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泥鳅多大产卵?一次能产卵多少? 内容: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具有很高的养殖价值,自然繁殖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模仿自然环境条件,让泥鳅自行产卵孵化。 那么泥鳅多大才能产卵? 一次能产卵多少?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泥鳅多大产卵? 泥鳅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 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 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 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最适水温为22一28℃。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一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一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一18000粒,体长20厘米怀卵量为24000粒左右。 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 5万粒。 卵圆形,卵径0. 8一1. 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 3一1. 5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 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一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 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 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 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泥鳅一次能产卵多少? 1. 产卵量与年龄和体长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鳅的产卵量是不同的。 雌鳅体长15. 1~20厘米和20厘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均高出体长10~15厘米的一倍。 注射激素后,不同年龄的泥鳅一次产卵量差别非常明显,4~5龄较1~3龄增幅显著,约为2. 2倍。 相对产卵量变动在每克22粒。 2. 繁殖效果与水质的关系:(1)pH:鱼类对水体pH变化十分敏感。 在pH5. 6~9. 0的水体中,泥鳅均能产卵,并且产卵数量基本不受影响。 但在pH6. 5以下、8. 5以上,对泥鳅卵的受精率与泥鳅苗的孵化率都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 繁殖水域环境的pH以7~8,即中性或微碱性为宜。 (2)光照:泥鳅喜钻泥,底层生活,对光的敏感性较差。 经试验,无论是何种颜色的光照,对泥鳅的繁殖效果无明显差别。 (3)水温:泥鳅在水温18~26C范围内有较好的繁殖效果,尤其以水温20~26C时效果最好。 低于或高于这个水温范围,繁殖效果都受很大影响。 如水温在16~18C时,产卵率只25%. 受精率30%,孵化率20%;而水温在20~26C时. 产卵率达i00%,受精率89%~92%,孵化率72%~77. 4%。 (4)鱼卵的粘附性与鱼巢材料的关系:泥鳅产微粘性卵,用棕片和水草做成两种鱼巢. 观察粘附卵粒的情况及鳅卵的受精率、孵化率,探索泥鳅产卵对人工鱼巢材料的要求。 试验证明两种鱼巢材料对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明显不同。 但粘附鳅卵数相差悬殊,棕片鱼巢上粘附鱼卵数为水草鱼巢的4倍。 泥鳅繁殖的三种方式1. 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 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 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子鱼可以出膜。 2. 人工催产繁殖在4月~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 其剂量,每尾雌鳅可用鲤PGl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 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 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 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3. 放种补充繁殖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 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不能先放养其他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发布时间:2025-10-16 10:13:53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5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