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蝎子的人工养殖方法是什么? 内容: 蝎又名全蝎 、 全虫 ,既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又是餐桌上的上等佳肴。 其市场需求量日趋增大,尤其是养蝎提毒,经济效益更高。 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饲料 蝎子是食肉动物,其饲料来源有以下4种。 捕捉小虫 菜青虫、豆丹、蝴蝶、蜗牛、蝗虫、蚱蜢等都是蝎子的饲料,也可捕捉其他小动物。 黑光灯诱虫 晚上用黑光灯诱捕夜蛾、蚊子、蝼蛄、叶蝉类等昆虫供蝎子食用。 人工育虫 可用米糠等原料培育黄粉虫作为部分饲料来源。 配制饲料 在初春昆虫不足时,及入冬前蝎子旺食期,可供给新鲜的牛羊肉、兔肉、鼠肉等,它们都是蝎的美味佳肴,喂时肉要切碎。 喂蝎的饲料一定要新鲜、无毒、无腐败。 室内养殖 可将室内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挖1个深50厘米的冬蓄区(约占整个区的1/3)。 内放碎石块、瓦砾,在上面设计1个15厘米深的蝎窝区,用玻璃垂直插于整个蝎窝区四周,地下5厘米,地上15厘米构成防逃墙。 饲养 分养是人工养蝎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既可避免蝎子大小、强弱互相残食,又可根据不同龄蝎子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子蝎应注意防逃,因此时蝎子出逃能力强。 生长蝎处于一生中生长发育快阶段,应供给充足饲料。 成蝎应注意雌雄比例,一般以1雄3雌为宜。 分娩后要及时分离,以免成蝎食子。 当外界温度低于10℃时,蝎子进入冬眠,冬眠区温度不要低于0℃,因此,设计养蝎设施时要挖1个深50厘米的冬蓄区。 若发现温度偏低,可在窑口或缸口覆上草帘以防蝎冻僵。 冬眠区湿度应保持在15%左右。 蝎全部进入冬眠区后,用木盖封严,防止老鼠进入,若防护不当,有被老鼠全部食尽的可能。 蚂蚁是蝎子的主要天敌,在饲养场,应用猪骨诱集蚂蚁后消灭,还应防止啮齿类、鸟类、蜥蜴、青蛙和蟾蜍进入。 一、蝎窝环境条件要求 1. 土壤的酸碱度 蝎对土壤的酸碱度反应比较敏感。 要求土壤以中性为宜,pH值在7左右,一般不超过8,不低于6。 2. 土质 土壤的质地直接影响土壤温、湿度,蝎栖居的土壤以壤土、沙壤土为宜。 壤土、沙壤土渗透性好,保水保温,抗旱抗涝,环境稳定,容易调节窝内湿度及通风状况。 3. 其他 (1)全年均能满足蝎各生长发育时期对温、湿度的要求,并能方便地满足取食。 (2)能避开天敌,便于逃脱。 (3)能安全度过一年中的几个不安全期,如严冬、酷夏、暴雨、恶旱、狂风等。 二、蝎窝基本结构 天然蝎窝的基本结构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1. 盖面 一般为石板,或为一大石的延伸部分。 蝎往往倚石或石板建窝,所以石板自然成为盖面。 有时,掀开盖面,目口可发现居于其中的蝎。 盖面一般厚度为3——5厘米,能遮蔽蝎窝、采暖,保持窝室内温度。 蝎往往选择在深色石块下栖居,以增强吸热保温能力。 2. 进出口及进出通道 进出口往往开口较平,甚至略微向下,以防止雨水灌入窝内,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蝎窝的进出口比较隐蔽,或被石块遮挡不能直接看见,或被草丛、泥石掩饰。 进出口后面,有一个几厘米甚至更长一些的进出通道,通向蝎居窝室。 进出通道可为石壁,也可以上面是石壁,其他几面为硬土壁,这要看整个蝎窝是在石缝里还是在石块下而定。 3. 窝室及繁殖室 这是蝎窝的核心部分。 窝室是成蝎在非繁殖期栖居的地方,它的大小往往随蝎大小而异,以恰能容身为度。 与进出通道一样,可为石缝,也可为土室。 繁殖期的母蝎常在土壤部分进行拓展,挖出或重新选择一个较大的空间,即繁殖室,为体型大小的4—5倍。 4. 小窝室 与窝室及繁殖室相通,有一些很小的缝隙,这便是小窝室,成熟前的小蝎居住。 小窝室大小不一,小的只有0. 5厘米左右宽。 5. 冬蛰通道 从窝室区向下,有一条通道,长30——50厘米,这便是冬蛰通道。 当严冬到来时,上层温度低于10℃,则蝎沿此通道下行,来到冬蛰室,进行冬眠。 来年起蛰后再由通道上行。 6. 冬蛰室 在冬蛰通道的末端有一窝室,称冬蛰室,蝎冬眠所用。 冬蛰室比窝室大,但比繁殖室小,蝎进入以后可以蜷曲冬眠。 三、蝎窝的人工建造 1. 材料 (1)核心材料:瓦片、砖头、石头、水泥定制的带孔板材以及其他材料(如鸡蛋蛋托)。 这些材料堆在一起或按一定方式码在一起时,要形成多孔隙,便于蝎栖息。 (2)辅助材料:窝土(又称池土或饲养土)、细沙。 2. 材料的处理 (1)核心材料:用来做蝎窝的核心材料必须先用清水洗刷干净,除去瓦片的泥沙、异物,然后放在1%的盐水中浸泡1小时或放在0. 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以清除混在材料上的病菌和寄生虫,再放入自来水或冷开水中浸泡,待材料湿透之后取出待用。 用药水浸泡过的材料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因为过于干燥的材料不宜保湿。 用蛋托代替瓦片等制作蝎窝,它不但轻便、成本低,而且易于保湿和通风,蛋托中半圆形的凹陷成为天然的蝎窝。 (2)窝土:建造蝎窝时,其底部必须铺上泥土(通称池土或窝土或饲养土)。 泥土可选用红泥。 如果用沙土作窝土,在湿润的情况下,蝎子爬动时泥虽然不粘足,但难以保湿。 以红泥作窝土,保湿性能好,但潮湿时会发生粘足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可在土表铺上薄薄的一层细沙。 要挖取地下1米深的红泥,因为这样的红泥污染少。 下池前除去泥中的粗沙石块和其他杂物,调节好红泥的湿度(含水量70%左右),装填在池中的厚度约5厘米。 (3)细沙:细沙要筛选,然后用沸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后才能使用。 不能使用粗大的沙粒、不清洁的沙粒,因为粗沙会损伤蝎子的皮肤,不清洁的沙会带来病虫害。 3. 人工蝎窝的建造 这里只介绍一般情况。 后面涉及某些特殊蝎窝的建造,另行介绍。 (1)红泥放入池中后要擂实擂平,这样不但利于蝎子活动,还可以防止黄粉虫、蚯蚓或地鳖虫等钻入土中,使蝎难于捕食。 此外,红泥擂实之后还利于保持窝土的湿度。 窝土一般一年更换1次。 但当发生蝎子连续大批死亡,可能发生传染病或残留的农药中毒或窝土发霉变臭、土中有大量的蚂蚁、螨虫肘。 则应该更换窝泥。 同时,更换瓦片等,进行彻底消毒。 (2)红泥上铺一层薄细沙。 细沙易被残食、粪便污染,容易清理,可定期更换。 蝎窝泥土要求下湿上千,做窝时,下铺红泥上铺细沙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3)用瓦片等制成的垛体或称蝎房。 高度应稍低于蝎池高度,垛体所占的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2/3。 每个垛体中的缝隙(窝)数目不宜太少。 一般每个缝隙宽3—5厘米、高1——1. 5厘米,每窝能容纳小蝎20——30只,成蝎10-15只。 瓦片等一般一年更换1次。 发布时间:2025-01-01 08:49:03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