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盲人养野鸡发家致富 内容: 小伙爱琢磨认准鸡生蛋蛋生鸡梁瑞国,31岁,灵寿县北洼乡西孙楼村村民。 小时候,他患上眼疾,几乎倾家荡产也未能治愈。 15岁时,他双目失明。 彩色世界在生命里消失之后,他便离开了课堂,在家帮衬着父母干农活。 那些年,他也曾感叹命运不公,但也是那时候,他开始用心,因为他不想比别人过得差。 每当听到大家讲一件事儿、一种技巧,他就会用心记住。 比如,有老乡来他家提到了果树嫁接,他就会多问几句,到底咋做? 乡亲走后,他就琢磨着在自己家的柿子树上尝试一下。 低矮的砖房小院,被高耸敞亮的新房簇拥,这个小院就是梁瑞国的家。 小院两侧的墙角处,放置着一排排鸡笼,几棵或高或矮的果树打造出小院绿色的层次感。 梁瑞国的父亲梁法云指着一棵黑枣、柿子嫁接的果树说,这是俺儿子种的,还有那桃子树,嫁接了三四个品种,结果有早有晚,整个夏天都有桃子吃。 他说,儿子就是爱琢磨。 确实,养鸡也是梁瑞国琢磨出来的。 六年前,他从电视上得知有人捡来十个山鸡蛋便走上致富路,就有点心动。 2010年春天,听说有个亲戚家养了山鸡,他便和母亲抱了一公一母回来,打算靠鸡生蛋蛋生鸡闯出一番天地。 开始创业 电热毯孵蛋用眼睑感知种蛋温度如何把蛋孵化成鸡雏成了最大的难题。 野山鸡基本不抱窝,梁瑞国让母亲花35元钱买来一只老母鸡,可老母鸡也不好好孵蛋,到最后,他决定自己来。 梁瑞国把家里一个电热毯拆了,剪裁成纸箱大小,用手摸索着,把一根根导热电线重新码对整齐。 因为担心种蛋受热不均,他还找来一个塑料袋,把里面装上水,作为孵化温床,上面还铺上棉絮。 孵化山鸡蛋需要保持在38℃左右,电热毯加热时间长了,温度会升高,拔了电源温度就会下降。 怎么把握温度? 这个问题对常人来说都很难,更别提盲人了。 最终,梁瑞国想出了法子。 他把温度计放到水袋上,让父亲陪着,加热到38℃时,父亲就告诉他,赶紧拔了电源。 但总不能让父亲一直守着吧? 梁瑞国又想了法子,他拿起38℃的鸡蛋贴到眼睑上,靠感知努力记住这个温度,然后解放了父亲。 电热毯升温、降温太快,十几分钟就要充电、断电。 梁瑞国手里攥个定时闹钟,十五分钟一响,他就拿起鸡蛋放到眼睑上量量温度,周而复始。 在梁瑞国的世界里,虽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但孵蛋的24天让他真正体验了一把没日没夜,睡眠被切成了无数个十五分钟。 终于,八九个种蛋里,有两只小山鸡破壳而出,摸着湿乎乎的小鸡雏,他自己都笑出了声。 艰辛发展 睡鸡舍老房喂水喂食用手指测量原始孵化如此艰难,回想起来,梁瑞国叹气,没技术、没设备,光靠自己瞎琢磨,也不事儿。 后来一段时间,他中断了孵化。 2010年下半年,梁瑞国到石家庄参加按摩培训班,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也是盲人。 同时,他还买到了控温器。 转机,从此开始。 高科技设备配合电热毯,孵化变得简单了。 2012年年底时,他家里有了1000来只山鸡。 慢慢地,他买了孵化机。 使用设备,对于普通人来说很简单,按几下按钮就能搞定,可梁瑞国看不见,他需要父亲帮忙。 按几下显示的是什么模式,他默数着记在心里,以后就独立操作。 梁瑞国与家人住的房子距离鸡舍仅50米远。 一条小胡同,他每天要走几十次。 为了看守鸡雏和孵化设备,他晚上睡在鸡舍的老房子里,只有听到鸡叫和设备的嗡嗡声,心里才踏实。 记者看到,每个鸡笼前面,都用铁丝吊着两个塑料槽,用于喂水喂食,这都是梁瑞国用塑料管、饮料瓶做的。 对盲人来说,喂水、喂食不好掌握量。 梁瑞国每次都把手指伸到水槽或食槽里,量一量。 冬天,他的手指经常是通红的,严重的时候,手指冻裂挂着血丝。 热心帮忙 赊账送鸡雏带领残疾朋友一起创业就这样,梁瑞国艰难地走在创业路上,不少残疾人看到后,也向他打听。 梁瑞国说,考虑到残疾人没啥劳动能力,日子过得都紧巴,便萌生了带着大伙一起搞山鸡养殖的想法。 现在,梁瑞国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多个残疾朋友从他这里领鸡雏回家养。 很多时候,来领鸡雏的残疾朋友没有余钱,都是赊账,把鸡雏养大卖了钱,再来还鸡雏钱。 梁瑞国手里也没啥钱,卖蛋的钱也都投入孵化,现在他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去年,梁瑞国唯一的孵化设备坏了,就摸索着自己做了一个孵化机,家里的电扇、电灯泡全用上了。 梁瑞国不仅为自己孵蛋,还帮其他残疾人免费孵蛋。 今年,20来人集资数千元买了一台新设备,放在梁瑞国的鸡舍里,大家可以把种蛋带到他这里,一 个月后,直接领走鸡雏。 他有技术,又是热心肠! 正定孔村的封立刚腿部有残疾,他跟着梁瑞国干了一年多,说起这个能耐小伙儿,他夸个不停。 封立刚说,梁瑞国身体条件比他们都差,可他干得比谁都好,这给了很多残疾人很大的信心。 梁瑞国的父亲也说,他支持儿子搞养殖,更支持他帮扶其他残疾人,他虽然看不见,但不比我这样看得见的人做得差。 发布时间:2023-02-01 07:16:49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