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蚯蚓疾病的防冶方法 内容: 【www. ohei. cn - 蚯蚓养殖方法】蚯蚓疾病主要有生态性疾病、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寄生性疾病等。 1.生态性疾病此病是由于养殖床低层老化,甚至腐败,长期不透气,使大量二氧化碳产生,导致缺氧而厌氧性腐败菌、硫化菌等发生作用,使大量的硫化氢、甲烷等毒气不断溢出,造成蚯蚓逃离养殖床或背孔溢出黄色液体,迅速瘫痪,成团死亡(农药中毒的有挣扎状急死现象,不会成堆结团而死亡的)。 (1)毒气中毒症:防治方法:注意养殖场通风,驱散毒气,及时更换老化的养,殖床基料、清除蚓粪,垫人增氧剂,立即向蚓池喷洒清水等。 (2)食盐中毒症:饲料中配人含盐量超过1.2%,会引起中毒反应。 如直接取用腌菜厂或酱油厂废水、废料会使饵料含盐过高,幼蚓更易产生中毒反应。 误食后,蚯蚓先剧烈挣扎,很快麻痹僵硬,体表无渗透液溢出也无肿胀现象,色泽逐渐趋白,且湿润。 这类蚯蚓可以及时处理加工成商品蚓出售。 防治方法:立即清除基料或饲料,大量用清水冲洗。 将中毒的蚯蚓全部浸入清水中,更换清水l一2次,待水中蚯蚓再无挣扎状时,放水取出蚯蚓,放人新鲜基料中保养。 (3)酸中毒症:这是由于基料或饲料中含有较高淀粉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在细菌作用下产生饲料酸化,造成蚯蚓体液酸碱度的失衡从而导致表皮粘液代谢紊乱,引起蚯蚓胃酸,使其食道中的石灰腺所分泌出的钙失去对酸的固有中和能力,并日趋恶化直至造成胃酸过多症。 表现为拒食,离巢逃逸。 约半月左右,蚓体明显瘦小,无光泽,萎缩,全部停止产卵。 严重者出现全身痉挛状,环节红肿,明显缩短,粘液增多而稠,转圈爬行,体节变细、断裂,最后全身泛白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并通风透气。 用苏打水液或熟石灰进行中和。 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蚯蚓。 (4)碱中毒症:主要是误施碱性水,如高剂量药物消毒水、生石灰消毒水、漂白粉消毒水以及加入未发酵的碱性基料,长期湿度大,池底长期不清除,加之通风不良,使氨氮积聚过量,pH值增高等。 表现为蚓体麻痹发呆,无挣扎,钻在土表,全身水肿膨胀,最后体液由背孔涌出,僵化而死。 同时引起蚓卵水解而溃裂。 防治方法: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通风透气。 将食用醋或过磷酸钙细粉以清水稀释、喷人进行中和。 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蚓。 (5)蛋白中毒症:这主要是喂食过量,使蛋白质严重沉积而腐败。 表现为拒食,蚓体颤栗,有剧烈痉挛状,且迅速消瘦,出现一端肿胀或一端萎缩或局部僵硬枯焦而死亡。 防治方法:彻底清除基料,并进行消毒灭菌。 疏通风道,清洗换气筒。 增加纤维基料。 对重症蚯蚓加强生物活性体的饲喂。 (6)萎缩症:饲料配方不合理,或饲料成分含量单一,导致长期营养不良。 温度常高于28℃,造成其代谢抑制。 蚓池较小、较薄,导致遮光性不强,使蚯蚓长期受光,使体内外生化作用紊乱。 表现为蚓体细短,色泽深暗,且反应迟缓,并有拒食现象。 防治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以及投喂的饲料多样化。 将病蚓分散到正常蚓群中混养,使之恢复正常。 2.细菌性疾病(1)细菌性败血病:由败血性细菌沙雷铁氏菌属灵菌通过蚓体表皮伤口侵入血液,并引起大量繁殖而损伤内脏,导致死亡。 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受伤蚓接触死蚓后即会被传染。 表现为蚓呆滞瘫软,食欲不振。 继而吐液下痢,伴有浮肿,很快发生水解,产生腐臭味。 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病蚓,以200倍病虫净水溶液进行全池喷洒消毒。 每周一次;23次即可灭菌。 其次,以1000单位氯霉素拌人50公斤饲料投喂,连喂3天。 (2)细菌性肠胃病:此病由球菌如链状球菌在蚓体消化道内填殖引起的一种散发性细菌病。 一般在高温多湿气候下发生。 表现为初期严重拒食,继而钻出基料表面瘫软状,并频繁下痢吐液,3天左右死亡。 防治方法:将病蚓群置人400倍的病虫净水溶液中,在容器内斜放一木板,让其浸液消毒后爬上木板,凡无力爬上者为染病蚓,应予废除。 爬上者即取出投入新基料中养殖。 也可以采用细菌性败血病一样的防治方法。 3.真菌性疾病(1)绿僵菌孢病:此病由绿僵菌引起。 该菌适应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一般在春季和夏季发病,随着春季气温升高,绿僵菌的孢子弹射能力及萌发能力降低,致病率也随之减轻。 患病蚯蚓可痊愈。 但秋季正好相反,蚯蚓一旦感染,绿僵菌孢子便会在蚓血液中萌发,生出菌丝,置蚯蚓于死地。 因此,本病主要是由于基料灭菌不严所引起的,也就是基料是主要的感染源。 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蚓体表面泛白时,蚯蚓已停食,几天后便瘫软而死。 尸体白而出现干枯萎缩环节,口及肛门处有白色菌丝伸出,布满尸体表面。 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病蚓,更换养殖池和基料。 其次,用1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蚓池壁,全面灭菌。 特别在春秋时节更要消毒灭菌。 一般隔lo天以4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池一次,剂量为每平方米500一l000毫升。 每周以KX电子消毒器杀菌一次,每次开机30分钟,并用塑料罩盖住蚓池杀菌。 (2)白僵病:此病由白僵菌感染所致。 但该菌对群体蚓威胁不大。 只是当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毒素时才可致蚯蚓于死地。 表现为病蚓暴露于表面,体节呈点状坏死,继而蚓体断裂,很快僵硬,逐渐被白色气生菌丝包裹。 发病时间为56天。 防治方法:同绿僵病的防治。 相关阅读三黄鸡免疫方法和疾病防冶三黄鸡饲养周期短,任何疾病一旦发生即使得到控制,到出售前往往也来不及恢复,因此必须立足于卫生防疫,要有防重于治的观念。 ①实行全进全出制就是同一栋鸡舍或鸡场一次只进同一批雏鸡,饲养同一日龄鸡,并且在同一天全部出场,出场后彻底清扫、清洗、消毒,然后将鸡舍空闲密闭一周以上,再接养下一批雏鸡。 由于在鸡场或鸡舍内不存在不同日龄鸡群的交叉感染机会,切断了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从而保证了鸡群的安全生产。 ②做好消毒工作要对三黄鸡鸡舍及舍内设备进行彻底的消毒;人员、车辆进出均应消毒;每周至少1次带鸡消毒,定期清理消毒鸡舍周围的环境,加强垫料管理,保持垫料干燥、无霉变。 ③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I-3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或Ma5疫苗点眼;7日龄用新城疫苗Lasota(拉苏打)或Crone(克隆)-30或Ⅱ系苗进行滴鼻或点眼;14日龄用法氏囊苗D-78饮水或滴口:26-28日龄,用新城疫Lasota或Orone-30苗2倍剂量饮水。 必要时在35日龄用法氏囊D-78再次饮水。 或者,1日龄用新支二联苗ND-H120或ND-Ma5进行点眼或滴鼻,同时用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在颈部下1/3处背侧皮下注射0. 2毫升/羽;14日龄用法氏囊D-78饮水或滴口;32-35日龄再用法氏囊苗饮水一次。 ④在饮水或饲料中预防性投药用抗生素预防剂量间断性地加人饮水或料中,预防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羊口炎的防冶方法羊口炎是羊口腔黏膜表层和深层炎症的总称。 临床上以流涎及口腔黏膜潮红、肿胀为特征。 患羊表现单纯局部炎症或继发性全身反应。 【病因】1. 卡他性口炎nbsp;卡他性口炎是一种单纯性口炎,为口腔黏膜表层的轻度的炎症。 由机械性、物理化学性或有毒物质以及以及传染性因素的刺激、侵害和影响所致。 其中有采食粗硬、有芒刺或刚毛的饲料或者饲料中混有玻璃、铁丝等各种尖锐异物的直接损伤(致富经:/),或因灌服过热的药液,或采食冰冻饲料或霉败饲料。 此外还常继发于咽炎、唾液腺炎、前胃疾病、胃炎、肝炎以及某些维生素缺乏症。 2. 水疱性口炎nbsp;口腔黏膜上生成充满透明浆液水疱为特征的炎症。 由于饲养不当,羊采食了带有锈病菌、黑穗病菌的饲料,发芽的马铃薯,以及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3. 溃疡性口炎nbsp;是一种口气黏膜溃疡、坏死为特征的炎症。 主要是口腔不洁,被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4. 继发性口炎多发生于羊患口疮、口蹄疫、羊痘、霉菌性口炎、过敏反应和羔羊营养不良等疾病。 【羊口炎临床症状】1. 病羊采食、咀嚼缓慢甚至不敢咀嚼;只采食柔软饲料,拒绝粗硬饲料;流涎,口角附白色泡沫;口腔黏膜潮红、红肿、疼痛、口温增高等共同症状。 细菌感染时有口臭。 2. 卡他性口炎,表现口腔黏膜发红、充血、肿胀、疼痛,特别是唇、齿龈、颊部、腭部黏膜肿胀明显;3. 水疱性口炎,黏膜上出现溃疡性病灶,口内恶臭,体温升高。 4. 上述各类型可相继和交错出现。 【羊口炎诊断要点】原发性口炎,根据病史及口腔黏膜炎症变化,可做出诊断。 【羊口炎鉴别诊断】1. 口蹄疫2. 羊痘【羊口炎防治措施】预防1.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化学、机械及尖锐的异物对口腔的损伤。 2. 提高羔羊饲料品质,饲喂富含维生素的柔软饲料;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饲槽应经常使用2%的碱水进行消毒3. 服用带有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时,一定按要求使用。 羊口炎治疗1. 轻度口炎可用0. 1%的雷佛奴尔或0. 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口腔,亦可以用2%的明矾冲洗;发生糜烂和渗出时,用2%的明矾冲洗;口腔黏膜有溃疡时,可用碘甘油、5%碘酊、龙胆紫溶液、磺胺软膏、四环素软膏等涂擦患部;如继发细菌感染,病羊体温升高时,可用青霉素40~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服用或注射磺胺类药物。 2. 中药可用青黛散(青黛9g,薄荷3g,黄连,黄柏、橘梗、儿茶各6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内,衔于口内,給食时取下,吃完后再噙上,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也可在蜂蜜内加冰片复方新诺明(SMZ+TMP)各5g衔于口内;也可用桂林西瓜霜喷涂口腔。 3. 对于口炎并发肺炎时可用下列中药方以清肺热:花粉、黄芩、栀子、连翘各30g,黄柏、牛蒡子、木通各15g,大黄24g,芒硝60g,将前八种药物共研为末,加入芒硝,开水冲,10只羔羊分灌。 仔猪球虫病的防冶方法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哺乳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 临床症状为腹泻、脱水,严重者引起死亡,抗生素治疗无效。 若并发细菌、病毒或其他寄生虫病,死亡率高,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现将一起仔猪球虫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2010年9月20日,50头5~10日龄的仔猪发病,表现腹泻、脱水,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天后死亡15头,发病率80%,死亡率30%。 本站出诊时发现,猪舍内饲养了100余只50日龄的仔鸡,经常飞窜于产仔房,并遗留血便在产仔床内,产房内很潮湿,发病仔猪身上湿气重。 母猪产前21天和10天分别注射了K88、K99大肠杆菌疫苗,每年秋季交巢穴注射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疫苗。 2. 发病症状病猪排黄色或灰色粪便,恶臭,初排黏性粪便,1~2天后排水样粪便,腹泻持续8天,导致仔猪脱水、失重,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并致死。 3.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空肠和回肠,肠黏膜上有异物覆盖,肠上皮细胞坏死并脱落。 在组织边缘可见肠绒毛萎缩和脱落,还可见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4. 疾病诊断结合发病史,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生腹泻可疑为本病。 取临床症状出现2~3天的病猪的新鲜糊状粪便10克,加入l00毫升饱和食盐水中,搅匀后用金属筛过滤,弃去粪渣,静置10分钟,用接种环蘸取上层液膜平触在载玻片上,如此重复几次/,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见到许多球形和亚球形、壁薄而光滑、无卵膜孔的球虫卵囊,确诊为仔猪球虫病。 5. 预防与治疗病重的仔猪每天口服氨丙啉6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乳酸环丙沙星2毫升,连用3天,有明显的效果;隐性感染猪和母猪口服磺胺二甲嘧啶0. 2克/千克体重,1次/天,连服4天。 6. 小结与讨论仔猪球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性原虫病,5~10日龄的仔猪易感。 成年猪是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原因。 以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 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卵囊检查可确诊。 猪舍应经常清扫,将猪粪和垫草运往储粪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地面可用热水冲洗,再用含氨和酚的消毒液喷洒,并保留数小时或过夜,而后用清水冲去消毒液,这样可减少球虫卵囊的污染。 本病在任何猪场中均可能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混养家禽的猪场。 在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可在产前或产后15天内的母猪饲料中添加氨丙啉,以预防仔猪感染。 球虫感染后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病情严重的要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日常饲料中可添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加以预防。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邮编:315700)饲养竹鼠常见的11种疾病防冶方法竹鼠生长较快,4月龄体重可达2千克左右。 野生竹鼠以吃竹根、节芒草、嫩竹、竹笋为主,人工驯养后能吃各种秸秆。 一、窝室的构建空房、地窖、防空洞均可养殖。 竹鼠窝室要求光线较暗、地面坚固、内墙光滑。 用砖隔成两舍,内间作窝室,外间作投料间和运动场。 内外池底部开一直径约12厘米的连通洞,供竹鼠出入。 池底池面都要用水泥粉刷平滑,防止竹鼠打洞外逃。 特别应注意池角的平滑,以防竹鼠利用池壁夹角的反作用力外逃。 二、选种与繁殖优良种鼠应是身体健壮、无病痛、被毛光亮、体重. 5-2千克、母鼠奶头大而均匀、公鼠翠丸明显、其母代产怠较多的成年竹鼠,已产患的不选。 母鼠与公鼠比例保持在2:1较好,可保证年繁殖36胎。 竹鼠一年四季均可发情交配,每胎产患3--8只。 仔鼠4月龄后性成熟。 母鼠发情时在笼舍四周爬来爬去,并发出咕咕叫声,有时母鼠还主动接近公鼠,交配多在夜间。 母鼠交配怀孕后约60天产息,初生仔鼠体重仅10克左右,全身无毛。 母鼠哺乳期间投喂饲料动作要轻,以免惊动母鼠,防止它咬崽和弃崽,更不能用手去摸仔鼠,以免仔鼠沾上入的气味而被母鼠遗弃。 仔鼠以30-35天断奶为宜。 三、饲养管理竹鼠耐粗饲,对植物性饲料消化能力强。 成年鼠每天喂2次,每只日投喂秸秆150-200克、精料15-20克。 成年鼠牙齿长得快,需要在笼内放置一根竹竿或硬木条供其磨牙。 幼鼠需投喂新鲜、易消化、富含营养成分的饲料,如胡萝卜、甘薯、竹笋。 同时在日粮中添加鱼粉、骨粉、食盐、维生素、生长素。 每天检查竹鼠的粪便是否表面光滑,呈颗粒状,好像是药用胶囊。 注意其毛色是否光亮,活动是否活泼,如果有意外应及时处理。 四、疾病防治饲养环境应定期用百毒杀、新洁尔消毒。 饲料应新鲜多样化,不喂带水或霉烂食物。 1、竹鼠胃肠炎:多由于饲料不洁,过量摄食含水分多的果蔬饲料或某些传染病所致,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拉稀、腹部和尾部被毛潮湿。 症状:病鼠表现步态瞒珊,排出粪便呈黄绿色带血或白色粘胶陈样。 患肠胃炎的病鼠粪便通常颗粒与颗粒粘在一起,正常粪便应是质地疏松,遇力即散,此病及早发现可治愈,中、后期死亡率较高。 防治:投喂新鲜饲料,口服土霉素0.5g,日服2次。 2、竹鼠感冒气候突变受寒引起。 症状:呼吸加快,鼻镜干燥,流泪,流清鼻涕。 防治:①肌肉注射安乃近0.2-0.5m1,每日1次。 ②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每次1ml,每日2次。 3、竹鼠口腔炎咬伤、啃伤或敌食笼网、锐物引起。 症状:不愿吃食,流涎,粘膜潮红发炎。 重者精神萎靡,体温升高。 防治:①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口或添加在饮水中让病鼠自饮并口服消炎片2片,也可用碘甘油涂擦口腔。 ②重症者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链霉素20万单位,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4、严重外伤或脓肿竹鼠发生脓肿多由于打架致伤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而引起,常见于竹鼠的头部、腹部、四肢及尾根部有黄白色化脓肿块,触压外硬内软。 治疗方法:切开脓肿,排除脓液,冲洗消毒创口,用氯霉素片研粉拌花生油涂擦,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消炎,防止创口重新感染。 5、外伤是饲养竹鼠最常见,发生最多的一种疾病。 常常由于互相抢吃、受惊吓、争窝室而互相咬伤,或运输时被铁笼勾伤,捉拿方法不当而造成人为误伤。 治疗方法:发现外伤要及时涂擦药水蓝天碘酒、锅底灰、万花油等,人用的外伤止血药均可使用。 创口较大、较深、出血较多时,要撒敷云南白药以止血消炎。 创口不能用纱布包扎,也不能涂药膏或胶布,否则竹鼠会将包扎物撕扯掉。 6、竹鼠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春夏季,病鼠腹大,触摸有波动感,母鼠常被误认为怀孕,剖检可见腹中有大量凉粉状(透明胶状)浸出物。 治疗方法:采用新霉素和先锋霉素治疗,每次大鼠注射0. 5毫升,幼鼠减半。 7、竹鼠中暑夏天运输竹鼠如温度高达32度以上,在车厢里通风不畅,或暴晒20-30分钟后,加上缺乏多汁饲料,体内水份得不到补充,就会发生中暑。 急救方法:将病鼠移到荫凉处,用湿沙将其身体埋住,只露出头部,经10-15分钟,竹鼠就会苏醒。 如找不到湿沙,可将竹鼠放到冷水里浸泡,让其露出头部,防止大量饮水,否则即使中暑解除,该鼠也难养活。 另外也可在竹鼠鼻孔涂擦清凉油。 8、母鼠产后脱宫有的母鼠产第一胎时,由于用力过度,较容易导致产后子宫脱出,如未及时发现,子宫会发黑并发出难闻气味,最终母鼠会将其咬断,从而这只母鼠失去繁殖能力。 急救方法:如产后两三天内不断听到仔鼠在叫(无奶吃),这时就应该检查一下母鼠的状况了,确定为脱宫后,有两种方法治疗。 第一种,用黄豆炒熟后放到猪胆泡里面让炒过的黄豆吸收猪胆的汁液,半小时后拿出稍晾干便磨成粉掺到食料里喂食,两到三天后子宫会自行纳入体内;第二种,发现脱宫后,用清凉油每天涂抹宫头三到四次,涂抹后母鼠会不断的舔弄,几天后也会慢慢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方法适合产后三天左右的,如产后四天以上才发现的话,治好的可能性就降低很多了,基本可以宣布它已经成为两性鼠了。 9.外寄生虫病主要由于笼舍与垫草不洁所致。 在被毛深处可发现半个米粒大小的褐色的活动鼠虱,应用灭蚤精或杀虫剂涂于患处。 10、竹鼠四肢无力(后脚拖)怎么治疗应该是组织功能障碍,也是极少数鼠有这样的现象,端牛奶给它喝补充营养,食物让它多吃好,用风油精在患脚上面多涂点,过时候一般都能恢复的。 11. 竹鼠沙门氏菌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沙门氏菌病也叫副伤寒,它是大多数毛皮动物易感染的急性传染病,银星竹鼠也不例外。 带有沙门氏菌的水、动物性饲料是银星竹鼠感染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沙门氏菌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也有发生。 幼竹鼠和妊娠期的母竹鼠由于抵抗力低下,极易得此病。 怀孕的母竹鼠得本病后.常发生流产。 通常情况下,不清洁的圈舍、竹鼠饲养的密度过大、营养缺乏、天气骤变、感冒、日粮结构突然变化、食用变质的饲料引起胃肠疾病、饲养卫生制度不健全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各种使机体变弱的因素都能成为沙门氏菌病的诱因。 被沙门氏杆菌感染后,有大约2周左右的潜伏期(致富经:/),急性发作时开始时,银星竹鼠个体通常表现为懒动,常常蜷缩在角落中,眼睛有泪流出,鼻孔有带血的黏液,拉稀,粪便带血,随后病竹鼠体温升高,拒食,到了生病的后期,体温下降,后腿麻痹,最后昏迷,死亡。 急性沙门氏菌病的死亡率很高,达90%以上。 亚急性的沙门氏菌病主要导致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上升,精神沉郁,呼吸加快而浅,不吃东西,被毛蓬乱无光,眼睛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急剧消瘦,拉痢,四肢无力,后期后腿出现半麻痹状态,在高度衰竭下死亡。 慢性的沙门氏菌病则表现为食欲下降,胃肠机能紊乱,活动减少,逐渐消瘦,患慢性的沙门氏菌病的竹鼠,其病症不太明显,病程可长达几个月。 此病预防的措施是改善饲养条件,尽量减少银星竹鼠的应激反应,饲喂好消化的饲料,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已经发病的银星竹鼠应采取隔离措施,用抗生素药物进行连续治疗,可取得好的效果。 为了防止发生沙门氏菌病,应在幼竹鼠断奶时注射1次疫苗。 蛤蚧敌害和疾病防冶蛤蚧敌害的防止:蛤蚧的敌害主要是猫和黄蚂蚁。 人工饲养尤其是野外饲养的,要防止它们的危害。 猫不仅干扰饲养环境,还要捉蛤蚧吃。 黄蚂蚁咬伤蛤蚧,影响蜕皮,甚至因咬伤部位被感染而死亡。 同时要防止蛇和老鼠窜人饲养场。 蛤蚧的疾病防治:野生条件下蛤蚧一般不会患病,但如人工饲养时管理不当,也会发生疾病。 1.夜盲症患有夜盲症的蛤蚧,眼球红肿、突出,日趋消瘦。 患病后1520天死亡。 防治方法:饲料中补充鱼肝油,平时经常喂些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 2.软骨症患病蛤蚧软弱无力,食欲不振,活动减少,日渐消瘦。 3040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饵料中增加钙的含量,如用动物骨头汤拌饵料,或在饲料中拌些骨粉。 也可把蛋壳炒黑后磨成粉与饲料混和饲喂。 3.口腔(口角)炎病蛤蚧厌食,不愿活动。 患病严重会死亡。 防治方法:(1)隔离患病蛤蚧,以免传染。 (2)用0. 5%呋喃西林溶液洗患处,也可用o.1%高锰酸钾溶液洗,同时喂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次2.5毫克,每日3次。 (3)或用青霉素20万国际单位、0.25%奴佛卡因50毫升洗患处,并喂维生素C。 绵羊痒病的防冶方法绵羊痒病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以潜伏期长、剧痒、萎顿,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瘫痪为特征。 病羊于疾病后期卧地不起,啃咬发痒的前肢皮肤。 【病原与流行病学】绵羊痒病病原与一般病毒和类病毒不同,目前定名为朊病毒,不含核酸,无免疫反应。 绵羊敏感性高,3岁半的羊发病最多,绵羊与山羊可通过接触传染。 唾液、乳、尿、粪的传染性还缺乏证据。 【绵羊痒病临床症状】潜伏期1~5年,实验感染4~22个月。 1. 早期:食欲良好,体温正常。 不安,兴奋,震颤,磨牙。 不仔细观察不易发觉。 敏感易惊,目光不安或凝视,受到刺激即兴奋,头颈部颤动,作点头、耳颤动作和侧转运动(休息时颤动缓和)。 2. 发展期:绵羊不断摩擦背部、体侧、臀部,头在栅栏、树上、用具上摩擦或后蹄抓头,致痒部被毛断裂脱落。 头高举,行走时前肢阔步,离群。 患病1~2月后,前肢摇摆不稳,类似驴僵硬的跑步,后肢高举,短步急行或足端在地上拖。 病羊不能跳跃,驱赶时反复跌倒,站立时关节屈曲。 因丧失视力,经常与物体相撞。 3. 后期:机体衰弱但不麻痹,继续趴在地上,食欲虽好仍消瘦,母羊可流产。 发病率4~30%,所有羊终归死亡。 病程6周至8个月,甚至更长。 【绵羊痒病剖检结果】除尸体消瘦和皮肤脱毛、损伤外,常无肉眼可见变化。 病理学组织变化常表现为神经元胞浆内有许多空泡形成。 【绵羊痒病诊断要点】绵羊多发,初病易惊,一受刺激即出现刺头颈颤动、点头、运动失调、前肢阔步后肢高举,后肢屈曲,运动时易摔倒。 头、躯干在墙、树上擦痒,被毛折断脱落,后期趴地不动。 虽有食欲仍消瘦(致富经:/)。 经6周至8个月死亡。 剖检可见脑脊髓变性和有大小不同的空泡。 脑脊髓乳剂眼内和皮注接种羊和属可引发本病。 【绵羊痒病鉴别诊断】1. 羊伪狂犬病2. 脑软化【防治措施】一般防治措施无效,不从有本病的国家引进牛羊。 如输入种羊中发现本病立即全部淘汰,如有种羊进入过的羊群应封锁不准移动,隔离观察42个月(每6个月检1次),观察期间如发现病羊淘汰,并定期消毒、焚烧,或用5~10%氢氧化钠作用1小时,0. 5~1%氯酸钠作用2小时。 小蜂螨的防冶方法小蜂螨主要寄生于蜜蜂幼虫和蛹体,很少寄生于成蜂体,而且存活时间仅为1~2天。 小蜂螨不但可以造成幼虫大批死亡,腐烂变黑,而且还会造成蜂蛹和幼蜂的死亡。 出房的幼蜂残缺不全,蜂群群势迅速削弱,甚至全群死亡。 1.形态特征小蜂螨的个体发育分4个阶段。 即卵、幼虫、若螨和成螨。 卵为卵圆形,白色透明,长0.65毫米,宽0.54毫米,腹面中央稍凹陷,形状似紧握的拳头,刚产下的卵,经15~30分钟,即孵化为幼虫。 幼虫破壳后的幼虫为椭圆形,身体白色,体长0. 54毫米,宽0.38毫米,若螨分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 前期若螨具有4对足,体呈椭圆形,乳白色,体长0. 6毫米,宽0.38毫米。 后期若螨,体为长椭圆形,长0.9毫米、宽0.6毫米,可区分出雌雄性别,体乳白色,经48~52小时,静止蜕皮变为成螨。 成螨雌螨体呈长椭圆形,体色由黄色变成褐色,体长1. 02毫米,宽0. 53毫米。 雄螨略小于雌螨,体长0.95毫米,宽0.56毫米,体色淡褐色。 2.生物学特性雌性小蜂螨进入幼虫房后,45~52小时开始产卵,蜜蜂幼虫封盖100~110小时是小蜂螨雌螨的产卵高峰期。 一般情况下1只雌螨能产1~6粒卵,多数产1~3粒。 卵期15~30分钟,幼虫期20~24小时,前期若螨44~48小时,后期若螨48~52小时,从卵到成螨整个发育周期为4. 5~5天。 小蜂螨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l~36℃,一般可存活8~10天,有的可达13~19天,9. 8~12. 7℃,只能活2~4天;44~50℃高温之下,24小时则全都死亡。 在北京地区,每年6月之前,蜂群中很少发现小蜂螨,但7月以后寄生率急剧上升,到9月为最高峰,10月之后,外界气温降到10℃以下时,蜂群内基本见不到小蜂螨。 //致富经//小蜂螨主要寄生于子脾上,靠吮吸蜜蜂幼虫或蛹体的血淋巴生活。 雌螨在封盖房内产卵并成长为小蜂螨,幼虫或蜂蛹被小蜂螨寄生死亡以后,又从封盖房的穿孔内爬出来,重新潜入其他幼虫房内产卵繁殖,在封盖房内重新繁殖成长的小蜂螨,随着新蜂一起出房。 小蜂螨在成蜂体上仅能存活l~2天。 3.诊断方法①熏蒸检查法用一小玻璃杯从巢脾中央抠取50~100只蜜蜂,其内放一浸渍0.5~1毫升乙醚的棉球,熏蒸3~5分钟,待蜜蜂昏迷后,轻轻振摇几下,再将其送回原群内,蜂螨则粘在玻璃杯壁上或掉落到下面,根据蜂数及落螨数计算寄生率。 ②封盖巢房检查法提取封盖子脾,用镊子挑开封盖巢房,利用小蜂螨具有较强趋光性的特点,可迎着太阳光,仔细观察巢房内爬出的小蜂螨数量并计算其寄生率。 4.防治方法防治大蜂螨的方法也适用于小蜂螨。 ①药物防治:见大蜂螨药物防治。 ②两种杀螨剂联合使用在蜂群内通常有大蜂螨和小蜂螨共同发生,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将两种杀螨剂联合使用,悬挂螨扑高效杀螨片于蜂群内用以杀灭蜂体上和巢脾上的大蜂螨和小蜂螨,但不能杀灭封盖巢房内的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结合使用升华硫涂抹封盖子脾,也可结合使用敌螨一号或速杀螨,可收到彻底防治的效果。 ③蜂群内断子防治法根据小蜂螨在蜂体上仅能存活1~2天,不能吸食成蜂体血淋巴,而在蛹体上最多也只能活10天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割断蜂群内幼虫的方法防治小蜂螨。 即采取幽闭蜂王9天,打开封盖幼虫房并将幼虫从巢脾内全部摇出,即可达到防治小蜂螨的目的。 鱼水霉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感染鱼体表的一种真菌病。 病原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 菌丝细长,多数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 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 该菌对水温适应性很广,5-26℃都可繁殖,但最适宜繁殖的水温为13-18℃。 症状水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 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 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 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流行情况鱼水霉菌,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 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 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 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 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未受伤的鱼体不感染,该病是一种继发性感染的真菌病。 防治方法(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 (2)鱼池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3)最好不要用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进池前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药物软膏涂抹鱼体。 (4)孵化鱼卵时,每隔6~8小时在孵化器中加孔雀石绿溶液一次,使孵化用水呈淡绿色,一直到鱼苗孵出为止,可以减少肤霉菌的感染和提高孵化率。 (5)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分钟。 (6)用1%小苏打加入1-3%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 (7)用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0. 5克全池泼洒。 发布时间:2024-12-04 08:48:01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2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