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蜈蚣的生活习性详细介绍 内容: 【www. ohei. cn - 竹鼠养殖和生活习性】(一)蜈蚣的栖居地蜈蚣分布较广,南从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北至华北地区各省均有分布,但较多的是陕西、河南、江苏等省。 栖居环境,蜈蚣喜欢居于潮湿、阴暗的地方,多栖息在腐木、石缝和阴湿的草地等处。 畏光,昼伏夜出。 野生条件下以捕食昆虫为主,其他大甲壳类虫也是它的猎取对象。 一般在10月以后天气转冷时钻入泥土,潜伏在离地面10~13厘米的土中越冬,第2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3月上旬),起蛰出来觅食。 根据以上的生态特征,人工饲养蜈蚣建立饲养池的时候,一定要把饲养池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 但根据蜈蚣怕强光和日光暴晒的特征,还要在饲养池上遮荫,池内堆积一些石头、碎砖和瓦片,池内的饲养土要含有大量的腐草或腐叶,土壤湿度在15%左右。 严防阳光暴晒,特别是夏天,在强烈的阳光下30分就能造成死亡。 蜈蚣有胆小怕惊的生活习性,因此蜈蚣饲养场或饲养室一定要建在没有振动的地方。 如在工厂、矿山区建场,整天有机械振动,蜈蚣一定不安,逃逸现象严重。 (二)蜈蚣的活动特点蜈蚣的活动受季节影响很大,不同季节的活动各具特点。 即使在同一季节内,也因受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1.季节性活动特点蜈蚣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晚春或初夏,蜈蚣蛰伏结束后,起蛰开始活动。 当温度超过10℃时,蜈蚣从地下爬出,向上运动,并开始外出觅食,这时蜈蚣喜欢到有阳光的地方晒太阳,吸收太阳的热量,以恢复身体的机能。 初夏至初秋,这一段时间温度很高,蜈蚣的活动也最活跃,充满活力。 蜈蚣在夏季里经常外出觅食,并出窝爬行,在感到温度较低时,出来活动更频繁,感到温度高、光线强烈时就躲在光线较暗、阴凉的地方。 到了秋天,随着气温的降低,活动逐渐减少,活力减弱,行动开始迟缓,不爱活动,且取食频率降低。 在野外很少见到蜈蚣爬行。 冬季来临,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蜈蚣已不在外面活动,开始钻入土中冬眠,为适应冬眠而把身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到最低水平,一直到来年春天再缓缓爬出地面。 2.昼伏夜出的特性在夏季活动旺盛的季节里,可以观察到蜈蚣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 在白天,尽管也在窝内活动,但往往不离开窝到外面去采食,而到了晚上,蜈蚣常常爬出窝去捕获昆虫作食物。 这是蜈蚣适应自然的结果,因为在夏天昆虫夜里静止的多、活动的少,容易捕捉。 再者晚上活动相对比较容易避开天敌的攻击和人的干扰。 夜间活动时,上半夜比较活跃,下半夜就回窝静止,因为下半夜气温已经降低。 (三)蜈蚣的种群关系特征蜈蚣在野生状态下密度甚小,看不到相互排斥和相互干扰的种群关系。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密度大大增加,种群关系特征表现得就比较明显。 1.蜈蚣的群居性在蜈蚣饲养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每一只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时都能表现出种群个体之间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各自都在自己占有的空间自由自在生活。 捕食时,各自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食物,没有什么冲突。 尤其是在早春、晚秋刚起蛰和将要冬眠以前,由于蜈蚣的活动量减少,食欲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很少。 这时的种群相处和睦。 雌蜈蚣产下卵以后抱卵孵化,当孵化到35~40天时,经过第3次蜕皮,幼体蜈蚣已呈乳白色,蛆虫状,长度已达5毫米,在母体的怀抱中已能蠕动。 再后来,幼小的蜈蚣再经过2次蜕皮,幼体发育成体色灰黄/,体节背板呈淡黑色,这时它们松散地集中在母体的腹面,雌蜈蚣仍然担负着护理幼蜈蚣的责任,警觉而敏感,谨防敌害侵食幼蜈蚣。 这时,幼小的蜈蚣之间也能和睦相处,服从雌蜈蚣的管理、保护,很少散漫离开母体。 2.蜈蚣种群内的相互抑制性当蜈蚣饲养密度过大,蜈蚣的活动范围缩小,行动受到限制、食物获得受到影响,就会产生种群内部的自疏作用,即通过种群内部的各种相互抑制现象,来降低种群的密度,达到新的平衡。 蜈蚣的自疏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1)相互干扰这是一种被动的自疏行为,完全是由于密度过大而造成的。 一方面,蜈蚣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影响,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的蜕皮、生长发育,也影响取食增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另一方面,雌蜈蚣在繁殖期间,因相互干扰也会影响情绪,会使受精卵的发育受到影响,产下的卵孵化率低,或孵出的幼小蜈蚣死亡率高,影响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 正在抱卵孵化的雌蜈蚣因受干扰,就会爬走不抱卵,有的还会把卵吃掉,使繁殖失败。 (2)争夺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饲养密度过大,有时会造成食物供给不足,这时有的个体由于得不到食物而与已得到食物的个体争斗,产生互相夺食现象。 有时为了夺得食物,个体之间打斗现象非常严重,有的个体会因打斗致残、致死。 (3)污染环境这是一种间接的抑制反应。 蜈蚣饲养密度过大时,它们能排出大量的粪便,加之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大量堆积在窝内,这些粪便和食物残渣逐渐腐烂发臭。 肮脏的环境可以迅速滋生各种病菌,病菌新陈代谢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气体,污染环境,影响蜈蚣的生长发育。 密度愈大,污染愈严重,对蜈蚣危害性就愈大,甚至造成饲养失败。 (四)蜈蚣的食性蜈蚣在野生条件下喜食昆虫、蜘蛛和蚯蚓等,是一种以肉食为主的小动物,但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偶尔也吃一些多汁的植物性饲料。 1.蜈蚣的食物种类在自然界,物种生存斗争的规律是弱肉强食。 蜈蚣个体本身很小,虽然捕食能力还算强,但毕竟爬行速度有限,所以动物性饲料种类相对较少。 捕捉的动物一般相当于自己身体大小,或比自身更小一些的,不具备较大反抗能力的小型昆虫、软体动物以及一些小爬虫。 蜈蚣的动物性饲料以小昆虫、小蜘蛛及其他一些多足类的动物为主,这些动物性食物能占野生状态所捕获食物的70%~80%,有时更高一些。 它们主要是捕食昆虫的幼虫,而不是直接捕食成虫。 具体来讲,动物性饲料包括以下几种:首先选择的食物为小蜘蛛;其次是小蚂蚱、小蚯蚓、地鳖虫的若虫,鼠妇;再次就是鞘翅目及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蜈蚣在缺少动物性饲料的情况下,偶尔也能吃一些植物性饲料。 蜈蚣对植物性饲料的要求很高,一般只吃一些多汁的青绿的、幼嫩的植物,如幼嫩的青菜等。 蜈蚣在没有动物性饲料和优质植物性饲料的情况下,吃腐质土也能活3个月。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人们利用蜈蚣对饲料要求广泛的特征,可以配制动物性饲料,也可以供给一些植物性饲料,因地制宜是开发蜈蚣饲料的好办法。 2.蜈蚣的取食方式蜈蚣与蝎子的活动规律一样,昼伏夜出,一般情况下,夜间出来取食,从夜幕降临到深夜ll点左右,是蜈蚣取食的黄金时间。 因为这一时间昆虫及软体动物因光线黑暗活动减少或停止活动,对外界的敌害入侵已经放松,容易捕捉。 蜈蚣捕食时攻击能力并不强,但它们捕食的方法相当巧妙。 当它们发现处于静止状态的昆虫时,隐蔽地接近目标,立即用毒钩把小动物夹住、毒死,而后送入嘴里吃下。 取食时,一般是在栖居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有时也带一部分回到栖居地继续取食。 蜈蚣捕食的活动范围不大,因为从时间上讲外出时问只有几个小时,蜈蚣的行动速度也不快,有的还守在原地等待小昆虫的到来。 因此捕食范围只有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 相关推荐蜈蚣的生活习性 蜈蚣养殖问答第一集第一集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们! 欢迎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田园。 近期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特色养殖被农民朋友所关注。 其中蜈蚣具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散结,通络止疼等功效被人们所关注,人工养殖蜈蚣呢,投资少、见效快、易饲养、获利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门路,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一话题,我们特地请到了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王健诚研究员,请他就当前蜈蚣的养殖技术问题给大家做个详细的介绍,以满足大家在特种养殖方面的需要。 现在王老师已经来到了演播室,王老师您好! 专家:主持人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1. 主持人:王老师,今天请您来就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蜈蚣的养殖技术,希望能给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专家:蜈蚣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动物,软软的、长长的,有很多腿,在我国传统说法中,蜈蚣和蝎子、蛇、壁虎、蟾蜍属于毒性最大的五种动物。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喜欢蜈蚣,大家对其习性也并不熟悉。 2. 主持人:是,大家都知道蜈蚣又叫百足之虫,看上去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但也应该知道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专家:是的,经过炮制的蜈蚣性辛味温,有毒,归肝经。 其功效是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常用于治疗乙性脑炎、阳痿、百日咳、头痛、癫痫、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风湿、破伤风、湿疹、皮肤病、疮毒等。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蜈蚣的养殖技术,做客我们节目的是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王健诚老师。 刚才王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蜈蚣的药用价值,我们了解到蜈蚣的药用价值确实是很高的。 王老师,为什么野生蜈蚣现在变的越来越少了呢? 专家:一是人们无节制的滥捕,并且捕获时不分大小,导致其资源枯竭;二是环境改变,全球升温,地表变干燥了,湿地大面积减少,蜈蚣的生存环境受到挤压;三是化学品使用量增大,如化肥、农药,破坏了蜈蚣的生存环境。 所以野生的蜈蚣越来越少了。 4.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想饲养蜈蚣,那市场前景是怎样的呢? 专家:近几年需求量很大,蜈蚣的销售是按照个数来计算的,一般成年蜈蚣每个一块多,品质好、个体大的可以买到三元左右,而成本比较低,养殖风险也不大,所以养殖的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5. 主持人:王老师,很多人想饲养蜈蚣,所以就特别关心蜈蚣好不好养? 请您来介绍一下。 专家:蜈蚣比较好饲养。 一是占地不大,随处都可以;二是饲养房舍、用具比较简单,饲料经济,投入比较小,可多投也可以少投入;三是疾病少,基本上没有大的疾病;第四养殖技术比较简单,很容易掌握,养殖蜈蚣对环境还没有污染。 6. 主持人:王老师,下面请您介绍一下蜈蚣的生活习性吧? 专家:蜈蚣共有七个方面的生活习性。 影响蜈蚣的最大因素之一是温度,因为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动与温度息息相关。 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 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当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时,蜈蚣会被冻死。 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 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每年春天惊蛰后,蜈蚣复苏。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蜈蚣也逐渐转移到凉爽的阴坡或者较高的场所活动。 晚秋季节,又迁至向阳山坡或者温暖处准备越冬。 第二个就是湿度,蜈蚣生活发育最适合的空气湿度是60%~70%,饲养土的湿度为10%~20%;一般饲养土夏季湿度最佳为22%~25%,冬季为8%~15%,春秋季节20%左右。 7. 主持人:听了王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2℃,最适合的空气湿度是60%~70%,那王老师,蜈蚣的第三个生活习性是什么呢? 专家:第三就是食性。 蜈蚣虽然个体不大,但是也是肉食性的动物,蜈蚣性情凶猛,喜欢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卵,如蟋蟀、蜘蛛、蚯蚓、蜗牛、蝗虫、金龟子、稻苞虫及各种蝇、蜂类的蛹和卵。 在虫类较少的季节,也吃西瓜、黄瓜、苹果等多汁瓜果类以及青嫩的青草、蔬菜等。 人工饲养时,常常喂给蜈蚣动物下脚料。 蜈蚣捕食前,会先摆动其灵敏的触角,进行探索和寻觅,因为蜈蚣的视觉和听觉很差,稍远一点就看不清楚了,而是感知震动。 一旦发现猎物,会迅猛地扑上去,迅速用其毒牙钳住猎物,注入毒液,并用其前部的几个步足环抱猎物,使其动弹不得,等到猎物被毒液麻痹失去抵抗力后,蜈蚣就选择猎物身体松软的部位,用其大鄂撕咬猎物,并慢慢吃掉。 由于蜈蚣性情凶猛,所以在蜈蚣产卵时以及孵化时,不要给其投喂食物,以防止蜈蚣将食物和卵一起吃掉。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人工饲养蜈蚣时需供给清洁的饮水,可把饮水装在浅盘中,让其自由饮水,也可以将水喷洒到养殖场的网状的装饰物上,任凭蜈蚣饮用。 蜈蚣的食量很大,可以达到其体重的1/5~3/5。 8. 主持人:好,王老师刚才介绍了蜈蚣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以及它的食性,那蜈蚣还有哪些生活习性需要养殖户朋友们了解的? 专家:还有,就是第四,蜈蚣喜欢群居。 蜈蚣虽然也有嗜杀同类的习惯,但是蜈蚣喜欢大小群居,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外寻找栖息地。 所以养殖时不用大小分开饲养,管理起来也就比较省事了。 第五是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第六是蜕皮。 蜈蚣身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它的身体就是靠着外骨骼来支撑的。 可是几丁质的外骨骼是不会生长的,所以过一段时间蜈蚣就要蜕掉一次皮,每蜕皮一次就会长长一次。 蜕皮时先蜕头部,最后是尾部,一般每4~5分钟蜕皮一节,全部蜕皮完毕需要2~3个小时。 蜈蚣一生需要蜕皮11次,这时才长成为成年蜈蚣。 在蜕皮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受到惊动会增加蜕皮时间,影响生长,并注意不要受到蚂蚁等天敌的攻击。 第七,蚣蚣喜欢阴暗潮湿,但是又害怕明水。 野生的蜈蚣大多生活在山坡、田野、路旁的缝隙或者杂草丛生的地方,因为其钻缝隙的能力很强,所以在管理上注意,防止其逃跑。 再者,蜈蚣畏光。 也就是怕光。 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交配。 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时间,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阴雨天或者六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蜈蚣也不再出窝活动。 9.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蜈蚣的养殖技术,做客我们节目的是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王健诚老师。 刚才王老师介绍了蜈蚣的七点生活习性,分别是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还有它的食性、群居、胆小怕惊、蜕皮、喜欢阴暗潮湿、畏光这些习性。 王老师,我们了解了蜈蚣具有这些习性,那农民朋友具体怎么样养殖它呢? 专家:蜈蚣的养殖地点选择应该是安静、清洁。 远离公路、铁路等繁华地段,远离农药厂、化工厂等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地。 要求有水有电就可以了。 在养殖形式上,分为常温饲养、加温养殖和交叉养殖三种。 10. 主持人:那就先介绍一下常温养殖吧? 专家:常温养殖就是自然养殖,也就是养殖的温度随着四季自然变化而变化。 常温养殖时,蜈蚣的生长分为冬眠期、复苏期、生长繁殖期和催肥期四个阶段。 11. 主持人:那王老师,蜈蚣冬眠期的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呢? 专家:冬眠期是指的气温十度以下时,蜈蚣开始冬眠,进入冬眠状态。 此时要防止寒风侵袭养殖池,并保持通风;因为温度太低了蜈蚣会被冻死的。 12. 主持人:哦,冬眠期的养殖技术要点主要是防寒保温,那复苏期呢? 专家:立春后气温回升,蜈蚣慢慢苏醒,气温升至15℃时,少数蜈蚣开始出来活动,当气温升到20℃时,大部分蜈蚣开始活动觅食,这期间应该少喂食,并注意防寒保暖。 如果低于15℃,不喂食,20℃以上时再少量投食,复苏出蛰的蜈蚣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活动力及消化能力均不强。 主要防止进食过早或暴食暴饮而导致腹胀。 初次开食时,以600条为例,先用半片食母生研成粉末,拌奶粉水让蜈蚣吸吮,喂2~3天,这对蜈蚣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春季饲养时早春气温较低,清明后调整窝土湿度为20%。 13. 主持人:好,王老师介绍了自然养殖状态下冬眠期和复苏期的管理技术要点,王老师,下面请您接着来介绍一下生长繁殖期和催肥期的养殖技术要点。 专家:第三是繁殖生长期:气温升到了25℃以上,蜈蚣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觅食和消化能力增强,此间应满足供应蜈蚣饲料,同时成年蜈蚣开始产卵并孵化。 此期属于夏季,夏季饲养需要注意的是蜈蚣活动很活跃,气温在25℃时进入配种期。 这个时期湿度要调节好,过干易影响胚胎发育,过湿则易生病,此期窝土以手捏成团,手松能散开,含水量22%~25%为宜。 蜈蚣产卵、孵化需要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易发生吃掉卵粒及幼体的现象。 因此,要勤观察,做好查窝引产工作,将待产卵的雌性蜈蚣分开饲养。 另外,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好降温防暑工作。 调节温度在20℃~32℃之间。 温度高了容易导致蜈蚣失水死亡,所以把握好湿度很关键,要创造一个适宜的小环境,并保证通风。 每天除了饲料要保持新鲜外,每月对蜈蚣可能发生的疾病给予1~2次药物预防,以保证蜈蚣安全度夏,顺利完成孵化任务。 第四是催肥期:到了秋季,气温开始下降,当年孵出的小蜈蚣已经长到了五到七厘米长。 立秋后转入多雨季节,此期间窝土湿度在22%左右。 秋分后,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蜈蚣的食量剧增,代谢过程也加快,为了保证小蜈蚣体内的脂肪积蓄能够保证过冬的需要,所以要供应蜈蚣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高的食物,比如活食、豆类等,好让蜈蚣尽快地生长发育,以利于蜕皮和积蓄营养。 14.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蜈蚣的养殖技术,做客我们节目的是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王健诚老师。 刚才王老师介绍了常温养殖时,蜈蚣的冬眠期、复苏期、生长繁殖期和催肥期四个阶段的养殖技术要点。 王老师,下面再请您来谈谈加温饲养是怎样进行的? 专家:我们所说的加温饲养就是无冬眠饲养,也就是采用人工的方法来控制蜈蚣所生存的环境温度,从而打破蜈蚣冬眠的习性。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加温饲养一般多采取架养的方式。 温度控制在20-36℃,及时通风,并补充水分。 15. 主持人:蜈蚣的养殖形式,前面说有三种,就是常温饲养、加温养殖、交叉养殖三种。 前面王老师已经介绍了常温饲养和加温养殖两种形式,再请您来谈谈什么是交叉饲养呢? 专家:交叉饲养就是将常温饲养和加温饲养结合起来进行。 当室外温度达到20℃时,在室外饲养,以便节省成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当温度低于20℃时,再将蜈蚣移到暖房里。 也相当于加温饲养。 16. 主持人:王老师,如果采取人工的方式来饲养蜈蚣的话,那什么样的方式最好呢? 专家:蜈蚣人工饲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凡是能够满足蜈蚣生理需要和生活习性的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 除了有很丰富的山场可以用来粗放饲养外,一般可以采取盆养、缸养、室内放养、箱养、室内外池养等。 无论那种养殖方式,都要按照蜈蚣的生活习性,给它提供足够的缝隙,提供合适的饲养土。 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得使用具有有害成分的设施。 蜈蚣对化学物质很敏感,不然会导致其死亡或者生长停止、或者不产卵了。 17. 主持人:王老师,据我了解呀,蜈蚣还有多层的立体养殖模式? 这方面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专家:立体养殖效益高,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和成本,也节约了空间。 其方法是使用水泥制作成像土坯大小的养殖床,养殖床的一个平面设置成排的,大约610厘米大小的小房子,小房子高度在6厘米左右,并在一端留有出入口。 由于使用的是加气水泥快,所以吸水性很好,对调整湿度比较有利。 把这样的小房子垒砌起来,总高度不要超过60厘米,水泥块和水泥块之间的空隙是6厘米左右,以便于喷洒水、喂食。 这样会大大提高有效饲养面积。 为了防逃,在水泥房子剁的四周设立玻璃墙。 18.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蜈蚣的养殖技术,做客我们节目的是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王健诚老师。 刚才王老师介绍了蜈蚣的立体养殖模式,那蜈蚣的饲养密度应该怎样掌握呢? 专家:刚开始饲养的农户不要追求高密度,以防止其产生彼此间的骚扰等不利因素。 密度一般掌握在:小蜈蚣每平方米5000条以下;5厘米长的蜈蚣每平方米2500~3000条;7~10厘米的蜈蚣每平方米1000~1200条,12厘米以上的200~300条就可以了。 应该注意,这里的面积是有效的净饲养面积,也就是一块块蜈蚣饲养水泥块的面积//农村致富经网//,不是养殖池的面积,更不是房子的面积。 19. 主持人:王老师,刚才你提到了蜈蚣的养殖饲养土,这是怎么回事啊? 专家:饲养土是养殖蜈蚣必须要提供的,是蜈蚣巢穴的必备物质。 因为我们饲养蜈蚣时生活在水泥房子里,或者玻璃瓶里,和其自然生活的环境相距甚远,对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改变,提供饲养土,也是为了满足其生活习性的需要。 饲养土其作用一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居所,二是为了冬天保温,夏天避暑,三是提供水分和养料。 20. 主持人:蜈蚣对饲养土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 专家:饲养土应该潮湿、疏松,还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和一定的有机质;能够吸水,因为蜈蚣虽然喜欢潮湿,但是拒绝泽水,也就是不喜欢明水;饲养土还应该做到长期浇水不硬化不板结;必须没有被化肥、农药所污染;酸碱度必须呈中性。 虽然说蜈蚣对饲养土的适应性很强,但是我们一般使用沙土或者壤土,不宜使用黏土,因为黏土易板结。 所选土壤,含有腐殖质丰富的田园土为好。 21. 主持人:看来这饲养土对于养殖蜈蚣来说还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制作饲养土呢? 专家:首先挖取菜园土,一般菜园子的土壤有机质多些,挖好后捣碎,除去土壤中的杂质,石块、瓦片等,然后放到太阳底下暴晒,以便杀死其中的病菌,晒干后过筛,装好备用。 因为现在田园土不好找了,所以可以采用以下配方来配制饲养土:腐殖质土两份,河沙一份,混合均匀,太阳下暴晒三到五天,过筛后备用;另一个配方是田地里的熟土30%、沙土30%、黄沙20%、煤灰渣15%、石粉5%,混合粉碎,过筛,暴晒3~5天,装好备用。 22.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介绍了怎样制作饲养土,在饲养过程中,又要如何使用饲养土呢? 专家:使用饲养土的要求是:含水量掌握在10%~20%之间。 冬季和霉雨季节要低些,夏季的湿度要高些;大蜈蚣的饲养土湿度可以大些,小蜈蚣的饲养土湿度要小一些。 喷洒水时,饲养土湿度大时少喷,干的时候多喷;在喷水方式上,多次少量,尽可能均匀,不要见到明水,也不要喷到蜈蚣的身上,不要使用喷过农药的喷雾器,也不要直接使用城市自来水,要将自来水暴晒两三天后再用,最好使用清洁的地下水。 在投放饲养土时,要提前调整好湿度,再将疏松的饲养土铺衬在养殖容器或者设备内,铺设的厚度是春季8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10~15厘米。 在管理上,一般是一年换一次就可以了,平时只要是清除饲养土上面的粪便就行了。 如果发生了病虫害,在消毒并更新蜈蚣的同时,也要同时更换饲养土,并且要全部更换,并消毒饲养空间和设备。 结束语:好,听众朋友,我们节目结束的时间到了,蜈蚣养殖技术的第一集今天就为您介绍完了,欢迎您下周同一时间继续收听蜈蚣养殖技术的第二集。 在这里,我们感谢王健诚老师的介绍,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 如果您需要节目的相关资料,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另外,登录中国广播网还可以重复收听我们的节目。 如果您对节目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可以联系我们,写信请寄到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甲一号,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邮政编码100012,两部热线电话010-84903184、84903190。 今天的节目是由晓娅编辑、石涛制作。 好,听众朋友,下次节目再见! 河蟹的生活习性河蟹在淡水中生活成长,却要到河口附近的浅海里去生殖。 而后,幼蟹又从浅海再回到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这就是河蟹的 生殖徊游和索饵徊游。 河蟹的一生就在这两次洄游中经历4个不 同的阶段。 刚孵化出的幼体叫蚤状幼体它生活在海水环境中, 过着浮游生活,蚤状幼体经过5次蜕壳发育成大眼幼体,大眼 幼体溯河而上,从海水向淡水中运动在淡水水域,大眼幼体经 1次蜕壳变为幼蟹,幼蟹不断蜕壳变大。 淡水中生活的河蟹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及稻 田的泥岸或泥滩上的洞穴中,也喜欢隐蔽在水底的石块、瓦砾和水草丛中。 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长20-80 cm, 穴道与地面约呈100倾角。 河蟹胆量小,喜静,多昼伏夜出。 其复眼由数千只小眼组成,视觉非常敏锐,在极微弱的灯光下也能觅食和避敌。 由于河蟹多在夜晚借助微弱的光线觅食,并靠视觉来避敌,因此河蟹在l 夜晚具有很强的趋光性。 河蟹用步足在水底和陆地上爬行喜撕杀争斗,当在打斗中被敌害咬住附肢后.能自动断支,迅速逃走残肢经两三次蜕壳可完全再生. 山鸡的生活习性山鸡学名环颈难,别名又称山鸡、野鸡、七彩山鸡等。 它是世界上重要的狩猎野禽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工驯养最广泛的珍禽之一。 一、山鸡的种类及分布野生山鸡主要分布在亚洲各国,我国是重要的原产地。 自19世纪80年代引种美国驯养成功后,经一百多年的选育繁衍,现已遍布世界各地,品种达30多个。 我国共分布18个亚种,除西藏的部分高原和海南岛外,全国各省区都有分布。 云南省分布的主要有四川雏鸡、血山、孔雀难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科研部门借鉴外国驯养繁育经验和种源,培育出一批人工饲养的优良品种,如河北亚种山鸡、中国环颈山鸡、左家山鸡、黑化雏鸡、白山鸡等,为山鸡养殖的大发展奠定了种源基础。 二、山鸡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雄鸡的体形略小于家鸡,但尾长且逐渐变尖,公母山的外貌区别明显。 雄山羽毛艳丽,色彩斑斓。 头部呈铜褐色,两侧有白色眉纹带;脸部皮肤裸露呈绊红色,上缀黑色点状小羽;颈部绿色,似金属闪光,并在下部有一白色颈环连续不断;胸部铜红色呈金属反光,背和腰羽黄褐色,带黑色斑纹;脚趾灰色,咏灰褐色。 成年雌山鸡,上体呈黑、粟及褐色相杂状,头顶有沙色斑纹,眼睑淡红褐色。 公山一般体长35-36厘米,体重约1.5公斤;母难体长3233厘米,体重约1.2公斤。 (二)山鸡的生活习性1.适应能力强山鸡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夏季能耐30℃以上高温,冬天抗-30℃以下严寒。 所以,从海拔300-400米的丘陵地带至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均有山鸡分布。 我国各地饲养实践表明:从湿热的南方到寒冷的东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雄鸡都能适应生长,都可以大力发展人工饲养。 2.食物范围广山鸡属杂食性禽类,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在草丛、作物间采食植物的嫩芽、种子、果实等,也捕捉一些昆虫、蛆躬}、小型两栖动物为食。 一般情况下,植物性饲料占90%以上,动物性饲料不到10%雏鸡嗦囊较小,容纳食物量有限,喜欢少吃多餐,野外采食往往是吃一点就走,过一会儿又回过头来再吃。 3.常集群生活山鸡有较强的集群性,冬季常集聚在一起集体越冬,直到3-4月份繁殖季节,才以雄山鸡为核心,雄雌比为1:3-4组成相对稳定的婚配群,活动在自己的领地上。 如遇其它雄山袭扰,两雄锥会发生激烈争斗,以保卫自己的地盘不被侵占。 (三)山鸡的生理特征1.胆小易受惊吓山鸡胆怯而机警,对声、光和颜色等的变化特别敏感,警觉性很高,即使在觅食过程中也会不停地抬头张望,观察四周动向,如遇危险,便迅速逃避。 当敌害接近时即起飞,不久便滑翔落下。 人工饲养条件下,如受声、光等惊吓,难群会乱飞乱撞,常碰得头破血流,羽毛脱损。 2.特别好争斗山鸡野性较强,同笼雄山鸡间常发生争斗,争配偶、争地位,常打斗得头破血流才分胜负。 3.繁殖特性山鸡10-12月龄性成熟,并且开始繁殖。 雌难5-6月份为产蛋高峰,野鸡年产蛋2窝,每窝10-15枚。 孵化期雌难常在树林、草丛隐蔽处营巢孵化。 雏鸡出壳后,由母鸡带领成群活动,一个月后雏难会逐步单独生活。 雄难性成熟较雌鸡迟4周左右。 人工饲养条件下,母山一年只产1季蛋,产蛋期一般为4月至8月,有的延长到9月,年产蛋量80枚左右,蛋重30克左右。 海马的生活习性海马属于鱼纲海龙科动物,是一种稀有名贵的药用海水鱼类。 我国常见有:克氏海马、斑海马、大海马、刺海马等,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我国沿海白南至北均有分布,但以南海产量和种类较多。 海马天然捕捞比较困难,产量又低,我国现已建成了几个相当规模的生产基地,对海马的生活习性、繁殖、育苗、饵料等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一、海马的经济价值海马素有南方人参之称,药用干燥成体和幼体,幼体又称海蛆。 海马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壮阳、温通任脉、消炎止痛、生肌明目、强心祛痰、消瘀化结等功效,主治肾虚阳痿、妇女难产、外伤出血、疔疮肿毒、淋巴结核及甲状腺肿等症。 近年临床试验还表明,海马对乳腺癌有一定功效。 二、海马的生物学特性(一)海马的形态克氏海马体长3033厘米,侧扁,头部形似马头。 头冠短小,尖端具5个短小的棘,略向后方弯曲。 体长为头长的4. 56. 2倍,头长为吻长的22. 1倍,为眼径的5. 58倍,吻呈长管状。 眼较大,侧位而高,眼间隔小于眼径,微隆起或乎坦。 鼻孔很小,每侧2个。 口小,端位,无牙。 鳃盖凸起,无放射状纹。 鳃孔位近于侧背方。 颈部背方中央嵴纹较锐,具2突起状棘和2颊下棘。 胸鳍基部下前方各具l短钝棘。 腹干部呈七棱形,尾部四棱形。 全体无鳞,完全为骨质环所包,体部有骨质环11,尾部394l,体背上各环棱棘短钝呈瘤状。 背鳍(条)1819,位于躯干最后2体环及尾部最前2体环的背部。 臀鳍4,短小。 胸鳍18,短宽,略呈扇形,基部下方各具1短钝棘/。 无腹鳍和尾鳍。 各鳍无棘,鳍条均不分枝。 尾端卷曲。 全体淡黄色或暗灰色,体侧具白色线状斑纹和斑点(图19)。 斑海马为中型个体,体长最大可达1820厘米,躯干部体环11节,尾部4041节,体上各骨环略呈突起状,除头部眼上方及颊部下方的小棘较发达外,其余各棱棘不明显,背鳍条202l,胸鳍短宽,略呈扇形,有鳍条1718,身体一般为黑褐色,与其他海马最明显的区别是其两边体侧第1、4、7节的背方小棘基部各有一黑色大斑点,故称斑海马或三斑海马。 大海马个体稍大,最大体长可达2224厘米,躯干体环11节,尾部3536节,背鳍发达,呈扇形,鳍条17,胸鳍短小鳍条16,体上各骨环隆起棱棘短钝,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所成夹角较小,嘴巴较长,常贴近腹部,身体多灰黑色,带有白色绒状小斑点和黑色或棕色斑纹。 (二)海马的生活习性海马生活在海中藻类繁茂的地方,通常是近海风浪不大的海域。 海马是一种活动能力不强的浅海鱼类,运动器官主要是鳍,主要靠胸鳍、背鳍、臀鳍相互配合完成,海马借此缓慢游动进行觅食、繁殖或回避恶劣环境,还有卷曲能力的尾部,可缠绕在海藻或其他漂浮物上以寻找食物或达到其他目的。 平时海马有两种游动姿态,一是身体伸直近于水平,这样游动较快,另一种是尾巴卷曲游动时身体近于垂直。 速度慢,一般游动速度每分钟l一3米。 海马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适宜温度是933℃,超过此范围海马易于死亡。 在生长的不同时期,海马对水温要求不同,水温降至12℃就会停止摄食,繁殖时期水温应在2031℃。 海马仔对水温变化适应力较弱,初生海马仔在18℃时就失去生理平衡,15℃时很易死亡。 海马对海水的相对密度一般要求在1. 0051. 027,降至1. 003以下易死亡的生活习性。 初生海马要求更高,最好在1. 0091. 025,并且生活环境的光照强度在5002000米烛光,pH值在6. 58. 0为宜,水质要求清洁无毒,含氧量不低于2. 5毫升/升,在4毫升/升以上较好,透明度在1. 5米以上。 (三)海马的食性海马的饵料主要是小甲壳动物,如桡足类、端足类、枝角类及各种小虾等。 海马喜欢吃鲜活饵料,不能喂腐烂变质的饵料。 据实验观察,水温2027℃时,体长13. 5厘米的斑海马,一次能食体长9毫米的糠虾132个;体长10.5厘米的大海马一次能食68个。 海马幼苗每天能食桡足类、六枝幼虫等300400只。 水温在202712时,海马摄取的食物经46小时可以完全被消化。 发布时间:2025-01-02 08:30:04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