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赤点石斑鱼 内容: 【www. ohei. cn - 蚂蟥养殖关键点】[学名]: Epinephelus akaara [资源名称]: 赤点石斑鱼 [外文名]: Red spotted grouper [别名]: 红斑、花斑、石斑、红过鱼、红过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 背腹面皆钝圆。 弧度不大。 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 头中等大,头长于体高,吻短,其长与眼径约相等。 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 眼间隔宽,微凸起,其中央前方有一浅凹陷。 鼻孔2,圆形,相距甚近,紧位于眼前上缘,前鼻孔有瓣膜。 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约等长。 前颌骨微能伸缩。 上颌骨后端扩大,达于瞳孔的下方。 前鳃盖骨后缘细锯齿不甚发达,隅角处较钝,下缘平滑。 鳃盖骨有棘3,除中央一棘较大外,余2棘多埋藏于皮肤下不明显。 体被弱小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并行。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接。 背鳍鳍棘部较强,以第四鳍棘为最长,最长鳍棘短于最长鳍条,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基底。 臀鳍起点于背鳍鳍条部下方,以第二鳍棘为最强大。 胸鳍宽大,位低,后缘圆形。 腹鳍较小。 位于胸鳍基后下方。 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圆形。 生活时全体及头部散布有赤色斑点(液浸标本呈白色斑点)。 背鳍最后部分鳍棘的下方,有一黑斑。 各鳍棕褐色无斑点。 %376%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96-120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海、台湾、东海、南韩及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一般分散活动,不结成大群,喜隐蔽躲藏,具夜行性,白天隐藏岩洞内,利用嗅觉伺机觅食。 栖息水层随水温而变化,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低于18℃时食欲减退。 产卵水温一般为22℃-28℃。 广盐性,在10-34盐度的水体中均可生长。 相关阅读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学名]: Epinephelus coioides (Hamilton, 1822) [资源名称]: 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 [外文名]: Fah-paan,Esturygrouper,Chairomaruhata,Ha moor,Chi hou [别名]: 青斑、石斑鱼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行,侧扁而粗状。 头大于体高。 吻短而钝。 口大,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 上颌前缘具2较大圆锥齿及1能向后倒伏的齿丛,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 体被细栉鳞。 侧线完全。 尾鳍圆形。 还有。 。。 (其他资料: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 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原产国家]: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太平洋西部和东南亚地区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48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太平洋西部和东南亚地区 (Randall Heemstra,1991)。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岩礁海区,摄食鱼、虾类。 (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  (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 主要的繁殖期在3月至6月。 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 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90万粒。 )青石斑鱼[学名]: Epinephelus awoara [资源名称]: 青石斑鱼 [外文名]: Banded grouper [别名]: 青斑,青鳍、泥斑  [形态特征]:  背鳍XI-15;臀鳍III-8;胸鳍16;腹鳍I-5;尾鳍17。 体长椭圆形,侧扁。 头稍大。 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 口稍大,口裂倾斜,上颌骨末端扩大。 伸达眼后缘下方。 两颌齿细小,呈不规则的多行。 犁骨齿为三角形窄齿带,腭骨齿为窄齿骨。 舌上无齿。 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在隅角处锯齿扩大,形成一角状。 鳃盖骨具3扁棘,中间棘较明显,其余两棘几乎完全埋于皮下。 体被弱栉鳞。 头部除两颌外,皆被鳞。 侧线完全,与背廓平行。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连续,无缺刻,鳍棘坚硬,以第四鳍棘为最长。 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以第二鳍棘为最强。 胸鳍大,边缘圆形,腹鳍尖小。 尾鳍圆形全体散布橙色小点。 体侧有5条暗色横带,第一与第二条紧相邻,第三与第四条位于背鳍鳍条部与臀鳍鳍条部之间,第五条位于尾柄上。 背鳍鳍条部及尾鳍边缘黄色%499%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  [原产省份]: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海南、广西省  [原产地区]:西北太平洋区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南部、越南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水深10-50公尺处之石砾区或沙泥区海域,幼鱼则常出现在潮池区。 以鱼类为主食。 亲鱼适合产卵的水温为23. 2-23. 4℃,盐度20-34℃,产卵期在6、7月份,通常在傍晚6到8时进行产卵,为分批多次产卵型,受精卵约在27小时后孵化成仔鱼。 黑边石斑鱼中文名称黑边石斑鱼拉丁名称Epinephelus fasciatus (Forskal)英文名称Red barred rockcod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鲈形目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亚目名鲈亚目拉丁亚目名Percoidei中文科名鮨科拉丁科名Serranidae中文属名石斑鱼属拉丁属名Epinephelus品种描述分布地区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和西部。 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体鲜红色,背部较深,腹部浅,具5条深色横带。 背鳍具11鳍棘15-17鳍条,背鳍鳍棘部的鳍膜具黑色边。 尾鳍后缘圆形。 生活习性暖水性浅海鱼类。 栖息于岩礁及珊瑚丛中,体长160-220毫米。 海(洋)生。 石斑鱼养殖周期常见石斑鱼如青斑、油斑等品种,养殖1年即可进行销售,而东星斑、苏眉等高价石斑鱼由于生长速度慢,需要2-3年才可上市。 不同规格的鱼种,养殖周期也有所不同,体长10cm的鱼种需要在第一年3月份投放,次年入冬前售卖,养殖周期为20个月左右,而大规格鱼种3月投放后,当年入冬前就可上市。 石斑鱼的养殖周期根据养殖的品种和养殖条件而定,从品种上来说,最常见的石斑鱼有青斑、珍珠、油斑等,这些一般养殖一年就能达到2斤左右,从而进行销售,而一些价格偏高的如苏眉、老鼠斑、红斑等,这些生长速度很慢,一般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进行销售。 在靠近沿海的城市,如浙闽一般5-11月是养殖的最佳时期,广东、广西、香港、台湾沿海4-11月是养殖的最佳时期,而海南的最佳养殖期是3-12月。 石斑鱼从幼苗生长到可以上市的商品鱼一般需要20个月左右,因此一般采用2种养殖周期。 一种养殖周期是从头年的4月左右开始投放,以10CM左右的鱼种最为合适,养到入冬的时候,体重可以达到200克左右,放到网箱内过冬,养到次年的冬前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另一种养殖周期是4月份左右开始投放,以200克中的鱼种为宜,养到入冬的时候,体重就能达到650克左右,此时可以上市销售,也可以养到第二年的冬前,体重达到1. 5公斤的时候上市销售。 石斑鱼养殖的市场前景因为石斑鱼特有的经济价值,因此在国内外的市场对石斑鱼的消费都越来越放开,且其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故对于养殖石斑鱼的人随之增多,石斑鱼的市场前景将越来越好。 巨石斑鱼中文名称巨石斑鱼拉丁名称Epinephelus tauvina (Forskal)英文名称Greasy Rock-cod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鲈形目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亚目名鲈亚目拉丁亚目名Percoidei中文科名鮨科拉丁科名Serranidae中文属名石斑鱼属拉丁属名Epinephelus品种描述分布地区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近海。 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体褐色,幼鱼体侧具斑点及斜横带,背鳍鳍棘部下方具1大黑斑。 吻长而尖,侧线有孔鳞64-66个。 尾鳍后缘圆形。 生活习性暖水性底层鱼类。 栖息于底质粗杂的海区,是石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2米,质量达200千克,是优质食用鱼。 海(洋)生。 发布时间:2024-12-07 08:42:41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