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罗非鱼暴发病的特点、病因和预防治疗 内容: 罗非鱼养殖规模近些年迅猛扩大,在种质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胁迫下罗非鱼暴发性鱼病日趋严重,极易给养殖户造成损失。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暴发病。 养鱼:罗非鱼半咸水、海水养殖管理一、特点罗非鱼暴发病的流行季节在6-10月,水温超过25℃开始发病,发病高峰期水温28℃-35℃,发病死亡率高。 流行期间发病率可达50%-78%,发病严重的鱼塘可达100%。 死亡率高达52%-95%,甚至全军覆没。 发病类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发病死亡多发生于7天内,慢性发病时间长达15-60天。 发病不区分养殖水域类型,鱼塘、水库网箱、围栏等方式均可发病。 二、临床症状根据外部症状和解剖观察,可划分为三种情况,实际养殖过程中可能一种或几种同时发病。 1、充血型主要症状表现为下颌、鳃盖、鳍等部位,体表充血发红,少数鳞片脱落。 解剖可见肠道充血,肾、脾、胆囊肿大,肝脏由正常红褐色转变为灰白色或土黄色。 此类型多为急性发作,短时间造成大批死鱼。 养鱼户称为“出血病”。 2、腹水型养鱼户称为“出血性腹水病”。 多数为鳃盖、体表局部充血,少数眼眶周围有充血现象,腹腔内积存淡黄色腹水,腹部膨大。 肝脏有充血斑点,色浅肿大。 肾、胆囊肿大,肠充血。 3、平衡失调型养鱼户称为“打转病”。 病鱼体色变黑,游动异常,表现“打转”症状。 眼球突出,部分眼球晶体呈白内障状,严重的造成脱落。 肝肿大,色变浅。 该类型为慢性发作。 三、病因 近年来,罗非鱼养殖的放养密度、产量均有较大提升,但鱼病防治未能同步加强。 1、鱼塘水质发生老化。 生长季节水质调节跟不上,透明度过低,水质过浓,鱼塘中氨氮、亚硝超标严重,造成塘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水质老化严重。 2、饲料营养配比不够、投喂变质饲料,导致肝、肾等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细菌继发性感染。 3、罗非鱼繁殖,长期近亲交配,导致其优良遗传性状严重退化;或是罗非鱼杂交培育的亲本提纯复壮程度不够,导致子代杂交品系的罗非鱼雄性率不够,造成罗非鱼种质退化,势必减弱抗病力;鱼种消毒工作重视不够。 4、消毒防疫跟不上随罗非鱼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引种增多,加上引种消毒环节跟不上,导致病菌大量传播,引发鱼病。 甚至有不良鱼种商贩,明知是染病鱼苗,依然销售。 病死鱼随意丢弃,发病后塘水外排,导致病原体泛滥,造成交叉感染,暴发鱼病。 四、预防1、放养密度要适当建议适量套养彭泽鲫和花白鲢,以清除残饵、调节水质。 2、调节水质最好能彻底清塘消毒,清除塘底过多淤泥,为防止交叉感染传播,应将淤泥运至远离鱼塘。 适时换水、加注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并定期泼洒生石灰消毒,以减少鱼病发生。 3、注意营养,饲料要卫生根据罗非鱼的营养需求和季节变化,饲料营养搭配要全面,动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人工配合饲料,同时要保证饲料的新鲜适口,不投喂霉变、不洁饲料。 4、选择优质健壮鱼种操作要细心,以防鱼体受伤。 鱼病易发期应施加药物以做定期预防,建议用大蒜素等抗菌诱食物掺入饲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5、鱼种消毒用10×10-6高锰酸钾浸洗10分钟,病死鱼应及时捞出深埋。 五、治疗全塘泼洒渔安宝/碘宝,每周一次,连用2-3次。 投喂药饵,药饵配方与添加量为:VC磷酯0. 1%、VA50000IU、VD50000IU、CO-VB0. 3%、土霉素0. 3%、红霉素0. 1%。 连投一周,罗非鱼死亡基本停止。 发布时间:2025-01-04 08:34:14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