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水蛭的生活习性 内容: 竹鼠养殖和生活习性。 1.生活环境水蛭的生活习性和分布通常受环境中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影响,特别与各类宿主的有无或多寡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水蛭在岩石底最多,其次是石子底、有植物的泥底和砂砾底、有碎岩的泥底、有贝壳的砂底和泥底,而在深水的淤泥中最少。 日本医蛭栖息于水田及其相通的渠道中,特别是在常年积水或排水不良的沤田和畈心田中最多。 在临近河边、排水方便的稻田或山坡上,水较少的田块中也有。 在经常大量施用石灰的水田,靠海或通海河流(咸淡水)两岸的稻田中,因盐碱度较高不适宜它的生存。 一般多集中在水田的四角或田边,也有钻人田埂的泥土中,亦有爬上稻株或稻丛的基部。 平时,它们极少游动,常附吸在水边、水底或水生植物上,或匍伏在田中小泥块下面。 宽体金线蛭和尖细金线蛭也栖息于水田及沟渠中,取食蚯蚓、螺类及昆虫幼虫等。 在温度尚低时,出土的水蛭常躲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 天气转暖后,在田边活动,有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看进水水流。 2.运动方式水蛭在水中行动敏捷。 它的运动方式较特殊,有游泳式、尺蠖式和蠕动式3种。 游泳时背腹肌收缩、环肌放松,身体平铺如一片柳叶,波浪式向前游动。 通常水水蛭离开水体及陆水蛭采用后两种运动方式,都是前后吸盘交替使用。 这种运动速度较慢。 但可穿行于土壤中或皮肤之间的空隙穿进去吸血。 有趣的是其再生能力很强,具有断身复苏回春术。 如将它切成数段,能由断部再生成新体,变成许多小水蛭。 3.食性大多数水蛭营寄生生活性质,以吸血或吸体腔液为生。 被水蛭吸血后,伤口不易长好,一直淌血,甚至感染后化脓,还危害牲畜和传播疾病。 它也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吸血对象包括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除吸血外,水蛭的食物不受限制,只要有营养价值,颗粒大小适于吞食,诸如腐败的鱼肉和蛙肉、虫卵、贝类动物、蠕虫、昆虫及其幼虫等等,均可作为食物。 取食特点:(1)能在宿主未察觉的情况下,吸吮大量的血液,这是由于它有带齿的颚,在切割时能施行局部麻醉法。 (2)吸人的血液不会在它本身的消化道内凝固。 //农村致富经网//(3)它的肠道内无蛋白水解酶,所以消化的机能可完全由共生菌承担。 实际上,水蛭头部有一种强有力的抗凝固素,叫蛭素。 伤口流血不止,就是蛭素的作用,它头部还含有一种能够扩张血管的类组胺化合物。 水蛭每次吸血量很大。 吸食后食料在数个月内依靠一种共生的假单孢杆菌慢慢地消化。 所以它即使每年只吸一次血,也不会饿死。 4.温度与湿度温、湿度对水蛭的生长、活动影响很大。 开春后,气温回升的快慢及灌水的先后直接影响水蛭出土时间的早晚。 水温影响水蛭的繁殖时间,通常水体温度不到11℃,它不能繁殖。 湿度对水蛭的繁殖也有影响,日本医蛭的卵茧产在含水量为30%一40%不干不湿的土壤中。 它一般生活的温度为22℃,相对湿度为80%。 山水蛭的活动也与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在天气闷热的雨后水蛭会大量出现。 5.水分水对水蛭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大多数的水蛭喜欢静水(活水)。 一般聚集在沿岸的水生植物上,这些植物就是它们运动与产茧的固着物体,也为它们提供了防御外敌的场所。 水体深度不同,栖息的种类与密度也不同。 (1)水的硬度和酸碱度:这两种水化因子虽不直接影响水蛭的分布和数量,但却大大地影响它所需食物的多少,间接影响它的分布和数量。 同一种水蛭可生活在软水中,也可生活在硬水中。 如扁舌蛭既可生活在硬度为每升水含氧化钙4.827毫克水中,也可生活在硬度为每升含氧化钙137.5145毫克的水域中。 其本身对氢离子浓度(pH值)的适应性很广,许多常见种通常可同时在pH4.510.1的范围内长期生存。 (2)水的含盐量与含氧量:除陆栖种类外,水蛭的生活习性可分为淡水生活和海水生活两大类,大多数属淡水生活,海水生活仅一科,即鱼蛭科。 淡水中的某些种类同时也能在海洋的河口部分淡化区域内出现;。 多数水蛭能长时间忍耐缺氧环境。 但在干燥情况卞,表皮分泌大量粘液,丧失水分,也会死亡。 6.吸盘的作用水蛭的运动、取食(吸血)和生殖过程中,吸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吸盘由7个体节构成,这7节已合在一起。 个别水蛭的肛门位于后吸盘中,但多数水蛭的旧肛门已封闭,而在后吸盘的紧前方生出一个新肛门来代替。 前吸盘较小,常围绕在口的周围,后吸盘是一个强有力的吸杯,运动和取食时起很大作用。 吸人畜血液的水蛭,后吸盘尤其发达。 吸盘也是其生活中赖以固着物体的重要工具。 相关知识河蟹的生活习性河蟹在淡水中生活成长,却要到河口附近的浅海里去生殖。 而后,幼蟹又从浅海再回到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这就是河蟹的 生殖徊游和索饵徊游。 河蟹的一生就在这两次洄游中经历4个不 同的阶段。 刚孵化出的幼体叫蚤状幼体它生活在海水环境中, 过着浮游生活,蚤状幼体经过5次蜕壳发育成大眼幼体,大眼 幼体溯河而上,从海水向淡水中运动在淡水水域,大眼幼体经 1次蜕壳变为幼蟹,幼蟹不断蜕壳变大。 淡水中生活的河蟹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及稻 田的泥岸或泥滩上的洞穴中,也喜欢隐蔽在水底的石块、瓦砾和水草丛中。 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长20-80 cm, 穴道与地面约呈100倾角。 河蟹胆量小,喜静,多昼伏夜出。 其复眼由数千只小眼组成,视觉非常敏锐,在极微弱的灯光下也能觅食和避敌。 由于河蟹多在夜晚借助微弱的光线觅食,并靠视觉来避敌,因此河蟹在l 夜晚具有很强的趋光性。 河蟹用步足在水底和陆地上爬行喜撕杀争斗,当在打斗中被敌害咬住附肢后.能自动断支,迅速逃走残肢经两三次蜕壳可完全再生. 蜈蚣的生活习性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 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 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 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发布时间:2024-10-28 08:33:14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