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水蛭的生物学特性 内容: 【www. ohei. cn - 水蛭养殖】水蛭的生物学特性,是其生长发育的基本方面,人工饲养水蛭,必须首先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才能因地制宜进行饲养管理,保证水蛭饲养成功,并获得高产。 水蛭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其生长发育特性、冬眠特性及繁殖特性三个方面。 第一节生长发育特性水蛭为卵生动物,种蛭产下的卵茧经半个月至1个月时间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即可卵出幼蛭,水蛭的生长发育较快,卵出的幼蛭生长46个多月,体长可达到610厘米,重58克,就能达到性成熟。 一般重8克以上就可加工出售。 若营养不足,或野生状态下,有的需12年,才能长成。 人工养殖状态下,生长期1年以上的水蛭,体重可达20克以上,2年的水蛭个别可长至50克左右,这样的水蛭成品率最高,肉质肥厚,干品外观漂亮,属上乘药。 第二节冬眠特性水蛭是变温动物,它有冬眠习性。 冬眠是水蛭对寒冷的一种适应形式。 当寒冷到来之前,水蛭活动逐渐减弱,水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便钻入水底或池边泥土及石块中休眠。 一般情况下,水蛭在冬眠前1个多月,无论是成年水蛭还是幼蛭,其食欲变得旺盛,食量也增大起来,体内大量积累营养物质,以供冬眠期问消耗。 在野生状态下,水蛭一般蛰伏在2030厘米以下的潮湿土壤中过冬。 因此,人工养殖必须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 水蚝的冬眠习性,是在自然状态下对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实践证明,在人为条件下,只要绐水蛭创造一个良好的温度条件,就完全可以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从而加快水蛭的生长发育进程,提高人丁养殖水蛭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繁殖特性水蛭的繁殖,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其繁殖的特点,直接关系到水蛭种群的发展,也关系到人工养殖水蛭的品种改良与选育,掌握水蛭的繁殖特性,对于水蛭的养殖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水蛭的繁殖特性,包括性发育,交配、产卵,孑孵化、(一)性发育水蛭的性发育与个体生长基本同步,当个体生长基本完成寸,性发育也就成熟,水蛭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雄性成熟较早。 在自然界,如果水蛭的生长发育,不受特别的干扰,一股6个月左右,就能达到性成熟。 性成熟的标志是交配行为的发生,并不是精、卵的完全成熟。 (二)交配水蛭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有通过交配,才能完成繁殖。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中,下旬,当平均温度在13一15℃时,开始交配。 交配时通常躲在水沟,池塘边的土块下进行交配,两条的头端方向相反,腹面紧贴,各自的雄性生殖孔对着对方的雌生殖孔,并通过细线状的阴茎插入对方的雌生殖孔输送精子,交配持续时间约2小时。 (三)产卵水蛭属卵生动物,发育成熟的水蛭经交配后约1个月开始产卵茧。 产卵茧时由生殖带分泌一种稀薄的黏液,夹杂空气而成肥皂沫状,再分泌另一种黏液,成为一层卵茧壁,包在生殖带周图3-1水蛭的交配围,卵从雌生殖孔产出,落入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向茧中分泌一种蛋白质,身体逐渐向右方蠕动退出,在退出的同时,前吸盘腺体分泌物形成栓,塞住茧前后两端的开孔/。 整个产卵过程约半小时,卵茧产在泥土中数小时后,茧壁变硬,茧壁外的泡沫风干,壁破裂,只留下五角形或六角形短柱组成的蜂窝或海绵状保护层。 卵茧外形成椭圆形(图32),直径约1. 52厘米,酷似蚕茧。 水蛭在自然状态下每年产卵3次以上,410月份是其繁殖交配期,每次产23个卵茧,卵茧经1625天,便可孵出幼蛭,每个茧内可孵出2025条幼蛭,全年可产幼蛭100条以上,繁殖数量多少,因个体大小、月龄大小、营养、环境等而不同,个体同样大的水蛭在不同的营养和环境下,繁殖数量也不同。 (四)水蛭卵茧的采集与孵化水蛭在每年开春后的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 这寸在饲养池周围平台上开始产卵。 潮湿泥土中就可发现有1.5厘米左右孔径的小洞,沿小沿向内挖取,即可采到泡沫状的卯茧。 采集时,要小心,不要用力挖,以免伤及茧内的胚胎。 将收到的卵茧迅速轻放到孵化盘内。 孵化盘可采用普通白色搪瓷或塑料盘,大小规格视放卵量多少而定。 盘内放一层2厘米厚的无污染的菜园土,湿度以一抓成团,松手即散为宜。 将卵茧有小孔的一端(即较尖的一端)朝上,整齐排放在孵化盘内,表面再盖一层或二层灰黑色潮湿的棉布块,以保持一定湿度。 卵茧的孵化:少量孵化时,把孵化盘放到恒温箱或培养箱内孵化,孵化时的温度应控制在2023℃之间,应特别注意湿度,水分蒸发过多时,会造成干胚而使胚胎死亡,应经常在盖卵布的表面喷水,保持潮湿,一般相对湿度保持在70%一80%为宜,经过20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蛭,孵化期的长短与孵化的温度,湿度都有关系。 为防止孵出的幼蛭乱爬而逃跑,可在孵化盘下设定一个比孵化盘面积较大的水缸,使孵出的幼蛭均掉人缸内。 缸内应放几块小木片,供小水蛭爬到上面短暂栖息。 当水蛭苗全部孵出后,将它们转移到饲养缸或饲养池内饲养。 大量养殖孵化时,可把孵化盘直接摆放到养殖池的岸边,最好选择向阳的北岸,利用自然光孵化。 要经常用喷雾器在盖卵布的表面喷水,保持湿度,雨天要注意遮盖塑料布避雨,防止水分过大而烂茧。 自然孵化约2025天即可孵出幼蛭,幼蛭有趋湿的本能,在卵茧壳的表面爬一段时间后,就纷纷爬到水池中。 还可以把采来的卵茧直接埋在养殖池的水边泥土中,直接自然孵化,土壤要保持潮湿而透气,埋土可用潮湿小土块,但不能超过2厘米厚。 培育的幼蛭数量较少时,可以喂鸡蛋黄,数量较大时,可泼洒猪血,但一定要保持水质洁净。 相关知识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简介鲟鱼类是大型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较珍贵的鱼种。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鲟鱼25种之多,其中我国有八种鲟鱼分布在长江、黑龙江等水系。 除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史氏鲟、达氏鲟、小体鲟等都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鲟鱼分洄游型、半洄游型和淡水定居型三种生态类型。 目前在我国八种鲟鱼中,中华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由于其资源有限,且成熟期较长,不能提供大规模养殖所需的大量鱼种。 俄罗斯是世界上拥有鲟鱼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16种。 其中以俄罗斯鲟、闪光鲟、裸腹鲟、西伯利亚鲟、小鲟、欧洲鲟、史氏鲟和达氏鳇等种类。 俄罗斯鲟鱼主要分布于里海、亚述海、黑海及与之相通的河流。 除部分是洄游性种类外,还有部分为定栖类。 鲟鱼类具有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群体年龄结构复杂、小鱼成活率低、补充群体较少的生物特点。 鲟鱼一般是春季开始洄游,结束于秋季,春季洄游型是当年产孵,秋季洄游型是第二年产孵。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雄性7-9龄,雌性11-13龄,产孵期为4-6年。 鲟鱼个体大而著称,一般捕捞群体的体长为14米,体重为20-400公斤,最大者可达5米,体重超过一吨。 1.池塘条件:池塘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鱼池的面积以3-5亩,形状以长方形为好。 池底的淤泥小于10厘米,如是水泥水池,面积50-300米不限,池深2米。 2.对水质的要求:DO大于等于5. 0MG/L,PH:6. 5-8. 0,NH4小于等于0. 0125MG/L。 需要注意的是鲟鱼对氯特别敏感,即使水产有微量的氯离子也会导致鲟鱼死亡。 3.鱼种放养:池塘在放养前进行生石灰消毒,每亩用10公斤左右,然后干塘日晒。 于放养前峡谷周注水,水深为2米。 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 鲟鱼的承受水温为1-30摄氏度,生产商品鲟鱼的最佳水温为20-24摄氏度,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摄氏度,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摄氏度,应及时注新水。 4. 饲养管理: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日投饵率3%,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投饵率,当鱼达到1公斤以上时,日投饵率不超过1%。 由于鲟鱼怕光,所以投喂时间为每天黎明和黄昏各一次。 两爪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两爪鳖以其酷似猪鼻的突出吻鼻和与海龟极相似的鳍状四趾及绅士般的泳态等特点,极具观赏价值,现已成为京沪宠物场上观赏种类,加之其肉质细嫩,因此可望开发为多用途的良种鳖(龟)。 1 名称、分类地位及其分布其拉丁名为Carettochelys。 3.4投喂驯食通常两爪鳖喜在水底觅食,但沉性饲料不易观察到吃食情况,为在透明度较低的养殖水体中便于观察其吃食、活动、检查存活等情况,提高饲料利用率,提倡采用浮性颗粒饲料。 用“声诱、定时、定位”诱食效果好的膨化浮性颗粒饲料来驯食,一般经4--6d,即可上浮吃食。 日投饵率:在驯食成功后,浮性颗粒饲料(CP含量应大于45%)的日投饵率可控制在1. 8%--3. 0%。 投喂方法:每天于08:00、17:00左右分2次投喂,采用手撒式把饲料投在吊网附近和光线较暗的部位。 3.5 水质控制首先应尽快使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在20cm左右,为此须向池中泼洒发酵好并消过毒的有机肥滤汁(每立方米水泼1㎏)。 更快并有防治病作用的办法是向池水泼洒0. 8×10-6红霉素和2. 0×10-6的痢服平;也可泼洒800×10-6的PSB或EM菌液原液12×10-6,但这须避开上述药物。 每天用虹吸方法排出池(箱)底部粪污残饵。 3.6 病害防治由于该种鳖有着极像海龟的鳍状四趾,有人竟把两爪鳖放入有较高盐度水中,以至引起死亡,必须养在淡水中;该鳖还有相互追咬的特点,应在养殖水体内加置吊网水草或掩遮物,也可泼洒无毒的绿色或浅红褐色的色素水,以降低水的透明度,还可泼施高浓度的PSB等微生态制剂。 最好采取隔格式单只养殖。 已被咬伤背甲缘板的病鳖,应取出,对伤口抹消毒剂,涂以消炎生肌膏或红霉素软膏,如已有病痂,应去痂、消毒、涂药。 蚂蝗(水蛭)是鳖的害虫,吸吮其血,危及其生存,应定期检查鳖体肢窝,发现水蛭可将鳖浸于3%的碘盐水中25min左右,使水蛭自行蜕落,然后对患处涂消炎生肌膏。 蜈蚣的繁殖特性1、交配蜈蚣为卵生,并有孵卵、育仔的习性。 蜈蚣生长3年(即3龄期后)性腺发育成熟,可以交配繁殖。 交配期在每年的5-9月,大多在夜间交配,也有在清晨、傍晚时进行的。 交配时,雄螟蚣爬到雌蜈蚣的一侧背面,一侧步足全部翘起,此时雌性很I仰,一侧步足也翘起。 少时,雄体从生殖孔排出一鞭状精包,送人雌体生殖孔内,交配即告完成。 交配开始,雄蜈蚣用步足不停地抓雌蜈蚣,雌蜈蚣也反过来用步足抓雄蜈蚣,互相抓来抓去像逗情一般,最后雄蜈蚣逐渐爬到雌蜈蚣一侧的背面。 从逗情到交配结束,全过程大约需要30分。 蜈蚣的精子生命力非常强,交配1次雌蜈蚣可以连续产受精卵几年。 2、产卵雌螟蚣1年产卵1次,产卵也多半在夜间进行。 每年春末夏初,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延续到8月上旬。 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旺盛期。 产卵前,雌蜈蚣体色鲜艳,体态肥胖,腹部几乎贴近地面,行走缓慢.食量大增,喜欢钻洞。 临产卵前1周左右,会在瓦片或石块下面的泥土中自行挖掘1个直径约6厘米、深1. 5厘米的小土坑,产卵、孵化一般在坑里进行。 也有个别选择在凸凹不平的石块底下或树根附近产卵的。 临产蜈蚣呈S形,盘曲在小土坑内。 产卵时,尾部翘在身背板第8-9节上,卵从生殖孔逐粒成串产出。 刚产出的卵呈灰黄色,半透明,略呈椭圆形,直径3毫米左右,附在母体的生殖孔附近。 卵表面有一层黏液,可将产出的卵黏合成团,故称卵团。 雌螟蚣每次产的卵有20-60粒,多数为40粒左右。 整个产卵过程需2-3小时。 产卵完成后,蜈蚣即巧妙地翻身侧转,用前面几对步足将卵团全数抱在怀中孵化,并使卵团完全悬空,不和泥土接触。 3、孵化雌蜈蚣抱卵孵化时间长达43天左右。 这一时间内,雌螟蚣一直不离开卵子,精心守候孵化。 抱卵的前2周雌蜈蚣不食不动,2周后开始经常翻动卵团,并用口舐卵面,清除异物。 若孵化期间受到惊扰,雌蜈蚣和产卵时一样,会把卵子全数吃掉。 也有个别束产卵的雌蜈蚣和产卵母体混抱同一卵团的情况,其结果往往以卵子被吃掉而告终。 卵团孵化过程缓慢,当孵至15-16天后,椭圆形的卵粒中间痕线处裂开,此时进人第1次蜕皮期,蜕皮的卵子两头脱开;20天后第2次蜕皮,蜕皮后的卵子呈月牙形,初具幼虫形态;35-40天时,幼虫第3次蜕皮,此时的幼体乳白色,呈蛆虫状,长约5毫米,在雌蜈蚣怀抱中有少量活动。 接着经过2次蜕皮,幼体发育成体色灰黄、进而黄揭、体节背板呈淡黑的幼体蜈蚣。 此时这些幼体蜈蚣松散地集中在雌蜈蚣的腹面,亦可与母体分离单独活动,自行觅食。 南美白对虾养殖特性南美白对虾有生长速度快、对营养的需求低、抗病力强的特点,最适合生长的水温是22-35℃,当水温低于15℃的时候会影响摄食,低于9℃则会死亡。 能在盐度含量0. 5‰至3. 5‰的水中生存,经过了淡化处理的虾也能在淡水中养殖。 南美白对虾耐高温,是属于热带型的虾,最佳的生长水温为22℃-34℃,但是在9℃-40℃之间也是能够生存的。 由于南美白对虾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所以当水温低于15℃的时候,就会影响它的摄食活动,9℃以下的话将会出现死亡的情况。 白对虾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较强,可以在含盐度为0. 5--3. 5的水中生长,而且经过了淡化处理的虾可以很好的在淡水存活,更加适合养殖。 南美白对虾的对水中溶解氧含量需要在5mg/L以上,最低忍受力能低于1. 2mg/L。 而且水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能过高,PH酸碱值应该控制在7. 0-8. 5之间最为适宜。 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优势1、南美白对虾全年可产生苗种,繁殖周期比较长。 2、它的生长速度快,产出的规格比较整体,产量也高,能够进行高密度的养殖,成活率高达70%或以上,半精养的白对虾经过三个月的饲养,每亩的产量可以达到300千克左右,全精养的产量每亩高达800千克。 3、它的适应性比较广,生活的能力也较强,适合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养殖,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虾壳软化,在养殖的水中一定要保持合适的盐度含量。 4、南美白对虾饵料需求的系数比较低。 5、可以销售活虾,因为它们离开水之后存活的时间比较长,占用投入资金的周期时间较短。 还可以销售成品或者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虾子出肉率高达65%以上。 水蛭的习性1.形态特点水蛭没有可伸缩的吻,咽头固定,口腔内具有3个颚板,体内没有真正的血管系统,由血体腔系统取代。 血体腔液红色,有葡萄状组织。 我国池塘、稻田中分布很普遍的宽体金线蛭身体扁平,体形宽大,略呈纺锤形,长6-20厘米,体宽i.3-2. 0厘米。 体背部具有5条由细密的黄黑斑点组成的纵线,中央一条颜色深而明显。 腹面淡黄色,杂有断续的纵行不规则的茶褐色斑纹或斑点,中间两条略明显。 体前端较尖,前吸盘相对较小,颚不发达。 2.生活习性水蛭生活于淡水性水田及沼泽中,喜欢在石块较多、池底及池岸较坚硬的水域生活。 在石块底面较多、水草或藻类较丰富的水域,水蛭相对较多。 一般情况下,水蛭高度聚集在沿岸一带浅水生的植物上或岸上的潮湿土里或草丛中。 自然界中,水蛭多见于石块下、叶腋或枯枝的下面。 晚秋气温低于lo℃时,水蛭进入水边7-15厘米深的松软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气温升至10-13℃时开始出土活动。 水域低于一定的溶氧量时,水蛭就钻出水面,爬到岸边土壤或草丛中。 在较低气压的天气,水中的溶氧量降低,水蛭会向水面或岸上移动。 卵茧通常产在含水量为30%-40%的土壤中,土壤透气性要求良好。 水蛭主要吸食田螺、河蚌、水生昆虫、水蚤等无脊椎动物的体腔液,有时也吸食水面或岸边的腐殖质。 水蛭耐饥力极强,吸一次血能生存3个月以上。 白天躲在石块、土壤或草丛下潜伏,遇有食物时迅速出来取食。 水蛭体表的触觉感受器非常灵敏,可感知微小的水压、水流和气压的变化。 在有水蛭的水沟中,伸一下手指或用小棍轻划一下就会引来水蛭。 雨来临之前,水蛭可感知气压微弱的变化,迅速爬到岸上的草丛或土壤中躲避。 雨水较大时,它们甚至逃得更远,养殖时尤需注意预防水蛭逃离。 3.繁殖习性水蛭雌雄同体,同时兼具雌雄生殖器官,异体交配,体内受精。 交配后1个月左右,雌体生殖器分泌出稀薄的黏液,其中包被卵带,形如蚕茧,排到体外,在湿泥中孵化,温度适宜,经16-25天从茧中孵出幼蛭,即可开始独立的生活。 水蛭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月中旬,5月中旬为繁殖高峰期。 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或其他较大的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水蛭会受惊逃走,造成空茧。 如环境条件合适、食物丰富、水质良好,幼蛭经4个月左右的生长可达到性成熟。 水蛭的繁殖技术水蛭也是雌雄同体动物。 雄性先熟,行异体受精。 1.选种应选身体健壮、无病、光滑、条纹清晰、能繁殖的水蛭作为种源。 2.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有411对球形的精巢,每个精巢有输精小管通到输精管。 输精管纵行于身体两侧,第一对精巢前方,各自膨大或盘曲成贮精囊,再通到射精管。 两侧的射精管在中部汇合到一个精管膨腔(或称前列腺腔),经雄孔开口于体外。 精管膨腔富有肌肉和腺细胞。 它是形成和驱出精荚的器官。 精荚形状各异,通常有两束精子,各来自一根射精管。 有的精管膨腔较复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球状的基部,重叠着几层单细胞前列腺;一是荫茎鞘,其肌肉壁可翻转伸到生殖孔外成荫茎。 卵巢通常一对,包在卵巢囊内。 卵巢囊通出输卵管,两根输卵管汇合人荫道,或先合成一根总输卵管,再进入膨大的荫道,经雌孔通体外。 总输卵管外面有的包着单细胞的蛋白腺或卵巢腺。 荫道有的还分荫道囊和荫道管两部分。 医蛭科水蛭有一个荫茎。 交配时,两条水蛭的腹面紧贴,头部方向通常相反。 一条水蛭荫茎插进另一条的荫道内,一般是单方面输送精子给对方的。 有的种类无荫茎,而是把精管膨腔分泌的精荚埋到对方皮下,传送精子给对方。 交配时,两条水蛭扭曲在一起,由于精管膨腔肌肉的动作把精荚挤出,粘附到另一条身上。 精荚在环带部或身体后部。 3.卵茧的形成水蛭交配(约2小时)后,经过两天或数个月,开始产卵茧。 产卵茧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上旬,温度19.221.3℃之间。 卵茧多产于田埂边或水渠边四周泥土内。 工不干不湿和疏松,含水量为30%一40%。 茧中卵的数目,根据种类不同而异,有的卵茧中含一个,也有含多个。 水蛭产卵茧前,先从水里钻人田边泥土中,接着向上方钻成一个斜行的、或垂直的穴道。 穴道宽约1厘米、长56厘米,有的分24个叉道。 它的前端朝上停息在穴道中。 环带部分泌一种稀薄的粘液,夹杂空气而成肥皂泡沫状。 再分泌另一种粘液,成为一层卵茧壁包于环节的周围。 卵自雌孔产出,落于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分泌一种蛋白液于茧内。 此后,亲体慢慢向后方蠕动退出。 在退出的同时,前吸盘腺体分泌形成的栓,塞住茧前后两端开孔。 整个产茧过程需要半个多小时。 卵茧产在泥土中数小时后,茧壁逐渐硬化,壁外的许多泡沫风干,只剩下连接的五角或六角形的短柱组成的蜂窝状或海绵状外保护层,可减少水分流失,内层光滑。 卵茧初形成时为紫灰色,数小时后转变成枣红色,最后变成紫葡萄色。 医蛭卵茧产于陆地上。 卵茧产出后经1625日繁殖出幼蛭。 每个卵茧中有322条幼蛭,多数为10条左右。 幼蛭多从卵茧较尖的一端小孔逸出。 一般在二三日内幼蛭全部从卵茧中逸出。 大致在5月底为初孵阶段;6月上、中旬为盛孵期;从6月中旬末到下旬大部分卵茧孵化出幼蛭。 水蛭素的作用1.抗凝作用水蛭素是凝血酶抑制剂,故有抗凝血作用,每mg水蛭素含10400抗凝血酶单位活性。 0.5mg水蛭素就足以阻止5mi兔血液凝固;20mg水蛭素可阻止100mi人血的凝固。 水蛭素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 与凝血酶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 该物极稳定,解离常数为10-1z数量级,且反应速度极快。 因为水蛭素与凝血酶的亲合力极强,所以,在很低浓度下就能中和凝血酶,相当于摩尔数比率1:1。 水蛭素的抗凝血活性标准可通过凝血酶来测定。 能够中和一个国际单位凝血酶的水蛭素的量,为一个抗凝单位(1ATU)的水蛭素。 水蛭素不仅能阻止纤维蛋白原凝固,也能阻止凝血酶催化的血瘀反应。 如凝血因子v、Ⅶ、Ⅶ均能被水蛭素所抑制。 血液凝固被推迟或完全被阻止,则取决于水蛭素的浓度。 水蛭素不但能抗凝血,而且对于由凝血酶诱导的其它细胞的非血瘀现象也有作用。 并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凝血酶对内皮细胞的刺激。 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对血小板的作用,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的结合,抑制血小板对凝血酶刺激的释放,并能使凝血酶同血小板解离。 水蛭素比肝素抗凝作用更显著,且较少引起难以控制的自发性出血。 用肝素出血的发生率为5%,而用水蛭素仅为l%。 实践中,用水蛭素、肝素分别为严重心衰病人治疗,两组病人均给予阿斯匹林和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化剂(tPA),治疗时先给一次大剂量药,然后减为小量维持用药5天。 在首次给药90分钟后,水蛭素组及肝素组的病人血流状况改善分别为65%和57%,用药1836小时后,分别上升为98%和89%。 两组病人心脏病再次发作或死亡者比较,肝素组死亡率为6%,而水蛭素组为2%;病人日后需接受心脏旁路手术或血管成形术者,水蛭素也比肝素组少,分别为34%和51%。 2.抗血栓作用水蛭素对各种血栓病均有效,尤其对静脉血栓和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更明显。 例如给大鼠和兔适量的水蛭素,可抑制其颈动脉血栓形成,而且形成的血栓比对照组小。 由于血液损伤引起的颈动脉血栓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被水蛭素完全抑制,并能有效的抑制大鼠和断奶小猪微血栓形成,减轻由凝血酶或内毒素对凝血素流诱导的改变,减少纤维蛋白沉积。 同时血功能的特征变化一左心室压升高程度也减少了。 对于不同的实验模型,抗栓的有效剂量和血浓度也不一样;用大鼠作实验,比较水蛭素治疗各种血栓的有效浓度,静脉血栓和DIC所需的水蛭素浓度最低,并且均比肝素低。 水蛭素治疗静脉血栓所需的血浓度是肝素的1/20,而治疗DIC仅是肝素的1/50。 因为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主要的血浆凝固因子被活化,导致凝血酶的形成,而水蛭素是最强的凝血酶抑制剂。 按40AT-U/(kg.min)速度给大鼠静脉滴入水蛭素,血浆浓度为4. 3AT-U/m1时,则可完全抑制静脉血栓形成。 而要完全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则需要按200AT-U/kg. min,给水蛭素60min。 抑制动脉血栓比抑制静脉血栓,水蛭素的剂量要高5倍。 与肝素相比,水蛭素抑制血栓形成的浓度,远远小于其引起出血的浓度。 在它完全抑制动脉血栓的血浓度下,只引起出血时间延长50%一60%,而肝素则有引起出血的严重副作用。 在抗栓治疗中,与肝素相比,水蛭素的另一显著优点是不增加抗凝血酶-Ⅲ(AT-Ⅲ)的消耗,肝素与水蛭素都有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质与血小板的作用,但水蛭素与辅因子无关。 在DIC发病过程中,AT-Ⅲ要减少,这将减少了肝素治疗DIC的疗效,当AT-Ⅲ在血浆中的浓度低于正常值70%一80%,则有形成血栓的危险。 四、水蛭素的药物动力学水蛭素的抗凝血与抗血栓效果,取决于其在血中的浓度,测定其血浓度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血液凝固时间形成或用底质发色的方法,求出其与过量凝血酶反应后,剩余凝血酶的量。 犬、兔和大鼠静脉注射水蛭素后,消除速率相当快,消除半衰期为l小时左右。 水蛭素分布于细胞外的空间,通过肾小球过滤,以活性形式排出体外。 经HPLC测定,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分析结果也表明,注射给予的水蛭素,未经代谢与机体结合,以原形通过肾脏排泄。 动物与人体药理实验相似,静注给药符合二房室模型方程。 水蛭的用途蚂蟥,中药称水蛭,别名甚多,如马鳖、红蛭、妓马蜞、马蛭等。 隶属环节动物门、蛭纲动物。 它与蚯蚓等其他环节动物有所不同,大多数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 由于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水蛭的体上无刚毛,前、后端有吸盘,体肌肉发达,体腔缩小,属于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 目前已知全世界共有水蛭300多种。 我国药用水蛭有3种,即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whitman)、宽体金线蛭EWhitmaniapigra(Whitman))、尖细金线蛭。 多数生活于淡水中,少数为海水或咸淡水种类,还有一些陆生或两栖的。 多在温暖湿润地区生活。 大多数水蛭是以吸取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的。 也有些是固定生活在一个动物个体上,接近于体外寄生虫;有的是一时性侵袭一下宿主,吸饱血液后掉下来,也有掠食性或腐食性的。 水蛭虽然是有害动物,但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水蛭,性味咸、平,有毒。 具活血化淤,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就有水蛭药用价值的记载。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以水蛭为原料而开发的药物已达20多种。 是世界性的紧俏药材之一,仅国内每年就需数百吨。 据悉,英国生化药物公司提取的水蛭素和透明质酸酶,年销售额达数十万英镑,美国也在进口水蛭。 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上近年来对水蛭掠夺性的捕捉,野生资源日益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因此,人工养殖水蛭前景广阔,也是农村致富的好门路。 水蛭生命力很强,繁殖率较高,易饲养管理。 人工养殖水蛭,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效益高。 养殖l公斤水蛭经9个月饲养,可得成品80公斤左右。 因此,只要有计划地开展养殖,会获益匪浅。 二、水蛭的用途(一)药用我国是利用水蛭最早的国家。 以干体人药,具有活血、散淤、通经的功效。 在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把饥饿的水蛭装入竹筒,扣在洗净的皮肤上,令其吸血,治赤白丹肿。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汇总,主要用于治疗女子月闭、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 近年来,用水蛭作治疗心血管、脑血栓、破血逐淤等疾病。 其主治功用,往往因其配伍不同而异,可概括为三方面。 1.抗肿瘤作用水蛭配以其他活血、解毒药,用于治疗肿瘤。 水蛭活血化淤力强,常用于各种血淤型肿瘤。 用活水蛭吸取术后淤血,使血管畅通。 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实验证明,水蛭注射液对癌细胞染率为阳性,对肝癌体的抑制率为26%,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 如食道癌,可用水蛭粉每日1.5克,分次吞服。 2.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血和渗出物的吸收,对玻璃体混浊,特别是出血后的混浊吸收有效。 如用活水蛭34条与纯蜂蜜6毫升制成外用药水和注射液(需由医院配制),往结膜注射能治疗角膜斑翳、初发期和膨胀期老年白内障,使混浊体逐渐透明。 3.抗凝血作用水蛭中含有很高的蛋白质。 新鲜水蛭的吐液中含有一种水蛭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其分泌物中含有组织胺样物质,以及肝素、抗血栓素等。 水蛭素不耐热,易被乙醇破坏。 它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元的作用,阻碍血凝固。 它的分泌物可扩张毛细血管而提高血液循环。 20毫克水蛭素可阻止100克人血的凝固。 水蛭素还能缓解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的粘着力,显著减轻高血压症状。 特别是脑血栓引起的中风,可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瘫痪、口眼喁斜、失语,重者可昏迷。 每次吞服水蛭粉0.5克,每日2次,效果显著。 还可用于妇女恶血、闭经、血淤腹痛,淤血作痛,血瘕积聚因而无子者。 还能治疗血蓄膀胱、痔疮、扁桃腺炎以及制成强性麻醉剂等。 (二)其他用途水蛭还是鱼类、鸭和鸟类的天然饵料,更重要的它是动物生理或生化研究中很有价值的一种实验动物。 发布时间:2024-10-25 08:42:31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