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蜈蚣冬眠吗?蜈蚣为什么会冬眠? 内容: 养殖蜈蚣。 蜈蚣是低等冷血动物。 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到了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蜈蚣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喝,体内物质代谢水平相当低,这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 蜈蚣的冬眠在中原地区,从寒露开始,身体物质代谢开始降低,活动减少,停止生长。 到霜降时,开始冬眠。 到翌年清明以后,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食量增加,开始活动。 1、蜈蚣冬眠前的话动规律在野生条件下,蜈蚣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冬眠以前,从生理上到行为上都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利越冬,增加起蛰后的抵抗力。 首先,冬眠前蜈蚣身体要做好充分的营养贮备,以供冬眠期的代谢消耗。 尽管冬眠期间蜈蚣的代谢水平很低,但毕竟没有停止,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 半年时间必定要消耗占体重一定比例的物质。 如果冬眠前体内物质贮存不足,冬眠时把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完了,第2年春季出蛰时体质很弱,抵御不了天气的变化刺激,就会死亡。 所以,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吃食量增加,食物以脂肪、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 饲养生产中,在冬眠前1个月,就应该供给蜈蚣充足的饲料量,并且饲料的营养价值要高,使蜈蚣很快肥胖起来,体重迅速增加,以备冬眠期体质消耗。 其次,蜈蚣冬眠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般来讲,冬眠场所温度最好在1-3度,环境湿度在30%,饲养土的湿度在11%-15%为好。 温度低于0℃时,可能会把螟蚣冻死,温度超过10℃,蜈蚣生理代谢加速,体内贮存的物质很快就消耗完,又会造成死亡现象。 越冬环境中湿度过大,会降低螟蚣冬眠时的耐寒性,湿度过小,蜈蚣体内水分散失较快,也会影响冬眠时的成活率。 根据以上情况,蜈蚣在野生情况下冬眠前要寻找最适的地方冬眠。 中原地区要寻找地下10厘米以下的地方冬眠,在东北要寻找地下70-80厘米深处的地方冬眠。 2、冬眠期特征冬眠完全是由季节变化、天气寒冷引起的蜈蚣对低温的一种适应。 每当气温降到0℃左右时,蜈蚣而有长有短。 一般江南地区螟蚣的冬眠期短,而北方地区蜈蚣的冬眠期长。 冬眠期间蜈蚣的外部行为完全停止.不吃不喝也不动,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在最低水平上维持着。 这种沉睡状态,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深沉,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迟钝,也最容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 因为这时蜈蚣没有逃逸能力,防疫能力也很差,是最脆弱的时期。 冬眠前,蜈蚣体内营养物质贮备不足是很危险的,即使代谢水平很微弱,也不能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 退一步说,即使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由于体内物质消耗完了,还没来得及恢复,遇上恶劣环境,也会大批死亡。 在自然状态下,蜈蚣的冬眠习性,是因适应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在人为条件下,可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 3.冬季加温饲养蜈蚣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热带地区蜈蚣是无冬眠的,在北方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室温度保持在15℃以上,加上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蜈蚣也不会进入冬眠状态。 因此,蜈蚣也可以进行冬季加温饲养。 加温饲养的房舍一定要保温性能好,这样可以节约燃料,同时要有通气换气的条件。 室内空气不新鲜时,可以在不大幅度降低室温的前提下进行换气。 相关知识蔬菜大棚养蜈蚣无冬眠养殖法编者按:近年来,由于对药用蜈蚣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致使我国野生蜈蚣的资源不断减少,货源紧缺,价格上涨,不少地区的养殖户开始尝试人工养殖。 蜈蚣是冷血动物,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0~36℃,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止进食,在-5℃左右进入冬眠。 要维持适合蜈蚣生长发育的温度,对于养殖户来说成本太高。 安徽萧县的养殖户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创了蜈蚣无冬眠养殖法。 这种养殖模式是利用稍加改造的蔬菜大棚养蜈蚣,既打破了蜈蚣冬眠,又降低了养殖成本。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利用蔬菜大棚无冬眠养殖蜈蚣的技术。 一、蔬菜大棚建设1. 大棚搭建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相当于日光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 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的上面,除了每间隔0. 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面多铺一层塑料膜。 然后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这样可以使大棚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的状态,达到保温的效果。 另外还要在大棚两边的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 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 建好大棚后可以在大棚的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以与周围的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2. 栖息床一般可以建成瓦片码的栖息床或砖块码的栖息床。 瓦片码的栖息床最少得用两个瓦片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两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 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 砖块码的栖息床是用砖块按一定的方式码成的(/),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 建好栖息床以后,饲养人员还应用1/1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的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3. 供热设施冬季升温是打破蜈蚣冬眠的一个关键环节,安徽萧县的养殖户采取煤火炉加热的方式供热。 4. 塑料薄膜贴墙防逃在建好蔬菜大棚后,可采取塑料薄膜贴墙法来防止蜈蚣逃跑,就是在大棚的内壁贴50多厘米高的光滑的塑料膜。 光滑的内壁可以有效地防止蜈蚣逃跑。 5. 栽种蔬菜在蔬菜大棚里,铺设好蜈蚣栖息床后,要在栖息床之间栽种一些蜈蚣喜欢吃的小青菜,如小油菜、小白菜等。 6. 饮水设施在蔬菜大棚里,还应设置供水设施为蜈蚣提供饮用水。 常用的供水设施是用浅一点的饮水盘,饮水盘需嵌在蜈蚣活动场地的地面下,饮水盘口应与地表面相平,且方便移动。 在饮水盘底部铺放一层水砂,以防蜈蚣饮水时掉进水里难以爬出。 水盘在大棚内应多设几处,以方便蜈蚣饮水。 另外,大棚内菜叶上的露珠也可以为蜈蚣提供饮用水。 二、引种与投放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 做种的蜈蚣不但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在其他方面也需有很强的优点,如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 做种的蜈蚣最好是已达四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 引种的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 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 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 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三、蜈蚣的饲养与管理1. 孕育期的饲养与管理饵料:种蜈蚣的饵料主要以鲜活的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 人工养殖的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用来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 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 另外,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四龄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 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每天的投饵量需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因为每条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 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饵量不一定一样多,只能根据经验确定,如果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吃光,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可略减一些。 另外,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的蔬菜,也可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换水一次。 註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合理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 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中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种蜈蚣逃跑: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地进行巡视检查。 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的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 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 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 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2. 产卵及孵化期的饲养与管理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 产卵期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 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 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的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 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 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 蜈蚣产卵、抱卵孵化的时间为40~50天。 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 在这期间如果温度、湿度不合适,则会使孵化中断,胚胎停止发育而死亡。 另外,蜈蚣孵化期正值炎热的夏季,应经常在大棚里洒冷水降温。 并且每天必须开启门窗排湿,以防止高温高湿使蜈蚣患黑毒病而死亡。 如果孵化条件合适,经过40多天后,2~3厘米长的小蜈蚣便会脱离母体,出来活动觅食了。 3. 共育期的饲养与管理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 在共育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 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 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註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 到了冬天,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地洒水,增加湿度。 另外,在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的最底层,以利于其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适宜的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 而雌蜈蚣和成体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 饲养人员每天要不定时地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着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的供给。 防幼蜈蚣逃跑:幼蜈蚣体小足多攀附逃跑能力更强,一般养殖人员很难发现,与成体蜈蚣相比更难防逃,这就需要养殖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多註意观察,随时检查,多加防范,及时擦拭干净墙壁上的塑料膜。 四、疾病防治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 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 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 发现病体和死亡的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 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 连喂数日,直至病愈。 五、成体蜈蚣的采收幼蜈蚣生长到四至五龄,体长达10厘米以上时,绝大多数都已达到了药用标准,而且都已进入了性成熟期,此时也正是商品蜈蚣最佳采收期。 采收主要以雄体和老龄雌体为主。 采收时要从中挑选出个体肥大、健康强壮、体表色泽鲜艳、活动力较强的蜈蚣,并按4∶1的雌雄比例选留好种蜈蚣,其余均可以作为商品蜈蚣进行采收。 采收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4~5月份。 蜈蚣有1对颚牙,是自卫与攻击的有力武器,因此采捕时要准备好工具。 通常是用竹筷、镊子作为采捕工具,以光滑塑料水桶为存放器具。 采捕时,先将瓦片揭开,发现蜈蚣后用筷子或镊子夹住,放入存放器具内。 六、蜈蚣成虫的加工与储藏将蜈蚣放入盆中,用70~80℃的热水烫死,应註意水的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将蜈蚣烫烂。 然后将蜈蚣伸直拉长,用大头针订在硬纸片上,置于阳光下晒干。 然后每100条捆在一起,用塑料膜包好装在纸箱中封严,存放于阴凉干爽处待销。 (北京中农)大蜈蚣有毒吗一提起蜈蚣,想不大家都熟悉,不仅腿多,而且吓人,很多人看到它都怕,但它可以泡酒,是味好药材,那大蜈蚣有毒吗? 一、大蜈蚣有毒吗? 大蜈蚣有毒,且毒位于头部的脚上,呈钩状,钩端有毒腺口,会排出有毒的汁液。 人一旦被咬,毒液就会立马进入皮下,出现红肿、疼痛等中毒现象,但疼痛感不是很明显。 被咬后可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 二、被蜈蚣咬了怎么办? 1、首先赶紧找一根布条,在被咬伤的上方紧紧捆住,避免毒液继续扩散,布条记得要15分钟左右就放开一次,免的咬伤部位坏死。 2、发现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患处或者先在伤口周围冰敷止痛,然后切开伤处皮肤。 用吸奶器或拔火罐方法尽量吸除毒汁。 局部涂搽5%~10%稀氨溶液(氨水)或5%~10%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3、如果被咬的不是很严重,只是火辣辣的痛,可以用鱼腥草或者蒲公英捣烂了外敷,这两种中草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别说你不知道这两种东西,这是最常见的草药,一般长杂草的地方就有。 4、当红肿显著、疼痛剧烈时,可在出血点或被咬的近心端皮下注射1%盐酸依米丁(吐根碱)水溶液3ml,能迅速止痛,或注射0. 5%~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不仅可止痛,并能防止毒液扩散。 5、口服南通季得胜蛇药片或上海蛇药,亦可将该药用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6、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及时抢救,尽早给予抗组胺药及皮质类固醇。 如果有过敏征象者,应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 剧痛或全身症状较重者应急速送往医院救治。 7、捆好伤口以后赶紧找肥皂水清洗伤口,或者用酒精来消毒,做完这些,要是觉得整个人很难受,那么赶紧去医院。 蜈蚣怕什么? 蜈蚣的天敌是什么? 很多人都怕蜈蚣,因为蜈蚣会咬人,有毒,如果被咬伤了很痛,特别是小孩,有时候还有生命危险,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想办法杜绝或减少蜈蚣出现在家里,那么,有些什么办法呢? 蜈蚣怕什么呢? 了解蜈蚣: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蜈蚣喜欢生活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蜈蚣的天敌:在自然界,蜈蚣的天敌其实很多,比如说公鸡,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其实,食虫的鸟类、哺rǔ类、爬行类、两栖类都会吃蜈蚣,就连蝎子都会捕食蜈蚣。 还有一种大家可能都感觉会有些不可思议的家伙,那就是蚂蚁,蚂蚁也是蜈蚣的天敌哦。 别不相信,蚂蚁可是蜈蚣蜕皮与孵化期的最大敌害。 在蜈蚣蜕皮的时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且新皮鲜嫩,蚂蚁很喜欢,遇见了蜈蚣那就死定了,所以在人工养殖蜈蚣的时候,蚂蚁也是做为一种重要的害虫来杀灭的。 蛇与蜈蚣:两个人是天敌,蛇要是见到蜈蚣绝对是一个不落地统统吃掉,当然,也有可能会被蜈蚣咬死,这就要看谁厉害了。 鸡与蜈蚣:蜈蚣和鸡是天敌,鸡看到蜈蚣就会吃掉,而蜈蚣会往鸡肉上撒尿,并有毒,但蜈蚣又怕酒,顾一般杀了鸡以后如果吃不完,要在鸡肉上抹些酒,防蜈蚣。 而如果不慎被蜈蚣咬的话可以用鸡的口沫来止痛。 蜈蚣怕什么药:雄黄: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溶液呈黄色,主要为硫化砷AsS,尚含硅、铝、铁、镁及镍等。 可以把雄黄泡酒的溶液撒在蜈蚣有可能经过的角落、门边、下水道等,蜈蚣对雄黄很敏感,闻到味道就不敢过来了。 偻蓝草:这是一种草药,晚上睡觉时泡到水里(1个小时以上),然后搽遍全身,蜈蚣就不敢接近你了,因为你身上散发这令它讨厌的气味,这种气味不对人不刺鼻。 除虫菊酯:药店可能有卖,在蜈蚣经常出现的地方洒上一些,下水道入口也撒一些,可以杀或驱逐蜈蚣;石灰粉:在门口和窗口及另外有可能爬入蜈蚣的地方撒石灰粉,因为蜈蚣喜欢潮湿的环境。 敌敌畏:这是一种剧毒农药,可以用它的稀释溶液,在屋里的地面和角落里喷洒以后,闭门至少半日,效果据说不错。 家庭预防:关好门窗,定期整理房子,特别是角落、厨房间别留死角。 注意下水管道,特别是一楼的住户要把浴缸的出水口塞住。 //农村致富经网//蜈蚣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家庭预防中,应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与干燥,也可在墙角喷一些消毒液、雄黄酒溶液或杀虫剂,注意要清除窗外的爬山虎等植物。 蜈蚣咬伤的应急冶疗:一旦被蜈蚣蜇咬,不要试图将毒液挤出,用力挤压会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导致毒液扩散,引起伤口肿胀。 正确的方法应该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用医用氨水或肥皂水涂抹伤口,或将10粒牛黄解毒丸捣碎,用食醋调和后敷于患处,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 蜈蚣的毒液亦有致敏作用,若紧急处理之后伤口出现局部灼热,剧痛或红肿,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发布时间:2024-12-29 08:42:17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