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江苏邗江长江系家鱼原种场网围养殖草鱼试验的技术总结 内容: 养鸭围。 近年来由于草鱼市场前景趋好,商品鱼的养殖增多,但主要以池塘、网箱养殖为主,网围养殖草鱼较少。 网围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本文将江苏邗江长江系家鱼原种场进行的网围养殖草鱼试验的技术总结如下。 1养殖条件网围养殖地点,选择水底地势相对平坦、水面开阔、水位稳定、水质清新、水源无污染且交通方便的地方,正常水深4~5m左右,枯水期能保持2m左右的水深,水体透明度在50cm以上,溶氧在5mg/l左右;拉网较方便,可以实施投饵、增氧等,养殖区不易受洪水冲击。 2网围设置网围用聚乙烯材料编结而成,双层结构,内层网目为3~3. 5cm,外层网目为4cm,内外相距1~2m,中间放置小地笼,每隔5m用毛竹扎桩,缆绳固定,缆绳直径为4cm的聚乙烯粗绳,以支撑整个网围。 网围底部用鹅卵石灌笼,网底向内延伸2m平铺,方便捕捞并可防止养殖鱼类逃逸。 网围面积根据地势选择为10×667㎡。 网围呈长方形,走向与水流方向垂直。 3鱼种放养放养时间在秋末,水温15℃左右时进行,此时放养后草鱼仍能摄食,有一个恢复期,开春后可早开食,增加鱼类生长时间,为高产高效打下基础。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鳞鳍完整、无病无伤、色泽鲜亮的大规格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15分钟。 具体放养规格、放养量及搭配鱼种见表1。 表110×667㎡网围放养情况4饲料投喂4. 1驯化水温15℃以上时,开始投喂全价颗粒饲料(一般不大量投喂草类,因为草类营养不足难以促其生长)。 投喂前进行驯化,按照“慢—快—慢”和“少—多—少”的原则进行,每天驯化1~1. 5小时,几天以后,待大部分鱼皆可上浮抢食时,开始正常投喂。 4. 2日投喂量和投喂方法开始为鱼体总体重1%~2%,每天1~2次;18℃以上时,为3%~5%,每日投喂3~4次。 每次投喂约0. 5~1小时,以大多数鱼种吃饱游走为度。 每次的投喂量还要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等合理加以调整。 草鱼在水温25~34℃时生长最快,应加大投喂量,在阴雨、闷热、雷阵雨等恶劣天气时要减少投饵或停止投饵。 4. 3青饲料投喂以旱草为主,每天晚上投喂一次,用1%的漂白粉消毒后投入,投喂量以第二天无剩草为准。 5日常管理草鱼养殖的日常管理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每天巡查,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合理调整投喂,认真观察、分析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写好养殖日志,记录每天水温、投喂、摄食、病害及死鱼情况。 ②勤于查网,经常检查网衣,夹层中的小地笼如果有鱼,则网围内或外层极有可能发生破损,及时发现及时修补,以免逃鱼或凶猛鱼类进入。 在汛期还要及时检查绳索强度,缆绳是否牢固,网衣是否发生变形等。 随着水位的涨落,必须把网调节到水深适宜的高度。 6鱼病防治试验过程中坚持健康养殖,按规程操作。 鱼种入网前用食盐浸体消毒;定期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每隔10天左右投喂大蒜素等拌饵,连喂3~5d;食场每隔15~20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泼洒,以使鱼在吃食时置身于药物之中,杀灭鱼体病原。 坚持投喂优质饲料,不投喂变质、过期饲料。 对发病鱼主要采用挂袋与拌饵投喂相结合,挂袋主要采用漂白粉;草鱼出血病用出血灵、三友鱼康泰等;烂鳃病、肠炎病用康复散、三友鱼康泰等;寄生虫类用驱虫净、鱼族安等;肝胆综合症用强肝药物配合Vc治疗。 7捕捞根据市场情况及时捕捞,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捕捞:①人工拉网,类似于池塘捕捞;②张网捕捞。 先放好张网,将食台拖入张网内,食台上投饵,诱集鱼群,鱼群稳定在张网内后,将张网迅速浮起;③丝网扣鱼,小规模捕鱼采用。 8收获及经济效益分析具体收获情况见表2。 表210×667㎡网围收获情况10×667㎡网围主养草鱼总产量14989kg,总产值135503元,养殖成本88820元(其中鱼种费12650元,饲料费74370元,鱼药1200元,电费600元),纯利润46683元,亩均纯利润4668. 3元。 投入与产出比1:1. 53。 相关知识大闸蟹成蟹的湖泊网围养殖技术湖泊浅水区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原本就是河蟹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育肥的天然场所。 因此,湖泊网围养蟹是对天然资源的最好利用。 1.网围区的选择和网围的设置网围养蟹区应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选择环境安静,水深1. 5米左右,水流畅通,水质清新,水草、螺、蚌等天然饵料较多,且底质软而平坦的水域。 网围设置和网围养鱼差不多,以毛竹、木头、水泥柱作桩,用聚乙烯网片做围网材料,并设置成双层,内层用10号网,外层用8号网,网脚用石笼奈压入泥底,内层网上方再加50~70厘米的倒网作防逃网。 网围一般做成长方形,面积20xx可达上市规格。 3.饲养管理网围养蟹投喂的饵料主要以从湖泊中捕捞的螺蚌、小杂鱼、水草为主,天然饵料不足时可适当投喂一些饼粕、小麦、玉米、红薯、南瓜、菜叶或人工配合饵料。 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3%~6%,每天投喂2次,以傍晚为主,占全天投喂量的60%~70%,采用多点投喂,以防河蟹争食。 要在以下3个时期加强防逃管理:①幼蟹刚放入时,对环境不适,易逃跑;②汛期水大风多,若网围倒塌,蟹易逃跑;③秋季河蟹性腺发育成熟,开始洄游,易逃跑。 水质管理主要是及时捞出剩饵,以免败坏水质。 阳澄湖大闸蟹成蟹大水体网围或网栏养殖技术蟹种放养要求规格整齐,以每只10~20xx养殖期的两头以精饲料为主,中间以粗青饲料为主,每天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蟹总重量的3%~6%,下午4时左右投喂。 投喂原则与养鱼基本相同,风大水肥时适当少投,阴雨天不投或少投,水温急剧下降或气压低时少投,鲜活动物性饲料随时取用随时投喂。 每天投喂饲料时观察河蟹摄食生长状况。 检查两层网围之间是否有河蟹进入,随时检修网围设施。 日常管理要经常巡视检查,随时清除网围内的杂物,如烂草、蟹壳、塑料等,以防堵塞网眼,影响网围内外水体交换。 剩饵要经常清理干净,作为病害预防措施,每15天用少量生石灰水消毒1次水体,用量为15千克/亩。 在河蟹蜕壳期保持环境稳定,增加动物性饲料。 水草不足时要适时增加水草移栽养殖,以利河蟹躲避不良环境,隐蔽或附着蜕壳。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安排投喂要采取“两头精、中间粗”的方法。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情况、天气变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以及河蟹摄食活动情况等,合理调整每天的投喂量。 一般初期投饵量控制在蟹体重的3%~5%。 快速增长期要强化培育,适当增加投饵量。 并且投喂量一定要足,具体投喂量应以投饵后1~2小时内吃完为适宜。 水温在15~18℃时,每天投喂2次,上午8~9时投喂占日投量的30%,下午5~6时投喂占日投量的70%,地点沿网围四周,网围较大的中间应增加投喂点。 进入生长高峰期,投食量从3%逐渐增加到8%,饲料以小杂鱼和全价颗粒料为主,搭配20%~30%豆粕等。 到7月初至9月上旬,以玉米、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饲料为主,同时要注意减少残饵污染水质,可投喂一部分颗粒饲料,日投量3%~5%,鲜料为8%左右。 到育肥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0%,搭配植物性饲料40%,日投量为8%~10%。 养殖中病害防治可以在5~9月份饲料内添加大蒜素,添加量为饲料重的0. 2%。 连服3天。 蜕壳期投饲添加磷酸二氢钙并注意环境相对安静。 太湖大闸蟹成蟹大水体网围或网栏养殖条件网围养殖一般在水库、湖泊进行,养殖区的生态条件同于池塘养殖。 底质淤泥层不超过15厘米厚,底泥软硬适中,底部平坦,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位相对稳定,选择网围区应该是常年水深保持0. 8~1. 5米,风浪比较平缓的水面。 网围区要远离进、排水的河口。 用于网围或网栏养殖的水域应该选在水草丰富的水域,以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等为主,覆盖率达30%左右,并且该地区河蟹食用的底栖生物饵料丰富。 网围或网栏设施采用聚乙烯网线制成的网片,网目1~3厘米,根据放养的扣蟹规格而定。 采用双层网围,骨架和支撑物采用竹竿或竹片。 网围形状根据地形宜采用椭圆形或圆形。 网围面积在5~40亩之间,网围高度高于平常水位1米左右。 聚乙烯网片装上两道钢绳,下纲装配成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石笼。 先按桩距3~4米,用毛竹或木桩全部插入泥中,显出网围的水面。 然后沿着竹桩将装配好的网片接连安置水中,下纲采用地锚插入泥中,底纲石笼应踩入底泥。 常规设置网围高度高于常年水位1米,上纲再缝制40厘米高的倒槽防逃网。 也可以采用竹箔网围,箔下端插入泥中15厘米以上,上端装置30厘米高的塑料布防逃。 在蟹种放养前15天,要进行网围或网栏水体的清野除害,清捕野杂鱼及肉食性鱼类。 可以用踏网清除野杂鱼类,消灭与河蟹争食的黑鱼等凶猛鱼类。 网围培育扣蟹要点一、水域条件水域要求湖底平坦,有微水流,沉水植物茂盛,底栖动物丰富,水质清新,环境安定,正常水位在80-150厘米之间。 二、网围设施建设与规模网围设置分二种类型:(1)如设置在成蟹网围内的,为单层网结构;(2)单独设置的,双层网结构。 换行网片采用网目为0. 3厘米的无结网。 网围外侧用竹桩固定,底部用石笼埋入泥中,上端架设以防设施,高度2. 5米左右。 如单独设置,外围再设一层保护网。 扣蟹网围规模要与成蟹养殖相配套,一般比从事贸易掌握在1:20左右。 三、放养前的准备1、清害除野在幼蟹放养前采用地笼、丝网等多种方法彻底清除网围内的野杂鱼类,以少敌豁对河蟹的侵袭,提高河蟹成活率。 2、改造及天然饲料生物的培育在春季着重做好水草的移植、种植及保护工作,确保良好的海洋污染体环境。 同时在4月份之前每亩投放抱卵螺蛳不低于200千克。 四、幼蟹放养1、放养时间应根据不同水域的水文放松抽刀断水水更流民,一般应6-8月间放养。 2、幼蟹质量要求幼蟹要求为长江水系苗种,且规格整齐,活动能力强,无伤无病,附肢齐全。 小规格幼蟹的游泳能力相我强,在汛期极易发生逃逸,因此合适的放养规格为1500只/千克。 3、放养量放养量应根据水域天然饵料资源状况确定,一般掌握在1. 5万只/亩。 五、饲料投喂在蟹种培育过程中,以补充新鲜水草为主,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40%-60%。 9月底10月初可适当补充人工饵料,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5%,以增加蟹种体内的营养积累,增强蟹种体质,提高越冬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1、坚持早晚巡逻白天主要观察水温、水质变化情况,傍晚和夜间主要观察河蟹活动、吃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网围护养定期检查、维修、加固网围设施。 特别是在汛期和台风季节,更要加强巡逻检查,及时做好设施的加高加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河蟹逃跑。 3、加强对软壳蟹的护理在蟹种脱壳高峰期,要给予适口的饵料,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以减少自相残食。 4、保持环境整洁及时将网围内的水草残渣及杂物清除干净,保持环境良好。 七、防病1、每20天左右用10毫克/升生石灰泼洒一次,以改善水体环境,调节pH值。 2、保证饲料质量,合理科学投饵,防止因水划、饵料腐烂变质而对河蟹及环境产生影响。 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条件1. 网围水域条件(1)网围区要选在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河口的湖泊和外荡,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水质良好无污染。 (2)网围区水草茂盛,水草主要品种以轮叶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主,少量聚草、金鱼藻、水花生和菹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在80%以上,螺蛳等底栖动物丰富。 (3)网围水域常年水深0. 8~1. 5米,水位落差少,旱季不干枯。 (4)底部较平坦,淤泥较少,底质为黏土硬底,最好为沙泥。 2. 网围设计与工艺材料(1)网围面积:根据湖泊条件、管理水平确定,以自然生态养殖的网围面积为150~170亩。 若个人投饲料养蟹,面积以30~150亩为宜。 网围的形状以圆形为好,抗风能力强,省材料;多个网围在一起,以方形为好。 方形网围要把四角设计成圆弧形,可防止河蟹沿直角向上攀爬逃跑和向下在网角底部打洞逃跑。 (2)网围的结构工艺与材料:建网围的主要网衣材料为聚乙烯3×3网线编织的网片,网目为2~3厘米。 网围的高度以网围区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总网高度不超过3~4米。 网衣装上下两道聚乙烯纲绳,下纲网脚附加直径10~15厘米粗的石笼网,每米石笼装石子7千克,用倒矛桩将底网石笼插入泥中35厘米,底质硬时,用开沟器开沟。 网墙顶部缝制40厘米高的防逃塑料板,每隔2~5米沿圈定的养殖区插一根直径12厘米、4~5米高的槐木桩或竹桩,插入泥底0. 5~1米固定围网。 为提高网围区的安全,通常在网围区外侧5~10米再建一道网围设施,防大风和行船。 在两层网的四角设若干捕蟹地笼,用于经常检查网围逃蟹情况。 如何进行网围养殖螃蟹? 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是十分形象化的比喻。 为保护湖泊的水草资源,一方面务必保护好围网外的水草,做到合利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在网围内种植水草。 其方法是用网片将网围一分为二,先用一半水面放养蟹种,另一半水面种植水草。 目前生产上大多种植苦草。 每亩网围水面,用苦草籽30g~50g,苦草秧的培育方法同水稻的地膜育秧。 待苦草长至10cm左右时,采用水稻抛秧法,将苦草种在另一半未放养蟹种的网围内,待其长至30cm左右,撤去分隔网片,使河蟹进入水草区即可。 (4)蟹种放养蟹种以3月份水温在10℃左右放养最好。 此时气温低,运输成活率高,放养规格为80只~200只/kg的越冬蟹种。 通常每平方米水面放养0. 7只~1只蟹种。 网围养蟹一般都采用鱼蟹混养。 鱼种放养仍按常规进行,但放养结构上应禁养草鱼,限制团头鲂的放养量,增放一部分鲫鱼、细鳞斜颔鲴和鲢、鳙鱼,以缓解鱼蟹的食饵竞争。 江苏盐城地区通威草鱼鲫鱼混养户丁家森经验分享丁家森老板,江苏盐城市黄沙港镇人,2010年开始与苏州通威合作。 丁老板有鱼塘400亩,其中200亩鱼种塘,200亩成鱼塘,成鱼塘主要以草鲫鱼混养为主,每年都是全程投喂苏州通威膨化料9602。 养殖关键点:主要围绕365模式为主A、精准组合投喂200亩塘口,主要采用1:1投喂组合,前后期水温较低时,采用颗粒料,降低饲料成本,中期水温达到20度时开始采用投喂我司膨化饲料。 B、均衡增氧200塘口配备12台增氧机,同时主要还有在三个投料机附近采用纳米增氧,一般在放苗开始就要驯化,让鱼慢慢有个适应过程,纳米增氧优势明显,主要在投料前5-10分钟左右开启即可,能够在鱼吃料的整个过程中提供良好的供氧环境,从而提高鱼对饲料的转换率,降低饵料系数,养殖效果更加明显。 C、藻菌调控平时塘口做好藻菌调控,主要塘口自配1吨体积容量的大桶,采购光合细菌菌种,自己培育,这样定期使用光合细菌,促进了塘内藻菌平衡,维持了水质平衡降低了鱼病的多发。 D、鱼病防疫 全年虽然发病率较低,还是要做好疾病防控方面的预防,结合我司药敏实验室,定期送样到实验室,作系统性检测(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真菌等)检测,用药无病预防,有病有方案,避免造成早些年那样乱用药,增加养殖成本,破坏水质,增强鱼体抗药性。 E、“一”技术定期使用底改类药物及光合细菌,做到水质维护,同时通过投料机附近增加纳米增氧降低鱼的整体负担,做好“养好一池水、护好一根肠”。 发布时间:2024-11-12 08:34:00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