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饲养要注意什么 内容: 【www. ohei. cn - 养殖蜈蚣】蜈蚣饲养到第三年,体长约9一10厘米的蜈蚣为三龄蜈蚣。 三龄蜈蚣已开始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三龄以上的蜈蚣为成年蜈蚣,三龄与成年蜈蚣的饲养管理基本相同,在饲养中要注意:饲料: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对饲料的需要量和营养物质的要求增加,体重也迅速增长。 要饲喂含蛋白质高的昆虫和肉食类饲料,还要饲喂矿物质饲料。 同时,要根据每天饲料的消耗状况,及时调整饲料的饲喂次数和数量,做到定时、定质、定量,不使其饥饱无常,影响正常发育。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性腺都已成熟,每年的立夏至立秋期间,怀卵的蜈蚣先后产卵和抱卵孵化。 而产卵、孵化期蜈蚣要消耗大量的营养,故产卵和孵化后应与产卵前一样,要保证饲喂足够的饲料。 在人冬前,应多喂一些含蛋白质和脂肪较高的饲料,以增加蜈蚣本身的营养贮存,以利促使雌蜈蚣翌年开春提前发情交配产卵。 温度: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2C,交配、产卵、孵化也大都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 若温度低于20℃,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并且停止交配产卵,孕蜈蚣也会由于低温而迟迟不产卵,即使正在抱卵孵化的也会延长孵化时间。 温度过高,则会造成卵粒烧死和蜈蚣体内大量失水而死亡。 所以,要注意控制好温度。 湿度: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所需的空气相对湿度稍偏高一些,一般为90%,窝泥湿度为20%一30%。 空气和窝泥的湿度直接影响它们的食欲、产卵期、产卵率和孵化率。 若长期处在干燥环境,会使它们停滞生长或卵粒失水干瘪,影响繁殖后代。 若湿度高,又长期潮湿,也不利于它们生长繁殖,易使卵粒发霉腐烂和促使致病微生物繁殖和蔓延,造成真菌性病害而导致死亡。 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发现湿度变化时,要及时加以调节。 饲养密度: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为每平方米放养400500条。 在饲养中,发现要蜕皮的个体,应及时进行隔离,因刚刚蜕皮的个体,无抵抗能力,易遭其他蜈蚣的残食。 还要作好产卵和孵化蜈蚣的隔离单养和幼蜈蚣的分离工作。 相关阅读一龄蜈蚣饲养技术一龄蜈蚣是指经母体抱卵孵化,抚育45天后可以自由生活到当年冬眠之前的幼蜈蚣,一般体长为34厘米。 饲料:一龄蜈蚣的活动能力弱,口器幼嫩而小,捕食能力差,不能捕食体型较大的活体昆虫,主要以吸吮软体、多汁的昆虫浆汁为食。 因此,最好饲喂精、细、软、嫩、易消化、含蛋白质营养较多的适口饲料。 可饲喂从稻米、玉米、面粉等粮食中筛出的米虫,或米蛾、菜青虫、夜蛾、肉蛆、剁成肉泥的肉食等。 也可用rǔ、蛋类拌合适量的肉粉、蛋黄粉、面包屑等饲料饲喂,还可饲喂多汁的水果和以60%一75%的多维葡萄糖水溶液,用海绵蓄之,放在小平盘内让其吮吸,既可供饮水,又可补充其营养要求。 一龄蜈蚣的日食量很少,一条幼体每次仅需0.1克饲料,一般每天饲喂一次即可。 吃剩的残食一定要及时清除,以免腐烂发臭,产生致病微生物,感染患病。 饲养温度:一龄蜈蚣要求较高的温度,以利于促进食欲,提高代谢率,加快增长速度。 一龄蜈蚣所需的温度最好控制在2832℃。 一龄蜈蚣要求均衡的温度,不能忽高忽低。 温度过高,在几分钟内被烘干;温度太低,易被冻干死亡。 特别在休眠越冬时,最好将人蛰后的养殖池温度控制在8一12℃,保证蛰伏场不出现返潮现象,否则会被冻死,或将池温控制在2530℃,打破其冬眠期,继续生长。 饲养湿度:一龄蜈蚣饲养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一80%,饲养的窝泥湿度要求在15%一20%。 若窝泥过于,湿度低于10%,则无法生活,甚至虫体急剧变干。 若湿度太大,超过50%一60%,则易淹死,冬季易冻死//农村致富经网//。 所以,饲养一龄蜈蚣要经常注意观察,适时调节湿度。 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可每天早晚喷洒一次水,以保持湿润为宜。 冬季寒冷,应减少喷水次数,710天喷洒温水(水温25℃)一次即可。 饲养密度:一龄蜈蚣宜单独放在玻璃缸或池中饲养,饲养密度可大些,每平方米可饲养1000条。 一俟长大后,就要及时分缸饲养,以免拥挤。 防逃:一龄蜈蚣体小,钻缝能力极强,一旦逃逸后很不容易捕获,即使捕获也难免被捉伤或捏死。 因此,饲养池要做到平整、光滑、无缝隙,绝对根除可能引起逃逸的条件。 饲养蜈蚣要注意哪些卫生防疫蜈蚣不像其他特种经济动物那样容易发生传染病,通常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过大批死亡现象。 如果蜈蚣饲养室内卫生条件不好、湿度过高或过低、饲料和饮水不卫生等,也会导致疾病发生。 一旦发现了蜈蚣某种疾病,往往难以治好,所以必须以预防为主。 饲养蜈蚣的卫生防疫主要包括饲养场、饲养房的环境卫生、食物卫生和环境防疫消毒。 1.环境卫生蜈蚣对环境温度、湿度有一定要求。 适宜的生长温度25~32℃,超过或低于适宜温度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低于2℃时,就必须采取保温措施。 饲养室内最佳相对湿度为75%~80%,饲养土的最佳湿度为15%~20%,低于这样的湿度就应该洒水调节,否则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对蜈蚣饲养场内外要勤打扫,清除杂物和垃圾,不让病原微生物在这里滋生,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如卫生工作做不好,病原体滋生,很容易侵入到室内,影响蜈蚣的健康。 蜈蚣饲养池要经常检查,保持清洁卫生,发现饲养池内有死亡的蜈蚣,应及时清除,并及时查明原因,给予处理。 2.食物卫生这里讲的食物卫生包括饲料卫生和饮水卫生。 因为蜈蚣的饲料来自小动物、肉末和谷物类,不管是哪种饲料,都必须新鲜。 绝对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以免引起疾病。 在夏、秋季气温较高的时期,每天投食1次,每天晚上投的饲料,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清理,把没吃完的饲料撤出,以免放在饲养池中时间长了发霉变质,蜈蚣吃了这些变质的饲料而引起疾病。 另外,还要注意饮水卫生。 水槽或水盘中的水要勤换,保持新鲜,不能饮放置时间较长的水,那样的水往往会有病原微生物滋生而使蜈蚣发生疾病。 3.防疫消毒尽管蜈蚣饲养场的消毒工作不像养禽场那么严格,但必须要做好消毒工作。 首先,清扫完毕后,应进行消毒,防止致病的细菌、病毒滋生。 其次,对身上有病灶的死蜈蚣,应立即清除,并对死蜈蚣的窝进行清除,周围经过消毒后换上新的砖块或瓦片。 定期对各种设施和工具进行消毒灭菌,并形成制度。 秋天养殖蜈蚣要注意些什么立秋后天气转为凉爽,白天和晚上温差加大,这时蜈蚣进入r交配期,饲养管理也十分重要。 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由立秋到处暑的管理:这一段时间气温还比较高,这时成年蜈蚣处在交配阶段。 有的蜈蚣经过2个月抱卵孵化体质消耗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 这时供给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数量要充足。 即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蚯蚓等活的饲料虫,或肉末、蛹等饲料。 如这时的饲料供给不足,或营养不丰富,体质恢复缓慢,影响下一时期体内营养贮备,对越冬造成不良影响。 由处暑到秋分的管理: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秋雨连绵,空气湿度大、造成连续低温。 饲养中,由于天气阴冷,影响蜈蚣正常的生长发育。 解决的办法是在池内撒一些干土、帮助吸潮,降低池内湿度。 由于空气湿度大,饲养池绝对不能再洒水,尽量使饲养池内通风良好。 秋分以后的管理:秋分后蜈蚣体内的水分减少,在生理上进入冬眠前的准备阶段,这时应将水沟内的水分放掉,只供食不供水。 蜈蚣是变温动物,体内水分大时,贮存营养物质的量就减少,这样经过冬眠后体内物质不仅消耗大,第2年体质较弱,而且不利于冬季抗御寒冷。 所以,在停止饮水以后还要加大饲料的投喂量,为冬眠前体内贮存营养物质奠定基础,当年孵出的幼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也是一个关键时期。 如果这一时期管理不菩,体内没有贮备足够的营养物质,经过冬眠又消耗了体内的一部分物质,到了第2年春季,体质恢得比较缓慢,容易造成死亡。 幼小蜈蚣在出壳后15天内,是在雌体怀抱中,靠消耗胚胎发育时期投有吸收完而被包在体内的一部分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的。 不要让幼蜈蚣过早地离开母体,否则会因离开母体后对环境不适应而死亡。 幼小的蜈蚣离开母体后,在饲料供给方面要选择适口性强、易消化的牛奶和葡萄糖。 待有了吃食能力后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小蚯蚓、鼠妇等。 幼小蜈蚣离开母体后的时期正是夏末秋初气温较高的时期,又是其活动量大、食欲旺盛、消化能力强,生长发育最好的季节。 如果管理好,体质就好,为离开母体后第1次蜕皮做好物质贮备。 这时饲养池的湿度要控制在70%-80%,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幼蜈蚣体内水分增大,出现蜕皮性死亡现象。 较为严重者出现冬眠死亡,较轻者第2年苏醒后因体质弱而死亡。 第1次蜕皮后身体处在柔软状态,不能爬或爬行缓慢并有腥味,这时最容易引起蚂蚁等敌害的伤害,这时在饲养池内喷些醋或洒,这些腥昧会大大减弱,就不会引起敌害对其伤害。 发布时间:2025-01-03 08:47:00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