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华鲟能养吗? 内容: 养的活,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 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 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 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1)水温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生长水温为20——22℃。 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 5℃。 鱼卵孵化水温为17—21℃。 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 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 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 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 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 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 0——8. 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 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 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 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 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 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 对于仔、幼鲟,氨氮不超过0. 2毫克/L。 (9)水流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 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 0-2. 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发布时间:2024-11-09 08:55:43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