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蚯蚓的形态特征 内容: 蚯蚓的可以养鸭。 蚯蚓的形态特征蚯蚓是陆栖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这是它的主要特征。 蚯蚓的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相同的构造。 通常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变小。 体节的敷目随着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60-320节范围内变动。 在热带个别蚯蚓种体节可以达到600节或者更多。 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 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 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 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 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人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 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前部身体一般具有粗壮而强韧的肌肉,体表颜色也较深。 后部比较弱,或扁平,颜色也较浅。 当蚯蚓发育到性成熟时,在身体前部出现环带,也叫生殖带,一般长度占3-12个体节。 环带的颜色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呈乳白色,俗称白颈蚯蚓;有的呈肉红色、红棕色、米黄色。 环带的形态有环状,也有马蹄状。 但有的蚯蚓种,如杜拉属的几个蚯蚓种,环带的形态不太明显。 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也是蚯蚓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蚯蚓除第1节外,全身的体节都有刚毛分布。 刚毛的排列有环生、密对生、疏对生和宽对生。 刚毛的数量除环生的外,一般每节有4对,在身体左右两侧各有4个纵带,通常用a、b、c、d来标记,刚毛a和b、c和d-般成对靠近,距离大小视不同的种而异。 因此,刚毛排列和位置,对鉴定蚯蚓种也有重大意义。 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 蚯蚓利用刚毛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撑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 除此之外,在某些节上,还有一些变态的刚毛,特别是性刚毛,在蚯蚓交配时具有重要作用。 生殖孔的位置在腹面环节的前后,有的种也可能在背面。 随着种的不同,生殖孔位置有较大差异。 一般雄生殖孔有1-2对,雌生殖孔有1个或l对。 多数的种有2-3对受精囊孔。 蚯蚓在腹面两侧,每节通常都有一对肾孔。 有的蚯蚓,如环毛蚓,每节体壁上肾孔很多,但肉眼一般不容易看到。 而蚯蚓背部,节与节之间可以看到每一节间淘各有1个小孔,称背孔,其中异唇属、爱胜属、正蚓属和环毛属都比较明显,而杜拉属、合胃蚓属则不大明显。 WwW. Yz023. Com蚯蚓生活习性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 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 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 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 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 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相关阅读土元的形态特征土元雌雄异体。 一般雌多雄少,雄虫仅占总数的30%左右。 不同种类的土元的形态有差异、下面我们仅以两种常见的土元种类为例加以介绍:1.中华地鳖中华地鳖分布比较普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其形态特征如下:(1)卵土元的卵包在一个革质鞘袋中,称为卵鞘。 卵鞘饱满,棕褐色,状似豆荚,表面有数条稍弯曲的纵沟,边缘呈锯齿状。 卵鞘长lena左右,宽0.5em左右,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着的卵粒,数量6~30个不等。 (2)若虫刚孵化出的若虫呈乳白色,体形似芝麻。 随龄期的增加,体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褐色,体形变为椭圆形。 若虫的雌雄在幼龄期间目测难以区分,待其发育到4~5龄时,可根据若虫中后背板后缘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雄若虫该处着生翅芽,形成45。 角盾形曲线;雌若虫翅芽退化,呈70。 角的弧形曲线(图20)。 (3)成虫雌成虫无翅,体形扁平,呈椭圆状,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3.5咖,体宽2~2.5cm。 虫体边缘较薄,背面棕褐色,稍有光泽,腹面为棕红色。 头小,隐于前胸下,觅食时则伸出。 有咀嚼式口器。 触角丝状,前后粗细相等。 有复眼和单眼,复眼大,位于触角外侧,呈肾形,两复眼之间的上方有2个单眼。 胸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中间有花纹,中后胸的背板较窄。 腹部9节,呈覆瓦状排列,其中第8~9节向内收缩于第7节内。 肛上板扁平,近似长方形,中间部位有一小切口。 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足部胫节有细毛,多刺,基节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内,跗节5节,末端有爪1对,无爪垫。 腹部末端有1对较小的尾须(图21左)。 雄虫体色较浅,为淡褐色,身体小于雌虫,体长2.5~3cm,宽1~1.5cm。 腹部有两对翅膀,较发达。 前翅革质,脉纹清晰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平时折叠于前翅下。 前胸后缘呈波状,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下方有腹刺1对(图2l右)。 2.冀地鳖冀地鳖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以华北、东北为多。 其形态具有以下特征:(1)卵卵包在卵鞘中,卵鞘外形与中华地鳖的卵鞘相似。 (2)若虫初孵化出的若虫体色乳白,经过生长发育,形似雌成虫,但虫体略小于雌成虫。 若虫雌雄的鉴别方法与中华地鳖基本相同。 (3)成虫雌虫无翅,体形较大,体长3~4cm,宽1.7~2.8cm。 身体椭圆,背部隆起不高,全身黑褐色,密布小颗粒突起。 头常隐于前胸背板下,取食时才伸出。 口器属咀嚼式,向下方伸出。 触角细而短。 前胸的前缘、侧缘、中后胸背板两侧和腹部各节背板的边缘部位有黄褐色或橘红色斑。 腹部共9节,各节背板内侧有圆形小黑点,称为气门洼。 第8~9节缩于第7节内。 肛上板后缘稍突出,切口明显(图22)。 雄虫有翅,体长2.7~3.5cm,宽1.52cm。 身体黑褐色,披有细微纤毛,触角后半部粗大,端部纤细。 林蛙的外部形态特征林蛙的外形特征与一般蛙类相似,也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 林蛙的吻端钝圈,吻棱较明显。 鼓膜圆形,直径约为眼径的1/2。 桂蛙的体色随季节略有变化,雌蛙腹面土黄色或粉红色,雄蛙腹面乳白色或淡粉色,背及体侧和四肢上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躯体皮肤上有颇多细小痣粒,但仍平滑;脊部及体侧有分散的圆疣或长疣,常于肩上方形成八字形的疣粒排列;背侧褶在颖部上方斜向外侧呈曲折状,其前端与颖褶上端相连,后端深达胯部;腹面皮肤光滑,仅腹基部具颇多细小疣粒. 前肢指端钝圆,指长顺序为3, 1、4、2,前肢及指长不及体长的1/2;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掌突显著,外掌突窄小;后肢长,具五趾,3, 5趾等长,趾端钝圆而略尖;四肢背侧有明显的浅黑色横纹,股部有横纹4-6条,胫部有5-6条;雄蛙前肢较雌蛙粗壮,第叫指上的灰色婚垫极发达,呈4团连续的瘤状物,基部的2团较大,远端的两团较小。 中国林蛙是我国已知林蛙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成体体长一般为45-90毫米,大者可达100-120毫米,而其他几种林蛙成体体长一般为40-66毫米在同龄林蛙中,雄蛙较雌蛙个体小些。 竹鼠的外部形态特征竹鼠的正式名称叫中华竹鼠(RhizomyssinensisGray),或简称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猪、竹狸、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 是一种地下生活的中型啮齿类动物,很有经济价值,值得大力推广饲养繁殖和综合利用。 竹鼠体型粗壮,头部圆,颈粗短,体躯肥胖。 眼细,耳小,耳壳完全隐于被毛之下。 四肢粗短,脚掌宽大而扁,爪锐利。 尾短小,尾上均匀被有稀毛。 全身毛长而细软,体腹面毛稀少。 身体背面及两侧的被毛为纯棕灰色,吻部毛色略淡,腹部毛稀疏,白色而暗,其间夹杂有闪光细毛。 幼体毛色较深,周身呈灰黑色,肚皮毛稀呈嫩红色。 我国竹鼠品种主要有银星竹鼠、中华竹鼠和大竹鼠。 据资料介绍,4月龄能长到1.5千克以上者,属于大竹鼠,比较少见。 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一种纯白的大竹鼠,成年后毛尖略黄,体重可超过5千克,是中华竹鼠纯种。 现在南方各省(区)大多数地方驯养的野生竹鼠多为银星竹鼠,又叫花白竹鼠或粗毛竹鼠。 其体型粗壮,呈圆筒形,体重2~3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体长30~35厘米,尾较长,超过体长的1/3;四肢很短,爪稍扁,似指甲状,为五趾爪,能爬树;体毛为灰黑(褐)色,眼小耳短,腹部毛灰白稀少;额头圆形,向前微突,嘴巴上下两对门齿粗长尖利,随着年龄增长.上下门齿逐渐变长变黄。 草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形近筒状,尾部侧扁;头部稍扁平,下颌稍短,眼较小,没有触须,鳃耙短小;咽齿2行,外行齿2个,较细弱,内行齿强大,侧扁,有栉状突,适于切割水草;鳞片较大,肠长为体长的2-4 倍;体色茶黄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 生活习性草鱼喜居于水体的中、下层和近岸水草区,性活泼,游泳快。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度,高于32度或低于15度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低于10C时停止摄食。 草鱼对低氧的忍耐性较差,它要求较清瘦、溶氧较高的水体环境。 适宜的溶氧量为5mg /L以上,低于2mg/L时,食欲减退,低于1 mg/L时,停止摄食并产生浮头现象。 草鱼一般4龄性成熟,雌鱼性成熟个体都在5 kg以上。 一般在长江等天然江河中5-6月份产卵,体重10 kg的草鱼怀卵量约 100万粒,卵为半漂流性. 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一、形态特征鲫鱼体侧扁,厚而高,体色青灰或灰黑背部颜色较深。 口端位,弧形,无须,眼大。 背鳍条3. 15-19;臀鳍条35;侧线鳞27-30咽齿仅一行4/4. 个体较鲤小,常见的多为100-250 g,大的可达1kg以上。 二、生活习性鲫为底层鱼类,生命力特别强,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性,耐寒和耐低氧,能在其它鱼类不能越冬的浅塘、浅滩生存。 为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其幼小个体摄食轮虫与小型枝角类,成鱼则摄食植物碎屑、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 常群集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幼鱼更喜集群嬉游,很少至深水区越冬。 生长较慢,野生鲫1冬龄仅长 5 cm, 2冬龄长10-15 cm,3冬龄可达18 cm以上,体重可达 200-250g。 虹鳟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一、形态特征虹鳟体呈纺锤形,略侧扁。 背鳍有一脂鳍。 吻圆钝,头较小,口较大,领齿发达。 鳞细小。 背部和头顶部苍青色或棕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 沿身体侧线有一条鲜艳似彩虹的色带,在产卵期尤为明显,故得名虹鳟。 二、生活习性1. 栖息虹鳟是冷水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并有沙砾底的河川上游、支流或溪流之中。 生活极限水温 0-30度,适宜生活温度12-18度,生长最适温度16-18度,低于 7度或高于20度,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超过24度停止摄食,逐渐死亡,27-30度时短时间内死亡。 虹鳟喜逆流和高氧,适宜水流速度为2-30 cm/s,溶氧含量在7-12mg/l,虹鳟生长速度最快,低于3mg/L会大量死亡.虹鳟最适pH值为6. 5-6. 8,适应盐度范围稚鱼5-8,当年鱼12- 14,一龄鱼20^25,成鱼35。 水体混浊度大会使水中悬浮物粘附在鳃上,导致虹鳟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生长受阻,对鱼苗特别有害,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 生长虹鳟的生长速度与水温、饲料等有密切关系,在水温14度,通常1年可长到100-200g, 2年400一1000g, 3年1000- 1200g;在水温9度,1年长至40-50g,2年200-300g,3年 800--1000g虹缚寿命一般为8-11年,体重很少超过9kg. 3. 食性虹鳟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天然饵料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小鱼、小虾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子和种子。 周年摄食,每天清晨或黄昏食欲最旺盛。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很好地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4. 繁殖虹鳟雄鱼2-4龄、雌鱼3--5龄性腺发育成熟,体长变化在 15-40 cm。 繁殖季节为冬季和春季,产卵水温在4-13度最适为 8-12度。 产卵场在有石砾底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鱼掘坑产卵,雄鱼起保护作用。 雌鱼怀卵量一般为1000-13000粒。 亲鱼怀卵量与亲鱼个体大小有关,与亲鱼年龄无关。 卵径的大小直接决定孵化出仔鱼的大小,一般卵径3. 5 mm,孵化出仔鱼全长12 mm,卵径 7 mm,孵化出仔鱼20mm,产卵期因地域、温度而异。 我国北京、山西的雌鱼产卵期为12 至翌年1月份,黑龙江为1-3月份。 卵沉性,直径4-7mm,呈淡黄色、橙黄色、橘红色或红色。 受精卵孵化时间较长,随水温而变化,20-80天。 橘红色卵受精后孵化率最高,浅黄色卵受精孵化率最低。 淡水白鲳的形态特征和态习性一、形态特征淡水白鱼昌体侧扁,椭圆形,背部较厚,腹部窄扁而圆,自胸鳍基部至肛、丁有略呈锯状的腹棱鳞,体被小型圆鳞。 口端位,吻部钝圆。 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当。 眼肿大,位于口角稍上方。 尾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鳍条无硬棘,背鳍18-19;臀鳍26-28;胸鳍16-18,腹鳍8. 背部尾柄基点处有一小脂鳍。 胸鳍侧位且低;背、臀鳍较长;腹鳍位于背鳍正下方。 上领齿2行,下领齿亦两行。 体色为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黑色,体表两侧纵列浅蓝色斑纹,侧线自胸鳍上方急下弯直达尾鳍基部。 侧线一上部鳞片银灰色,侧线下方到肛门处鳞片淡金黄色,尾柄两侧鳞银白,口下领呈淡黄色。 二、生态习性淡水白鳍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耐低温能力较差,其临界温度为10度。 水温范围为12-35度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1-32度,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 28度。 度全部死亡。 水温11度0. 5h出现休克,水温慢慢回升到 12C以上活动恢复正常。 对氧的需求量比一般鲤科鱼类及罗非鱼为低,对低氧的忍受能力较强。 在溶解氧为0. 5mg. /l的水中能存活数小时,利用其下唇产生的可逆伸展帮助呼吸;溶解氧在4- 6 mg/L的水体中,淡水白鲍生长最佳。 pH值5. 6-7. 4还具有耐低盐度的优点,在盐度为5-10的环境中能正常生长,且能提高淡水白鲳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团头鲂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团头鲂体高而侧扁,体长约为体高的2. 3倍,整体轮廓呈菱形鱼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淡灰色,腹部银白色。 头短而小,口端位阔、上下额等长,具角质。 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腹棱短,仅从腹鳍基部至肛,尾柄长、于尾柄高。 背鳍条3.2臀鳍条337- 42侧线鳞50-56鳃耙12-14,咽齿3行,齿式245/5. 4. 2。 个体较鲤鱼小,常见的在400-600。 生活习性团头鲂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 为草食性鱼类,每年4月份水温上升至16C即开始吃食,直至11月份,水温下降至14度以下逐渐停食。 幼鱼主要吞食浮游动物,成鱼则以摄食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为主;其次为值草、聚草及植物碎屑等;亦喜食人工投喂的嫩草和商品饵料。 此鱼一般均在湖泊中繁育生长,很少游入江河,冬季喜群集于湖泊的深水区越冬。 生长速度较快,据推算:在湖泊中,1龄鱼体长16 cm, 2龄鱼为30 cm,3龄鱼可达38 cm,4龄鱼为42 cm,体重超过1. 5 kg,已见到的最大个体重达5kg 。 革胡子鲶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一、形态特征革胡子鲶体型呈圆筒状。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 体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及体侧呈黑褐色或灰黄色,有黑色的斑点和灰白色的云状斑纹。 头部大而扁平,口稍下位,吻部较宽,其周围有触须4对,其中以口角须1对最长最粗。 眼较小,鳃孔大,鳍长至尾鳍基部,尾鳍扇形、短圆。 背、尾、臀鳍边缘略呈红色。 二、生活习性革胡子鲶生活于水域底层,只有缺氧、摄食及进行繁殖活动时才到水域中上层。 对环境应变能力较强,耐高温,水温达35 度时仍能正常生长,对低温耐受能力较差,水温降至9C时,仍能生存,但出现异常,低于9度便出现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度。 耐低氧,可低至0. 128 mg/L,当水中溶氧不足时,会游至水面吞咽空气,用鳃腔上1对辅助呼吸器官呼吸。 其种内竟争激烈,抢食凶猛,极易导致大吃小、强食弱的相互残杀现象. 发布时间:2024-12-01 08:48:05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