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有铜养殖蜈蚣成宝贝 “毒门”生意巧致富 内容: 土鸡养殖有巧道。 众所周知,蜈蚣是传统的五毒之一,大家大多都对蜈蚣敬而远之。 吴坑乡塘坑村的蔡有铜夫妇却因为蜈蚣养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几年前,蔡有铜走上了养殖蜈蚣的路子,做起了毒门生意不测风云车祸后苦寻出路眼下,是红头蜈蚣成虫出售的季节,也是蔡有铜夫妇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间。 今年蜈蚣的生长情况非常好,差不多能养殖出25万条成品商品蜈蚣。 现在已经有一批蜈蚣顺利地出售了。 看着一条条长势良好的蜈蚣,蔡有铜笑容满面。 自从他2009年开始养殖红头蜈蚣以来,这是养殖量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 他盘算着,今年年收入迈过十万元大关,应该没什么问题。 当记者聊起蔡有铜夫妇,为什么会产生养殖红头蜈蚣的想法时,蔡有铜回忆道。 原来,在2009年之前,他本是塘坑村一名普通的农户。 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毕业,天天在农田里忙活农务。 虽说收入不高,却也能做到衣食无忧。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蔡有铜一家宁静的生活。 蔡有铜虽然性命无忧,双腿却落下严重的残疾,不能像往常一样务农。 车祸过后,生活还要继续,蔡有铜就一直寻找能让他养家糊口的工作,可是因为残疾的双腿,导致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蔡有铜灰心丧气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中的农业频道中看到,现在养殖红头蜈蚣的市场前景很好,蜈蚣市场供不应求,是普通农户发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于是,蔡有铜就起了这样一个念头,自己为什么不养殖红头蜈蚣呢? 天道酬勤养殖蜈蚣终成功刚开始我下了血本投入3万多,买了1000多条蜈蚣种苗,本想好好赚一笔,却没想到那一年蜈蚣中存活下来只有100多条。 蔡有铜说。 因为缺乏养殖经验,技术不过关,不懂得如何养殖红头蜈蚣,只是将蜈蚣随便的放置在自家老屋子中养殖,有一些蜈蚣因为环境不适死掉了,有些被老鼠吃掉了。 结果第一年投入的3万元的资金血本无归。 然而,第一年养殖的失败并没有熄灭蔡有铜养殖蜈蚣的念头。 第二年,他又买了一批红头蜈蚣种苗养殖。 与去年不同的是,在吴坑乡工作人员的联系下,他特地去金华兰溪蜈蚣养殖基地,邀请专门的技术员来传授养殖蜈蚣的技术。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蔡有铜夫妇不断提高养殖技术下,日复一日的细心照料中,他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今年,蜈蚣刚一上市,就有温州、丽水等周边地区的客商前来订购。 蜈蚣苗现在能卖到14. 5元一条,已经被订走了5000多条了,主要是作为种虫用来繁殖。 成虫的价格要便宜一点,也能卖4元一条,多为药用。 蔡有铜说,虽然如今养殖场已经达到了700多平米,但他仍计划着外出考察别的蜈蚣品种进行养殖,继续扩大规模。 相关推荐散养土鸡“啄”开致富门虞城县城郊乡殷楼村农民殷传超林下散养土鸡,不仅节约了饲料成本,而且市场接受度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小小土鸡“啄”开殷传超的增收致富门,圆了发家致富梦。 12月17日,记者走进殷传超的土鸡养殖场看到,10多亩的杨树林里,一群群可爱的土鸡活蹦乱跳。 殷传超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养的土鸡名叫九斤黄,一年两茬,年出栏量1万余只,年收入10万多元。 说起当初养鸡的初衷,殷传超也是满腹心酸。 他告诉记者,原来他一直从事蔬菜种植,由于农民信息不灵通,连年赔钱。 2012年,通过考察,他决定放弃蔬菜种植开始养鸡。 当时他考虑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吃也讲究了,喜欢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食品。 他瞄准了既经济又好吃的土鸡九斤黄。 确定了养殖目标,爱琢磨的他又在养殖方法上动起了脑子。 殷传超决定在自家的林地里饲养林下鸡,他说,放归自然环境饲养散养土鸡,除了定时喂玉米、大豆、谷糠等粮食作物外,平时土鸡都是在林间捕捉虫子和啄食嫰草,接近农家饲养环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养殖的九斤黄毛红体壮,营养价值高,很快成了村民们餐桌上的佳肴及城里各大饭馆的“紧俏货”,不仅周边村民争相购买,还远销山东。 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饲养方式,殷传超的养鸡场效益逐渐显现,尝到甜头的他又租了一个几十亩的林场,扩大养殖规模。 这一群群林下土鸡“啄”开了殷传超的致富门,生态养殖场也成了殷传超的“绿色银行”。 一人富不算富,在殷传超的带领下,殷楼村现已有10多家开始养鸡。 殷传超最后说,他要带领乡亲一起规模化养殖土鸡,让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生活。 黄盖淖:土鸡养殖“啄”开致富门“再订10只土鸡? 好的,您明儿下午来取。 ”“土鸡蛋,有呢,有呢,您需要多少? ”这个春节,是沽源县黄盖淖镇西营子村养鸡大户靳宝过得最忙碌的一个年,预定土鸡和鸡蛋的客户从一入腊月就接连不断,本以为过了年订单会减少,没想到,来购买的、打电话预定的人比节前只多不少。 走进他的养鸡场,一群群或白、或黑、或花的土鸡扑扑棱棱地从四面八方跑出来。 靳宝笑着介绍:“人家养鸡关在笼子里,我们黄盖淖镇推广的是林草地散养土鸡模式,鸡在林草地里自由放养,以青草、昆虫为食,不容易生疫病。 这样的鸡才是真正的生态土鸡,产的是真正的无公害鸡蛋,所以特别受城里人欢迎! ”黄盖淖镇地处坝上草原,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林草地、退耕地面积达18. 4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农民素有养殖土鸡的传统。 近年,沽源县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提供扶持技术,土鸡养殖迅猛发展。 几年来,通过投放扶贫鸡,加上农户原有土鸡,目前,全镇土鸡养殖户发展到2254户,土鸡存栏5. 45万只。 在此基础上,黄盖淖镇采取由养殖大户带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并申请注册了“四季绿丰”牌商标,全力打造土鸡品牌。 “现在,老少爷们养土鸡的心气可足了,我们村光土鸡蛋产量就达到了1万多斤,平均每人每年能增加收入6000多块钱。 ”介绍起土鸡养殖现状,靳宝满脸笑容,“黄盖淖的土鸡打的是绿色生态牌,在商场、超市,土鸡蛋12块钱一斤,照样供不应求。 ”好效益和好政策就是最好的推手。 如今,在黄盖淖镇,像靳宝一样发展土鸡散养的养殖户正以年增50户的速度迅速“扩军”,社新、西营子、林源等村的土鸡产品已经打入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沽源黄盖淖镇的小土鸡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银行”。 小猪崽“拱”出致富门家住安龙县平乐乡打江村老房子组的农村妇女吴立艳,曾在外奔波打工多年,由于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便返乡回家,寻找创业门路。 4年来,她“蜗居”大山深处,流转土地栽红薯,煮熟食来喂养能繁母猪,辛勤劳作,硬是让一群群小猪崽“拱”出了致富门。 “吃‘饭’喽……”12月4日,刚走进吴立艳的养殖场,就听见主人在呼唤她的“孩子们”了,猪群无暇顾及外人来访,一窝蜂地往前挤着去抢食。 “2011年开始喂,到现在已经有24头母猪了。 今年产仔卖了370多头,每头价格400元,除去成本,每头纯赚了170多元。 ”放下手中的猪食桶,吴立艳毫无掩饰内心的喜悦。 10年前,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怕过苦日子”的吴立艳和丈夫朱明军抛老离小去广东勒流打工。 虽然夫妻俩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但让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留守家里无人照顾,他们的心里老是不踏实。 2010年返乡后,吴立艳决定,在家乡寻找产业发展,再也不外出打工了。 吴立艳腼腆地说道,因为从小经常听母亲讲:“穷要养猪,富要读书。 ”于是,便萌生了租地种红薯、用红薯来养猪的念头。 2011年3月,吴立艳与丈夫商量后,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同时启用夫妻俩打工多年的积蓄,投资10多万元,在远离村子2公里,水源、植被、采光条件都很好的一个山凹里修建了4间猪圈舍,并以每亩450元的价格流转30多亩山地种植红薯,养了4头能繁母猪。 然而,万事开头难。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缺少养殖技术、经验欠缺、设备不够完善,两头母猪相继发烧昏迷并死亡,损失数万元,这让刚刚起步的吴立艳痛心不已。 “当时很伤心,打算把剩下的两头猪卖掉后,再外出打工。 ”好在有丈夫的支持鼓励,深思熟虑后,吴立艳还是决定继续坚持下去。 随后,她请来了乡畜牧兽医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调查发现,是疫苗打不到位导致母猪昏迷死亡。 在专家的指导下,吴立艳的养殖场逐渐走上正轨,到2012年已发展到了养殖母猪12头。 去年3月的一天,就在母猪快要产仔时,12头母猪却相隔一天离奇地出现腹泻,这下可把吴立艳推到了崩溃的边沿。 “那段日子真是茶饭不思,整天想老天爷怎么跟我过不去呢? ”“还是赶快去请兽医站的专家来看看。 ”丈夫朱明军的提醒,吴立艳才回过神来。 “红薯是喂猪的好饲料,但不能单一用红薯喂,也不能用生红薯和烂红薯喂,用生红薯喂食时,生猪虽然爱吃,但是吃后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腹胀、腹泻……”在乡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的耐心分析指点下,吴立艳才意识到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 于是,她便隔三差五地跑到乡畜牧兽医站咨询,将所遇到的问题弄得一清二楚,烂熟于心。 经过不断观察和总结,吴立艳逐渐掌握了能繁母猪的养殖和小猪崽的防疫技术。 她充分利用大面积种植的红薯做熟料,按比例将玉米、豆类、菜籽、鱼粉、糠麸等科学配置,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猪崽的品质,她养的猪崽很受周边农户的青睐。 目前,吴立艳的能繁母猪已发展到了24头,小猪崽存栏数100多头,今年总共卖出了376头猪崽,实现纯收入6万多元,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外出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养猪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 ”吴立艳说,她已筹资30万元,准备用来扩修猪舍、增设产床、修建排污设施和增添防疫设备,走标准化养殖道路,把事业做大做强,带动乡亲一起发家致富。 发布时间:2024-12-30 08:33:14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