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蜈蚣的种群关系特征 内容: 养殖蜈蚣。 蜈蚣在野生状态下密度甚小,看不到相互排斥和相互干扰的种群关系。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密度大大增加,种群关系特征表现得就比较明显。 1.蜈蚣的群居性在蜈蚣饲养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每一只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时都能表现出种群个体之间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各自都在自己占有的空间自由自在生活。 捕食时,各自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食物,没有什么冲突。 尤其是在早春、晚秋刚起蛰和将要冬眠以前,由于蜈蚣的活动量减少,食欲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很少。 这时的种群相处和睦。 雌蜈蚣产下卵以后抱卵孵化,当孵化到35~40天时,经过第3次蜕皮,幼体蜈蚣已呈乳白色,蛆虫状,长度已达5毫米,在母体的怀抱中已能蠕动。 再后来,幼小的蜈蚣再经过2次蜕皮,幼体发育成体色灰黄,体节背板呈淡黑色,这时它们松散地集中在母体的腹面,雌蜈蚣仍然担负着护理幼蜈蚣的责任,警觉而敏感,谨防敌害侵食幼蜈蚣。 这时,幼小的蜈蚣之间也能和睦相处,服从雌蜈蚣的管理、保护,很少散漫离开母体。 2.蜈蚣种群内的相互抑制性当蜈蚣饲养密度过大,蜈蚣的活动范围缩小,行动受到限制、食物获得受到影响,就会产生种群内部的自疏作用,即通过种群内部的各种相互抑制现象,来降低种群的密度,达到新的平衡。 蜈蚣的自疏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1)相互干扰这是一种被动的自疏行为,完全是由于密度过大而造成的。 一方面,蜈蚣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影响,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的蜕皮、生长发育,也影响取食增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另一方面,雌蜈蚣在繁殖期间,因相互干扰也会影响情绪,会使受精卵的发育受到影响,产下的卵孵化率低,或孵出的幼小蜈蚣死亡率高,影响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 正在抱卵孵化的雌蜈蚣因受干扰,就会爬走不抱卵,有的还会把卵吃掉,使繁殖失败。 (2)争夺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饲养密度过大,有时会造成食物供给不足,这时有的个体由于得不到食物而与已得到食物的个体争斗,产生互相夺食现象。 有时为了夺得食物,个体之间打斗现象非常严重,有的个体会因打斗致残、致死。 (3)污染环境这是一种间接的抑制反应。 蜈蚣饲养密度过大时,它们能排出大量的粪便,加之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大量堆积在窝内,这些粪便和食物残渣逐渐腐烂发臭。 肮脏的环境可以迅速滋生各种病菌,病菌新陈代谢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气体,污染环境,影响蜈蚣的生长发育。 密度愈大,污染愈严重,对蜈蚣危害性就愈大,甚至造成饲养失败。 相关阅读大黄鱼的种群及分布洄游我国沿海存在3个大黄鱼种群,它们在形态、寿命、种群结构、分布区和资源数量上都有明显差 异。 分布于雷州半岛以东的 洲族的寿命最短,雌性约9龄、雄性约8龄,数量最小,种群结构也最简 单。 分布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沿海的 巨族,包括吕四、 大目、猫头洋的生殖鱼群寿命最长, 雌性约19~30龄、雄性约15~25龄,数量最多,种群结构也最复杂。 分布于闽、粤沿海的闽-粤东族, 包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的主要生殖鱼群则介于两者之间。 产卵结束后,就近分散于岛屿、河口及产卵场外围,8~10月除少数秋宗大黄鱼产卵外,大部分鱼 群已处于索饵阶段,没有明显的 游路线,直到冬季,分别进入各越冬场越冬。 南海大黄鱼的分布面较广,但仅在雷州半岛以东、湛江口外一带,相对比较集中,洄游路线不明 显,仅随季节变化作深水区和浅水区之间的移动。 春季产卵期在2~4月,冬季产卵期在10~11月。 越冬场处于冷、暖水交汇处,水温9~11度,盐度33左右;产卵场偏靠大陆,水深不超过20 米,水色混浊、潮流较急的海区,春宗产卵的鱼群处于海水升温过程中,秋宗产卵鱼群则处于降温过程 中,以 巨洋春季产卵场为例,产卵水温为16~24度,盐度13~17,流速2~4海里/时,最高可达6海里/时。 蚯蚓的形态特征蚯蚓的形态特征蚯蚓是陆栖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这是它的主要特征。 蚯蚓的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相同的构造。 通常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变小。 体节的敷目随着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60-320节范围内变动。 在热带个别蚯蚓种体节可以达到600节或者更多。 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 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 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 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 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人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 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前部身体一般具有粗壮而强韧的肌肉,体表颜色也较深。 后部比较弱,或扁平,颜色也较浅。 当蚯蚓发育到性成熟时,在身体前部出现环带,也叫生殖带,一般长度占3-12个体节。 环带的颜色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呈乳白色,俗称白颈蚯蚓;有的呈肉红色、红棕色、米黄色。 环带的形态有环状,也有马蹄状。 但有的蚯蚓种,如杜拉属的几个蚯蚓种,环带的形态不太明显。 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也是蚯蚓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蚯蚓除第1节外,全身的体节都有刚毛分布。 刚毛的排列有环生、密对生、疏对生和宽对生。 刚毛的数量除环生的外,一般每节有4对,在身体左右两侧各有4个纵带,通常用a、b、c、d来标记,刚毛a和b、c和d-般成对靠近,距离大小视不同的种而异。 因此,刚毛排列和位置,对鉴定蚯蚓种也有重大意义。 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 蚯蚓利用刚毛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撑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 除此之外,在某些节上,还有一些变态的刚毛,特别是性刚毛,在蚯蚓交配时具有重要作用。 生殖孔的位置在腹面环节的前后,有的种也可能在背面。 随着种的不同,生殖孔位置有较大差异。 一般雄生殖孔有1-2对,雌生殖孔有1个或l对。 多数的种有2-3对受精囊孔。 蚯蚓在腹面两侧,每节通常都有一对肾孔。 有的蚯蚓,如环毛蚓,每节体壁上肾孔很多,但肉眼一般不容易看到。 而蚯蚓背部,节与节之间可以看到每一节间淘各有1个小孔,称背孔,其中异唇属、爱胜属、正蚓属和环毛属都比较明显,而杜拉属、合胃蚓属则不大明显。 蚯蚓生活习性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 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 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 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 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 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中山羊体温与疾病的关系我省养羊业历史悠久,山羊品种资源丰富,早在1991年云南养山羊数量就达543.9万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更新,养羊业发展突增猛进,各地区均有山羊的饲养。 有的地方建立了养羊基地。 近年来因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山羊肉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这样就促进了山羊饲养业的发展,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山羊品种,罗平以大水井黄山羊为代表。 但随着山羊数量的增多,疾病的防治就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新型的传染病。 在兽医临床工作中,体温是家畜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山羊体温与疾病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1. 1供测动物罗平县大水井乡革来村黄山羊12只(公山羊6只、母山羊6只),1~36月龄,放牧饲养,饲喂红白三叶、苜蓿、铁剪草、食盐、麦麸及一些野生杂草,7~8月间进行测试。 1. 2用具体温计(玻璃棒状水银柱)、碘酒棉棒、供测山羊、液体石蜡。 1. 3测定方法临床测温均以动物的直肠温为标准。 测温时,先将体温计用手腕甩动,使水银降至35℃以下;然后用碘酒棉棒彻底消毒,涂上润滑剂;测温人员一手将动物尾根部提起并推向侧方,以另外一手持体温计徐缓插入肛门中;放下尾巴,用附着在体温计上端的夹子夹住尾根上部的羊毛使之固定,3~5分钟后取出进行读数。 测完后,必须再用力甩动,使水银柱降至35℃以下并用消毒棉棒清拭,以备再用,并将测温结果作详细记录。 腋下温度测定:充分甩动温度计后,将体温计由山羊的前方插入山羊的前肢腋内,在腋下停留3~5分钟后,取出读数,并作严格消毒,用手腕甩至35℃以下,以便下次再用和紧急待用,并作好测温结果的记录。 2、分析所测罗平县大水井乡革来村正常山羊的直肠温度与腋下温度,其所测值比几年前某老师所测云南山羊值高,当时某老师所测云南山羊的直肠温度为39. 00±0. 20℃,而笔者所测得罗平县大水井乡革来村的黄山羊直肠温度为39. 28±0. 29℃。 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所测时的环境温度、当季所给山羊饲喂饲料种类、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存在的差异。 根据所测的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可得:12只山羊的直肠温度为39.28±0. 29℃,腋下温度为38.26±0. 78℃经计算分析直肠温度与腋下温度的相关系数(r)为0.66,通过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其t﹦0.28,t>0.05,P<0.05,所以,差异显著。 通过进行回归系数的计算,直肠温度设为x,腋下温度设为y,则byx﹦1. 52,a为-21. 45,则直线回归方程为y=1. 52x﹣21. 45。 3、讨论山羊的正常体温提供了自身的各种生化反应,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体内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至丧失,使新陈代谢发生障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因此,体温相对恒定对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山羊健康的标志之一。 临床上观察家畜体温变化常作为判断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土元的形态特征土元雌雄异体。 一般雌多雄少,雄虫仅占总数的30%左右。 不同种类的土元的形态有差异、下面我们仅以两种常见的土元种类为例加以介绍:1.中华地鳖中华地鳖分布比较普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其形态特征如下:(1)卵土元的卵包在一个革质鞘袋中,称为卵鞘。 卵鞘饱满,棕褐色,状似豆荚,表面有数条稍弯曲的纵沟,边缘呈锯齿状。 卵鞘长lena左右,宽0.5em左右,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着的卵粒,数量6~30个不等。 (2)若虫刚孵化出的若虫呈乳白色,体形似芝麻。 随龄期的增加,体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褐色,体形变为椭圆形。 若虫的雌雄在幼龄期间目测难以区分,待其发育到4~5龄时,可根据若虫中后背板后缘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雄若虫该处着生翅芽,形成45。 角盾形曲线;雌若虫翅芽退化,呈70。 角的弧形曲线(图20)。 (3)成虫雌成虫无翅,体形扁平,呈椭圆状,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3.5咖,体宽2~2.5cm。 虫体边缘较薄,背面棕褐色,稍有光泽,腹面为棕红色。 头小,隐于前胸下,觅食时则伸出。 有咀嚼式口器。 触角丝状,前后粗细相等。 有复眼和单眼,复眼大,位于触角外侧,呈肾形,两复眼之间的上方有2个单眼。 胸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中间有花纹,中后胸的背板较窄。 腹部9节,呈覆瓦状排列,其中第8~9节向内收缩于第7节内。 肛上板扁平,近似长方形,中间部位有一小切口。 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足部胫节有细毛,多刺,基节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内,跗节5节,末端有爪1对,无爪垫。 腹部末端有1对较小的尾须(图21左)。 雄虫体色较浅,为淡褐色,身体小于雌虫,体长2.5~3cm,宽1~1.5cm。 腹部有两对翅膀,较发达。 前翅革质,脉纹清晰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平时折叠于前翅下。 前胸后缘呈波状,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下方有腹刺1对(图2l右)。 2.冀地鳖冀地鳖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以华北、东北为多。 其形态具有以下特征:(1)卵卵包在卵鞘中,卵鞘外形与中华地鳖的卵鞘相似。 (2)若虫初孵化出的若虫体色乳白,经过生长发育,形似雌成虫,但虫体略小于雌成虫。 若虫雌雄的鉴别方法与中华地鳖基本相同。 (3)成虫雌虫无翅,体形较大,体长3~4cm,宽1.7~2.8cm。 身体椭圆,背部隆起不高,全身黑褐色,密布小颗粒突起。 头常隐于前胸背板下,取食时才伸出。 口器属咀嚼式,向下方伸出。 触角细而短。 前胸的前缘、侧缘、中后胸背板两侧和腹部各节背板的边缘部位有黄褐色或橘红色斑。 腹部共9节,各节背板内侧有圆形小黑点,称为气门洼。 第8~9节缩于第7节内。 肛上板后缘稍突出,切口明显(图22)。 雄虫有翅,体长2.7~3.5cm,宽1.52cm。 身体黑褐色,披有细微纤毛,触角后半部粗大,端部纤细。 发布时间:2025-01-03 08:30:04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