疫苗、热灭活疫苗和创伤弧菌中提取的粗制脂多糖,通过肌肉注射接种青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都能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 3. 细菌性白斑病病鱼体两侧初出现指印状红斑,少数情况下可在头部和尾部发生,病灶部位稍有隆起。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转为白斑,此时鳞片稍有竖起,较易脱落。 鳞片脱落后白斑更为清晰。 病鱼食欲丧失,死亡率高达90%以上,流行在冬季。 预防措施是避免鱼体损伤。 用抗生素和消炎药物可缓解病情,但效果不明显。 三、其他病害1. 营养性障碍综合症病鱼鳔内充气,腹部鼓胀,失去平衡,在水面或网箱底部打转,所以俗称“膨胀病”“打转病”。 组织切片可见肝脂肪变性、坏死、空泡化、细胞核溶解。 病鱼鳃和内脏器官出现局部或全身炎症,在水面浮游数天后死亡,死亡率较高。 流行季节5月~10月,用药物“清胀宁”防治,效果较好。 2. 增生性肾脏病病鱼有不同程度腹胀、倒浮或侧卧,鳍和体表溃烂,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瞎或瘸,体表发黑或发白,即为石斑鱼养殖中严重流行的“胀膘症”。 血白细胞平均占48. 09%,单核细胞占2. 82%,明显高于正常值。 病原体是一种原生动物粘体虫,发病率较高,用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制的药物“鱼宝散”投喂,效果显著。 发布时间:2025-11-03 10:06:37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