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雀点刺蝶鱼 内容: 蚂蟥养殖关键点。 中文名称雀点刺蝶鱼拉丁名称Holacanthus passer英文名称King angelfish,Passer angelfish异名游方刺蝶鱼、国王神仙、游方神仙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拉丁门名Chord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中文目名鲈形目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亚目名鲈亚目拉丁亚目名Percoidei中文科名刺盖鱼科拉丁科名Pomacanthidae中文属名刺蝶鱼属拉丁属名Holacanthus品种描述分布地区生活于大西洋珊瑚礁区3-80米水深海域,从巴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巴哈马群岛、墨西哥湾等地。 形态特征国王神仙幼鱼与成鱼色纹差异巨大,幼鱼的橙色底上的蓝、白色条纹更加色彩鲜艳。 鱼体色以紫红色为基本色调,前部偏黄,后部偏紫,尾鳍黄色。 胸鳍后有横贯体侧的粗大白纹,其后有多条波纹状蓝色垂纹,头韶则有3条,构成全鱼威仪出众的特质,不愧为国王神仙之称,更具有紫气东来的吉祥气氛。 生活习性国王神仙是中型深海鱼类,体长可达20-25厘米。 该鱼生活于海绵丰富的海域,吃海绵、被囊动物和其他深海无脊椎动物,甚至成为锤头鲨鱼的清洁工,啄食其体表的寄生虫。 海绵是它的重要食物,因此配制饲料时添加海绵成分非常重要,包括活饵料、冰冻品、配合饲料等,并且最好每天少吃多餐。 优良的配合饲料应包含贝类、虾、鱿鱼、菠菜等成分。 对水质无特殊要求,水温般26-28℃。 会离群活动,在水族缸里好与同类相斗,最好1缸只放1尾,与其他鱼类共养。 繁殖方法不详。 Yz023. COM相关推荐月蝶鱼中文名称月蝶鱼拉丁名称Genicanthus melanospilos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鲈形目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亚目名鲈亚目拉丁亚目名Percoidei中文科名蝴蝶鱼科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中文属名月蝶鱼属拉丁属名Genicanthus品种描述分布地区分布于红海、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体长椭圆形,侧扁,眼间隔大于眼径,口小,前位,颌齿短小,有3齿尖,排列呈刷毛状,眶前骨后缘游离,有强锯齿,鳃盖鳞片6-8行,侧线中断,尾柄尚有另段侧线,尾鳍新月形,上下叶鳍条呈丝状延长。 背鳍15鳍棘16鳍条,臀鳍3鳍棘18鳍条,体侧15-17条横带。 生活习性在珊瑚礁区海域。 海(洋)生。 霞蝶鱼中文名称霞蝶鱼拉丁名称Hemitaurichthys zoster (Bennett)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鲈形目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亚目名鲈亚目拉丁亚目名Percoidei中文科名蝴蝶鱼科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中文属名霞蝶鱼属拉丁属名Hemitaurichthys品种描述分布地区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体略呈圆形,甚高而侧扁,背缘隆起,吻短,略突出,不呈管状,口小,前位,颌齿短弱,呈刷毛状,体被小形弱栉鳞,侧线完全,延伸至尾鳍基,背鳍12鳍棘24-26鳍条,,中部鳍棘最长,最后鳍棘略等长于第1鳍条。 臀鳍3鳍棘19-21鳍条,侧线鳞63-70,体侧具1三角形褐色区域。 生活习性海(洋)生。 银霞蝶鱼中文名称银霞蝶鱼拉丁名称Hemitaurichthys polylepis (bleeker)英文名称Brown and white butterflyfish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鲈形目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亚目名鲈亚目拉丁亚目名Percoidei中文科名蝴蝶鱼科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中文属名霞蝶鱼属拉丁属名Hemitaurichthys品种描述分布地区广泛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 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体甚侧扁,略呈卵圆形。 吻短,略突出。 两颌齿细而短,呈刷毛状。 背鳍有11-12鳍棘,24-26鳍条。 体侧具1大三角形褐色区。 生活习性暖水性珊瑚礁鱼类。 个体较小,约120毫米左右。 海洋生。 三刺鱼中文名称三刺鱼拉丁名称Gasterosteus aculeatus (Linnaeus)英文名称threespine stickleback异名刺鱼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刺鱼目拉丁目名Gasterosteiformes中文亚目名刺鱼亚目拉丁亚目名Gasterosteidae中文科名刺鱼科拉丁科名Gasterosteidae中文属名刺鱼属拉丁属名Gasterosteus Linnaeus,1758品种描述分布地区黑龙江及图门江。 形态特征背鳍Ⅲ,11-15;臀鳍Ⅰ,9-11;胸鳍9-10。 腹鳍Ⅰ-1。 侧线骨板31-34。 鳃耙21-26。 椎骨30-32。 体长为体高4. 4-4. 8倍,为头长3. 2-3. 7倍。 头长为吻长2. 6-3. 3倍。 为眼径3. 6-4. 1倍,为眼间距2. 6-2. 8倍,为尾柄长2. 4-3. 0倍,为尾柄高7. 4-8. 1倍。 体细长,侧扁,尾柄细窄。 头大,吻不突出。 口中等大,端位。 两颌有尖锐小齿。 鳃盖膜连于峡部。 鳃孔小。 体侧骨板背腹轴长,连续排列至尾柄部。 背鳍基部附近、鳃盖上方背部及胸腹面也散有小骨板。 体侧骨板中央突起,尤其在尾柄部更为明显,形成脊状突。 侧线完全。 背鳍前具游离鳍棘3个,第三棘最小,第二棘最长,约等于第二背鳍高。 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起点路前于臀鳍。 胸鳍大,侧中位,其后缘通常超过腹鳍基部。 腹鳍有1鳍棘。 尾鳍短,稍呈截形。 背部浅青绿色,体侧银白,后腹部及背部散有不规则的浅色纵斑纹。 生殖季节雄性眼呈青绿色,一背部体例变深且胸腹面有鲜红色婚装。 生活习性三刺鱼为河口性栖居种类,成鱼生活在海的沿岸及江的潮汐区。 成鱼以水生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食,亦食落入水面的昆虫。 淡水生。 繁殖习性3-4月间成群上溯至江下游及和附近交流相连的淡水泡沼或小河道,在细纱砾泥地质、微流水的场所产卵。 卵球型,卵径不超过2毫米,色浅橙黄。 怀卵数少,体长72毫米的个体,怀卵479粒。 受精卵在水温15-19℃时约需7-10天孵出。 幼鱼体长13毫米时背鳍出现鳍棘,15毫米时体侧开始出现骨板。 浑春河口三刺鱼伪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6月。 产卵时,雄鱼先在微流沙泥底处选择好位置,利用胸鳍挖成直径4-6厘米、深1-2厘米的产卵床。 此时,雄鱼肾脏分泌一种粘液将搬至产卵床的水草压实,然后作成内径3-4厘米、出入口约1厘米的产卵巢,雄鱼自筑巢起约2-3日筑完。 产卵一般在白天进行,雌鱼一次产卵50-150粒,产完后由巢口游出,然后1尾或数尾雄鱼人巢放精。 产卵持续数日,许多雌鱼可在同一巢内产卵,巢盛卵数可达600-700粒。 产卵后,雄鱼护卵。 并不断用胸鳍向巢内冲永,一直至孵出幼鱼才停止这种供水行动。 这时雄鱼改用嘴把游出巢外的幼鱼吸入巢内,以防御敌害的侵袭。 当体长20-30毫米时,幼鱼开始离巢,在当年的夏秋季入海。 成鱼交配后,随降海而死亡。 三斑琪蝶鱼中文名称三斑琪蝶鱼拉丁名称Apolemichthys trimaculatus Cuvier异名三点阿波鱼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鲈形目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亚目名鲈亚目拉丁亚目名Percoidei中文科名蝴蝶鱼科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中文属名琪蝶鱼属拉丁属名Apolemichthys品种描述分布地区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体卵圆形,侧扁而高,口小,前位,颌齿细长,有3齿尖。 犁骨有齿,眶前骨后缘无棘。 上匙骨卵圆形,未被鳞片遮住。 侧线不完全,尾鳍截形。 背鳍13-15鳍棘17-18鳍条,臀鳍3-4鳍棘17-19鳍条,项部和肩部具斑点,体侧有多条波状横纹。 生活习性海(洋)生。 发布时间:2024-12-07 08:37:26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