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单养混养立体养殖等三种主流罗非鱼养殖模式PK 内容: 【www. ohei. cn - 竹鼠立体养殖模式】目前,罗非鱼养殖有三种模式,单养、鱼虾混养与立体养殖。 单养,即纯粹罗非鱼的养殖,全程投喂饲料,分级标苗,每年可以养殖2造~3造;混养,即将鱼虾同罗非鱼混养在一起,也是全程投喂饲料,在年底干塘;立体养殖则是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上鱼塘上养殖鸡鸭猪,在养殖前期不投料,当鱼体规格达到0. 15公斤~0. 3公斤后开始投料,一年可以养殖一造。 有意思的是,目前,三种模式都有典型的代表人物在支持,科研专家提倡纯养,企业技术员支持鱼虾混养,养殖企业家则支持立体养殖。 企业家:立体养殖最现实立体养殖的成本低,但鱼长得慢,而且产量低,由于年底集中上市,往往价格不高。 据了解,如果鱼塘上养殖的鸡鸭猪比较多,饲料需要量就相对少,但水质差些。 对于当前立体养殖盛行的情况,南海科达恒生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生分析,将禽畜排泄物排放到鱼塘水体中,排泄物被鱼类消化吸收,在不增加禽畜养殖成本的前提下,创造了效益。 这种模式一直在使用,被认为是一种生态养殖的好方法,十多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也积极推荐这种模式。 对此,陈志生算了一笔经济帐,“单养成本一般在每公斤7元~8元,混养在每公斤6元~7元,立体养殖在每公斤4元~6元。 ”这三种模式对比,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单养是亏本的,谁都不会养;混养可能是打平的;立体养殖利润较丰厚。 杀头的事有人干,亏本的生意没人做,养殖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不管什么养殖模式,能赚钱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广东省肇庆市罗非鱼养殖户陈健强,对立体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作出进一步解释:猪鸭粪不列入支出范围,养1公斤鱼,饲料成本是3. 4元左右,饲料以外的成本是1. 2元,立体养殖罗非鱼的总成本大概在每公斤4. 6元左右。 按照现在的鱼价,每亩有1300元以上的毛利润。 “有很多人认为立体养殖的鱼质量差、有药物残留。 ”陈志生表示,“其实任何一种养殖模式都存在药物残留的瘾患,药物残留不是立体养殖才有的,不是在鱼塘上养鸡鸭猪才有的。 ”他分析,药物残留可以出现在养殖环境、鱼苗、饲料、水产动物用药和禽畜用药等环节上,对比之下可发现,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有可能碰到药物残留,立体养殖最多就在畜禽用药这个方面有药物残留。 专家:纯养最先进“除了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是不健康的,那是对社会不负责的。 ”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李思发对立体养殖模式提出了不同见解。 他解释,实际上立体养殖是老祖宗的发明,自从唐代就有了。 以前是水里面养鱼,岸上种草、果树,养猪鸭鸡。 但是以前养鱼和现在的综合养鱼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化肥、农药,但现在不一样了,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各种各样的激素都放进鱼塘去,所以如果完全照搬老祖宗的办法,东西就不一样了。 立体养殖,在没有有害物质加进去的前提下,这种模式是非常好的。 现在的立体养殖要充分注意不要把农药、化肥、激素弄进去。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对立体养殖是非常赞成的。 “在当前的形势下,尤其要坚持质量体系,特别要练好内功。 我国的罗非鱼产业是以外向为主、内向为辅的产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符合国际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必须按照国际的要求去做,你不能跟它对着干。 ”李思发说,“使用配合饲料、健康养殖理念尚待深入人心,食品安全理念尚待家喻户晓,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完善相应技术体系。 ”面对当前立体养殖模式存在的药物残留、“同价不同质”的问题,陈志生提出可以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养殖户一定要积极起来,对外报价要有底线,才能够把收购的鱼价提上来。 保证养殖户有合理的利益,养殖户有了利益,才能按要求去做,这样才能解决药物残留的问题。 ”陈志生说。 此外,陈健强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加工厂制定一种制度,加工厂收购的鱼如果出现问题,养殖户要负很大的责任,从而对其形成一定的约束。 另外,希望加工厂和养殖户之间,寻求一个能够双赢的空间,加工厂不竞相恶意压价,或者是饲料厂家能适当调整价格,让养殖户将养殖方式逐步向精养改变。 技术员:鱼虾混养效益好鱼价下跌,养殖成本(特别是饲料成本)上涨,为了规避养殖风险、降低成本,许多养殖户更倾向于采用立体养殖模式养殖罗非鱼。 海大集团畜牧水产研究中心王勇博士的观点,似乎是三者的一个折衷。 “在行情低迷的时候,立体养殖罗非鱼具有一定优势,但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王勇对立体模式养殖罗非鱼的命运作了如此判断。 “目前每公斤6. 4元~6. 6元的鱼价是盈亏平衡点。 ”他说,“在终端鱼价偏低时,立体养殖模式下养殖户的盈利压力相对较小,比单养模式和鱼虾混养模式具有优势,但随着鱼价回归正常,立体养殖模式盈利能力降低,同时这一模式在环境、病害、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较高风险。 ”在目前的状况下,养殖户采用立体养殖模式追求低成本,使其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从而出现暂时的逆向淘汰现象,但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先进,不可能倒回较为落后的立体养殖模式中去。 但当机会出现时,立体养殖的养殖户是无法抓住的。 “鱼虾混养模式是合理利用生态效益的高盈利罗非鱼养殖模式,但仅限于在沿海地区发展。 ”王勇说,“无论每公斤罗非鱼单价是6元、7元还是8元,鱼虾混养亩利润均可以达到三种养殖模式效益的最大值,按目前每公斤6元的价格算,亩利润仍然可以达到2760元,比单养(每亩740元)和立体养殖(每亩1500元)高。 ”有人对鱼虾混养模式做了这样的总结:以罗非鱼的稳产分摊各种成本,减低风险,以白对虾求更高收益。 同时,鱼虾混养模式水质易控制,调水费用相对低,发病率和药物成本低,药物残留少,肉质好、产量高。 据了解,广东沿海一带,近几年在业内逐步形成的鱼虾混养方式为:罗非鱼一次投放完,密度为每亩1500尾~2000尾;白对虾平均控制在每亩1万尾左右,第一批虾苗可多投放些,达到每亩2万尾,全程不投或少投虾料,待头批虾达上市规格起捕后,接着放进第二批标粗苗,以此类推,一年可投放虾苗4次左右。 相关阅读广东地区三种主要罗非鱼养殖方法概述目前广东罗非鱼主要养殖方法有一年一造、二年三造、一年两造的养殖法。 作为养殖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养殖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管理条件等因素来决定适合自己的养殖方法,以求在自身条件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一、一年一造养殖法1、优点:简单、易操作。 总体上是年初放苗年底收获,不会有越冬冻死鱼的风险。 2、缺点:大部分鱼在每年的10月份才达到上市规格要求,而每年10-12月是罗非鱼集中上市时段,也是价格最低的时段。 如果在10-12月集中上市的话,经济效益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3、改良方法四种(1)放养20-100尾/50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1500-2000尾/亩,9-10月份上市。 (2)“50+50”养殖法,7-12月分批上市。 各一半的池塘面积放养密度为1000尾/亩和4000尾/亩,到7月,放养密度小的鱼已经达到可上市规格1斤以上,而4000尾/亩的有3-4两的规格,此时,可以分塘继续养殖,分批上市。 这样可以提早1-2月上市,提高利润。 (3)周年养殖法,7-10月/次年4月清塘上市。 这种养殖方式在韶关、肇庆等山区山塘效果较好。 5月放11朝的苗,9月份即可分批上市,刮过几次塘之后,本钱都差不多收回,留下塘底鱼过冬,全年平均价格处于中上水平。 (4)“50+50”养殖法与周年养殖法混合。 二、两年三造养殖法是指在两周年内使罗非鱼饲养池塘出现三次放种饲养、三次清塘收获的养殖方式。 1、特点:从养殖工艺、流程以及产量、市场价格等看均有良好的表现。 2、具体操作方法(1)第一年3-4月放养30-70尾/500克大规格鱼种,当年7-9月上市。 (2)当年新种苗快速标粗,到8-9月上市后养成5-10尾/500克的大规格鱼种过塘,次年5月份清塘上市。 (3)5月份放养当年12朝(60-80尾/500克)鱼种,年底上市。 余下部分次年3-4月份上市。 三、一年两造养殖法是指在一周年内使罗非鱼饲养池塘出现两次放种饲养、两次清塘收获的养殖方式。 1、特点:从养殖工艺、流程以及产量上来看是可行的,但养殖成本稍高。 2、优点:产量高,一年两造亩总产量可达到2吨或以上。 3、具体操作方法(1)3-4月放养大规格鱼种(10-30尾/500克),7月份上市。 (2)7-8月份放10-20尾/500克的大规格鱼种,年底上市。 4、注意事项(1)鱼苗标粗池塘面积要足够,分级配套要计算好;(2)要有好的饲料保证;(3)劳力成本应注意。 罗非鱼三种稻田养殖方式的稻田开挖1、平田式稻田养殖罗非鱼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0厘米,顶宽50厘米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厘米,沟的上面宽30~50厘米。 沟的设置形式为在稻田内田埂底基一半处开挖1圈环沟,面积为一亩以上的稻田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中央沟与环沟相通,环沟相对二端与进、排水口相接,整个沟的开挖面积占田面的5%~8%。 2、流水式稻田养殖罗非鱼这是根据流水养鱼原理而设计出的一种稻田养罗非鱼方式。 此种方法是在稻田的进水口一端距进水口1米处开挖深1~1. 5米,面积占稻田面积4%~8%比例的流水坑(又称宽沟),与田面交接处设高15厘米、宽20厘米的小田埂,小田埂与田间设2~4个缺口,使坑内水与田内水相通。 此外鱼坑也可设在田中央。 田的中央设“十”字形中央沟,田四周设一圈环沟。 沟的宽、深均为25厘米。 沟、坑要相通。 3、鱼凼式稻田养殖罗非鱼此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稻田内按田面面积的一定比例开挖一个“鱼凼”。 鱼凼的开挖面积一般为田面面积的5%~8%,深2~2. 5米,鱼凼一般设在田中央或背荫处。 但不能设在进、排水口及田的死角处。 鱼凼的形式以椭圆锅底或长方形为好。 鱼凼最好挖成二级坡降式,即在上部1米处按坡比1:0. 5开挖,而下部则按1:1开挖,两部分中间留一宽30厘米的平台。 有条件的地方,为保证不塌陷,应用石条、石板、水泥板、碎石等护坡。 为防止淤泥进入鱼凼,应在口边缘筑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小埂。 田的四周距田基3~3. 5米处开挖一圈40厘米深、30厘米宽的环沟。 养殖鲫鱼过冬的秘诀 高产鲫鱼养殖的三种主要模式水中的氧气减少之后,为了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鱼儿不得不吸入更多的水,为了保持正常的生理平衡,大多数鱼在冬天不是靠增加呼吸频率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是自动地减弱呼吸作用,新陈代谢也开始变慢。 因此,不少鱼类在冬天行动变得缓慢起来,甚至有些鱼开始冬眠。 养殖鲫鱼过冬的秘诀高产鲫鱼养殖的三种主要模式,具体来了解一下:然而,生物学家却发现鲫鱼在冬天依然比较活跃,即使在冰面下也是如此。 鲫鱼难道有什么过冬的秘诀吗? 有的。 科学家最近就发现鲫鱼是靠腮变形来度过严寒的冬天的。 发现这个奥秘的是挪威奥斯罗大学的生物学家乔朗德? 索里德,他把一些鲫鱼放进氧气含量低于正常值的水箱中,然后观察到鲫鱼的鳃产生了奇特的形变,鳃丝开裂,这样整个鳃的呼吸表面积就变大了。 索里德当时测量出鲫鱼鳃的呼吸表面积居然增大了正常值的7. 5倍,可见鲫鱼鳃的变形能力是相当强的,这也是鲫鱼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我们常常在水产市场发现,即使有一大盆密密麻麻的鲫鱼,它们也不大容易死去,而其他鱼类稍多就容易缺氧而死,这也是因为鲫鱼的鳃善于变形的缘故。 是不是只有鲫鱼的鳃才能变形呢? 这还不敢确定,不过科学家目前只发现鲫鱼有这种本事。 于是有些生物学家就提出,如果把鲫鱼鳃丝开裂的基因研究出来,移植到别的鱼类身上,培育出能鳃丝裂开的转基因鱼,或许淡水鱼养殖场就不必为怎样让鱼儿度过严寒的冬天而大伤脑筋了。 高产鲫鱼养殖的三种主要模式养殖模式1——主养鲫鱼,套养四大家鱼以鲫鱼为主,辅以四大家鱼,全程饲料投喂,当年出鱼,该模式在江苏早已是渔民皆知。 在广东肇庆、惠州地区也有个别客户尝试取得不错效益。 去年,惠州的吴老板采用7亩水面去养殖鲫鱼。 投放密度为:2000尾/亩(规格3-5cm),草鱼20尾、大头50尾、扁鱼40尾。 4月中旬放苗,全程投30-32个蛋白的优质饲料,投饵率控制在2%-3%。 养到9月份,鲫鱼达到0. 35kg/尾,11-12月陆续出规格0. 4-0. 6kg/尾的鲫鱼,合计产出鲫鱼4480公斤,其它鱼类1000公斤;剩下计划今年清明前清塘。 饲料成本开支33750元。 每亩纯利润约3250元,养殖户觉得比主养草鱼等鱼类经济效益高。 养殖模式2—罗非鱼鲫鱼混养以罗非鱼为主要养殖品种,搭配鲫鱼、四大家鱼。 江门开平的刘生有50亩水面,之前一直以单养模式为主,在广州联丰水产建议下用50亩水面进行罗非鱼混养鲫鱼模式,投放刘老板是2012年4月份投苗,投苗比例如图一所示,采用混养模式混养鲫鱼,2012年11月份开始出部分规格鱼,然后过冬养殖;直到次年4月底干塘完毕。 根据现场收鱼数据统计得出,亩产量分别为:罗非鱼1430斤左右;鲫鱼950斤左右;大头153斤;扁鱼95斤。 由于在合理搭配混养过程中,鱼塘管理做到位,虽然养殖时间比单养模式要长(单养罗非鱼模式一年可以达到2造,以采用全投料方式喂养,饲料系数较高),但是从从现场统计数据看出,刘老板的出鱼规格整齐,也自然可以卖个好价钱。 该模式需注意,尽量在投放罗非鱼前20天投放鲫鱼,可有效提高鲫鱼成活率及生长速度。 按照正常罗非鱼养殖习惯饲养即可,当年鲫鱼规格一般在0. 3-0. 5kg/尾。 模式3——泥鳅养殖套养鲫鱼养殖模式在中国的南方,泥鳅是目前较具有市场前景的水产养殖产品,那么在泥鳅养殖合理搭配鲫鱼套养,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 案例:广东清远陈老板,初次养殖泥鳅,放养的密度为10万尾/亩,同时,合理搭配混养鲫鱼,放养密度为250尾/亩,在养殖过程中,饲料系数为1. 6,养殖过程无需另外投料,正常投料即可。 温馨提示:鲫鱼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水质方面:鲫鱼同四大家鱼相似,对水质要求不高,常规养殖池塘均可饲养,比养殖草鱼塘略微偏肥即可。 养殖高温季节7-9月,可每月使用1-2次微生态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产品)调节水质,以控制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指标。 2、病害防治方面:经过改良的日本白鲫鱼,相对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爆发性疾病较少,处理也相对容易。 因此要在养殖过程中做好鱼的保健管理工作,做好水质调节工作,这样在6-7月份爆发鱼病季节也可以很好地做好鱼病的预防。 3、鲫鱼属于底层鱼类,与鲮鱼、鲤鱼类似,养殖鲫鱼的鱼塘一般不再混养鲮鱼、鲤鱼。 鲫鱼属杂食性鱼类,饲料蛋白要求略高于草鱼,可以选择草鱼高档料、叉尾鮰混养料投喂即可。 发布时间:2025-02-03 08:30:04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