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内容: 养牛繁殖技术。 水蛭俗称蚂蟥,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而自然资源量日趋减少,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现将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简述如下:一、繁育池准备水蛭繁殖繁育池一般建在避风向阳,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 池宽5~8m,水面宽3~5m,长10m左右,水深可保持0. 51m。 水面四周设宽0. 51m的平台,池塘溢水口低于平台3~5cm,平台高出水面2~10cm。 平台用土为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便于水蛭打洞产卵茧,平时平台要防积水,防干旱,雨后防水淹。 池塘消毒宜采用强氯精等药物,不能使用生石灰及其它有害药物。 二、种蛭的选择与放养选择健壮粗大,活泼好动,用手触之能迅速缩为一团,2冬龄,体重20~30g的成蛭作为种蛭。 种蛭入池时间在4月上中旬,放养量视平台面积及水体容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平台可放种蛭1. 5kg,约40~50条。 种蛭入池前须用漂白粉消毒:药液浓度8~10mg/l,水温在.10~l5℃时,消毒20~30分钟。 池内要有充足的螺蛳、河蚌等饵料生物供种蛭取食,池水水质保持肥爽。 三、幼蛭的繁育水蛭属环节动物,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体内受精,产卵茧孵化幼蛭。 每条种蛭都同时具备雌雄生殖器官.1.交配水蛭交配时,2条种蛭头端方向相反,各把雄生殖孔对着对方雌生殖孔,完成受精交配.2.产卵茧亲体交配1个月后,种蛭开始产卵茧。 由生殖孔分泌2层粘液,形成外部的卵茧壁,包在生殖孔周围,从雌生殖孔产出的卵存于茧壁与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向茧中分泌蛋白液。 亲体逐步向后方蠕动退出,形成卵圆形的卵茧,卵茧大小一般为22~33mm15~24mm,重1. 1~1. 7g。 卵茧在平台中土层内数小时变硬,茧壁外层泡沫风干,成为蜂窝状或海绵状的保护层。 水短1年可产卵茧1~2次,每次产卵茧1~4个。 在种蛭产卵茧期间,应保持环境安静,防止种蛭受惊而逃,造成空茧。 3. 孵化种蛭产卵茧后捕出,繁殖池转为孵化育幼池。 卵茧自然孵化,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经11~25天,幼蛭即可孵出。 每个卵茧能出幼蛭15~35条,多数20条。 初孵幼蛭呈黄色,体背两侧有7条紫灰色纵纹,随幼体生长,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深色纵纹。 幼蛭初孵2~3天内,靠自身卵黄维持生活,3天后可自由采食,主要取食螺蛳、河蚌等的血及汁液,15天后幼蛭长到1. 5cm体长时,可分池饲养。 相关推荐甲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介绍人工繁殖鳖,选择优良种鳖是关键。 种鳖最小应在5~6岁,体重在1公斤以上,无病害,无伤残,鳖甲要坚硬,后缘革厚且有皱纹。 发育成熟的雄鳖尾尖长,能自然伸出裙边;雌鳖尾较短,后腿间距宽,鳖体厚,产卵期生殖孔红肿。 雌雄鳖放养比例一般在3:1左右。 每天早晚投饵,多投动物性饵料,这样能使种鳖成熟早、产卵多、卵个儿大、孵化率高。 各地鳖的产卵期不尽相同,在山东和河北一带,鳖的产卵期一般为5~9月份,每年产卵5~6次。 产卵的个数和大小因鳖龄和饵料状况不同而有异。 5龄的雌鳖一般年产卵50枚左右。 在气温25~29℃、水温28~32℃时为产卵最适宜条件。 6~7月份是产卵高峰期,尤以雨后天晴时产卵最多。 产卵通常在晚上22点到凌晨3点之间,雌鳖在自然条件下孵化,7~8月份约需40天,9月份约需60天。 人工孵化能缩短孵化期,提高孵出率和仔鳖成活率。 在鳖卵产出后的第二天将卵轻轻拾出,按原朝向(切勿颠倒上下位置)安放到盛有细砂的木箱中,上覆5厘米细砂,移入室内,保持箱内湿度75%~85%,温度30~36℃,注意通风,约40天即可孵出,通常出壳率为90%。 孵出的仔鳖要及时移到幼鳖池中饲养,以免被成鳖伤害。 林蛙的人工繁殖随着林蛙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林蛙种苗越来越多,单靠移植天然的林蛙受精卵团、蝌蚪已无法满足养殖的要求。 为保证适提供廊数量充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必须采取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林蛙种苗生产。 所谓林蛙的人工繁殖,目前系指用人工的方法,促使雌、雄亲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到性成熟,且能发情、抱对、交配、繁殖,从而获得受精卵,并给予一定的人为条件,使受精卵发育,孵化出苗。 因此,林蛙人工繁殖,包括亲蛙选择、运输、强化培育、催情、产卵、受精卵孵化等一系列过程。 亲蛙选择林蛙种苗质量的好坏,幼、成蛙生长速度的快慢,以及人工繁殖中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的高低,除人的技术和环境因素外,还取决于亲蛙质量的优劣。 因此,亲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 1. 亲蛙选择标准a. 年龄。 无沦是选捕天然野生的亲蛙,还是从养殖户购买的亲蛙,或是从自养的后一备亲蛙中选留亲蛙,都应选择3-4龄的作亲蛙,超过6龄的,不宜作亲蛙用。 b. 个体规格。 雌蛙体长7. 5厘米以上,体重50克以上;雄蛙体长6 厘米以上,体重40克以上。 c. 体质。 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湿润、分泌物多、无病无伤、无畸形、活力旺盛、品种优良的具有典型林蛙特征的个体。 2. 雌、雄蛙鉴别与性比正确鉴别林蛙的性别,在亲蛙的选择和实际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 除根据林蛙内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雌、雄鉴别外,林蛙雌、雄外形的区别主要在前肢指上。 前肢指上有瘤状突起(婚垫)者为雄性,无瘤状突起者为雌性。 雌、雄蛙的配组性比以1:1为宜,雄蛙的比例不宜过大,过大则会出现多雄争一雌现象,影响抱对和排卵及受精,同时也增加了投喂饵料的数量和产生活动空间的竟争,增加养殖成本。 3. 亲蛙选择时间亲蛙的选择工作,最好在每年的初春,林蛙抱对产卵之前一个月左右进行。 此时林蛙刚刚结束冬眠、天气凉爽,林蛙的生理活动较弱,新陈代谢水平较低,做于运输,成活率高。 而且亲蛙运抵养殖地后,经短期饲养和强化培育,既可进人繁殖。 也可在晚秋时,林蛙即将进人冬眠之前,进行林蛙的选择工作。 但运抵养殖地后,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暂养和漫长的越冬冬眠期,增加了饲养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在越冬期间,林蛙对外界环境和温度等的变化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都较低,往往存在部分夭折的危险。 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不宜进行林蛙亲蛙的选择和长途运输,此期间林蛙生理活动旺盛,新陈代谢水平也高,活动能力强,容易碰撞致伤而月.由于气温高,经长途运输易产生各种疾病而导致死亡。 甲鱼的人工繁殖技术:鳖卵的人工孵化1. 鳖卵收集亲鳖产卵始于5月中旬左右,收集鳖卵工作从5月上旬就应开始。 每天早晨太阳未出,露水未干之前,在产卵场根据雌鳖产卵留下的足迹仔细查找卵穴的位置,一旦发现卵穴后就在旁边插上标记,同时还要检查一下产卵场之外的空地,以防亲鳖到处挖穴而被遗漏。 发现卵穴后不要马上挖卵,应等待8-30小时,鳖卵两极能够明显地辨别时再行采收。 鳖卵收集时可采用特制的浅形木箱收运。 箱底铺上一层3-5厘米厚的细沙或稻壳,用以固定卵位和不使其颠倒,将挖出的鳖卵动物极向上,整齐地排列在卵箱中,切莫将两极方向倒置,否则将影响胚胎正常发育而降低孵化率。 鳖卵两极容易识别,凡卵顶有白点的一端为动物极,另一端为植物极。 鳖卵采收完毕后,应将卵穴重新填平压实,把地面沙土平整好,再适量洒些水,使沙土保持湿润,以利下批亲鳖产卵和人工寻找卵穴。 收取的鳖卵,在送孵化器孵化之前,还要检查卵粒受精情况。 其鉴别方法是通过卵粒外部特征判断。 如果取出的卵体积较大,卵壳色泽光亮,一端有一圆形的白点,白点周围清晰光滑,即为受精卵;若取出的卵无白点,或白点呈不规则不整齐的白斑,该卵就是未受精或受精不良的卵,应予以剔除。 最后,将当日收取的受精鳖卵,标记取出时间,送孵化器孵化。 在盛夏及干旱季节,亲鳖产卵场(示意图如下)早晚要适量洒水,使之保持湿润状态;在多雨季节,则应保持产卵场排水畅通。 2. 鳖卵孵化鳖卵的人工孵化有多种方式,通常采用室内孵化器孵化和室外半人工孵化两种方式。 2. 1室内孵化器孵化:孵化器采用木板或者其它适宜材料专门制作,也可利用现有的木箱、盆、桶等多种容器代替。 孵化器一般规格为60×30×3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 孵化器底部钻有若干个滤水孔。 先在孵化器底部铺5厘米左右厚的细沙,然后再在沙上排放卵,卵与卵之间保持2厘米左右的间隙,并根据孵化器深浅,排卵2-3层,但不要超过3层,每排一层卵都要在其上盖一层3厘米左右细沙,排卵盖沙完毕,在靠孵化器一端埋置一个与沙面平齐的搪瓷盆类的容器,内盛少许清水. 这是利用稚鳖孵化后就有向低处爬行寻找水源的习性,可诱集出壳稚鳖自动爬入盆内便于收集. 为了在孵化过程中保温、保湿并利于观察,可在孵化箱上镶盖玻璃或透明的塑料薄膜. 孵化器内沙土要有7-8%的含水量,孵化期间,每隔3-4天喷水1次,保持孵化沙床湿润,但不要积水过多,一般喷水后的沙土以用手捏成团手松即散为度。 孵化沙床温度应控制在30-33℃范围内,如果温度过低,可在孵化器内安装电灯或室内用电炉、火炉等办法提温。 当温度过高时,要及时采取遮光和通风降温措施。 这样经过40天左右时间的孵化,稚鳖就能破壳而出。 2. 2室外半人工孵化:这是一种利用亲鳖池的休息场及产卵场作孵化场地,适当地采取人工辅助措施,利用自然温度孵化鳖卵的方法。 其作法如下述。 孵化场地一般选择在亲鳖池背北朝南的向阳一侧。 在靠近防逃墙的地势较高处,挖几条10厘米深的沙土沟,将鳖卵并排放在沟内,卵的动物极朝上,然后覆盖10厘米左右的湿润沙土,沙土含水量以手捏成团,松手即散为宜。 沟边插上温度表和标牌,温度表插入10厘米深,标牌上记好鳖卵数量和开始孵化日期等。 在孵化沟的两端用砖叠起,砖上横置几根竹竿用于遮荫挡雨。 在孵化过程中要注意在孵化沟上洒水,以使沙土保持湿润状态,特别是天热干旱时,洒水次数要适当增加。 另外要注意保持孵化沟排水良好,周围不能积水。 孵化后期,稚鳖即将孵出之前需在孵化场周围围上防逃竹栅,可在竹栅内地势较低处埋设水盆,盛少量水,并使盆口与地平面相平,以诱集出壳后的稚鳖入盆,便于收集。 由于这种方法完全是靠自然温度孵化,没有加温措施,孵化温度不能控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因此鳖卵孵化的时间一般较长,孵化率也不甚稳定。 2. 3孵化期间注意事项:①为了使稚鳖出壳时间相对集中,要求同批孵化的鳖卵产出日期不能相隔太长,通常将3-5天内产出的卵作为一批孵化。 ②一般受精卵在30天内胚胎发育尚不稳定,对震动较为敏感。 震动会影响胚胎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其死亡。 因此,在孵化期间鳖卵尽量避免翻动和震动,在必须搬动孵化器时应轻拿轻放。 ③鳖卵孵化过程中,应防止各种敌害生物侵害,尤其要注意蚊、鼠、黄鼬和蚂蚁等天敌危害。 ④刚出壳的稚鳖比较娇嫩,有的还附有脐带,此时不要马上搬动,更不要人为地剥落脐带。 应在湿沙盘上或浅水盆内暂养2-3天,再移放稚鳖池内饲养。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1、人工催产和授精方法:催产适温为22~28℃,最适水温为25℃,催产药物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的效果好。 HCG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100~200IU/尾,PG0. 5~1. 0mg/尾,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 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 50~60g雌鳅注射800~1000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一半,如果雄鳅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 当水温22℃时,亲鳅14h后便可发情产卵,其中水温在27℃时,效应时间为8~9h。 注射时间最好在12:00~13:00,人工授精时间刚好安排在后半夜。 2、授精孵化: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的时候,轻压雄鳅腹部流出精液。 如果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将精巢剪破,用生理盐水洗出精液。 把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入事先清洗干净的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匀,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的撒在经过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整个受精过程不宜在强阳光下进行以免杀死精子和卵子。 受精卵在20~28℃的水温中都能孵化,最适水温25℃,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 水质要求清新,溶氧量要求6. 0~7. 5mg/L。 水温25℃时,大约24h即可出苗。 2天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天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3、培育池的选择与使用:选择水泥池的原因在于鳅苗阶段,鳅苗还没有钻泥的现象。 先在池底铺上20~30㎝厚的松软土,并在泥土中混入腐殖质,以利于泥鳅的生长和泥鳅天然饵料的培育。 并注入40~50㎝的池水,进水时必须用80目的筛卷进行过滤,在培育池的上方,搭建遮阳棚,育苗池的四周最好也围起防护栏。 池水放置少量的水葫芦遮阴降温。 池的进出水口要安装拦鳅设施,池中要挖鱼溜。 育苗池在使用前10天用生石灰0. 3kg/m2彻底消毒,放苗前3天换一次水,每平方施0. 3~0. 5kg的粪肥作基肥,并且灌入20~30㎝的水。 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鱼坑,为方便捕捞,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 池进排水口设双层过滤网,泥鳅喜阴暗环境,鳅苗喜欢附着,池中投放浮萍等遮阴物约占总面积的1/4。 4、开口饵料的选择:一般投喂煮熟的蛋黄,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在装水的烧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投喂量第1天为每100万尾苗10个,第2天15个,第3天20个,每天投喂4次,3天后,苗体的颜色由黑色转变为淡黄色时,便可以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 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 5、日常管理:苗种下塘时的前期培育(鳅苗体长小于2㎝)水位一般在20~30㎝,下塘后3天内不加水,以后视鳅苗生长情况每隔一天加水3~5㎝。 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下午的投喂量占总投喂量的约为3/5。 以鳅苗在2~4d内吃完最好,每天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有无缺氧现象、有无病害发生。 气温在30℃以上时加盖遮阴网,消除敌害,通过近30天培育,鳅苗长到5~8㎝,就可以转入成鳅池进行养殖。 苗中后期培育(鳅苗体长大于2㎝)水深控制在30㎝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左右。 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kg黄豆磨成15kg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随着鳅苗的长大要定期清洗饵料台,做好饵料台、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药。 也需要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的逃逸,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6、饵料培育与选择:在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的边上建一个蚤(藻)种培养池。 在苗种培育期,鳅苗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 水体浮游生物的培养,基肥可用鸡粪、猪粪、绿肥等,以发酵鸡粪最好。 每平方米水面用250g。 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mg/L以上,pH值7. 0~8. 0,底层水氨氮小于0. 2mg/L,透明度30~50㎝为宜。 鳅苗下池后1~3天向池中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为鳅苗增加饵料。 每天泼洒1~2次,同时投喂配合饲料(麦麸、豆渣、米糠、饼类、鱼粉),配合饲料为粉状,投喂时用水调成泥状,用手捏成泥球,每个池均匀投喂5~7处。 泥鳅为杂食性鱼,体长5㎝时食小型浮游甲壳类、轮虫、浮游植物;体长5~8㎝时,除食小型甲壳外,还食水蚯蚓、摇蚊幼虫;体长8~9㎝时,摄食硅藻和植物的根、茎、叶;10㎝以上摄食植物性饵料。 (摘自《水产养殖》2012. NO12)史氏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一)亲鱼的选择及成熟度鉴定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一般采用黑龙江水域自然成熟的亲鱼。 采捕时间为每年5-7月的繁殖季节。 选择身体无病、无伤,雌性体重15千克以上,雄性体重20千克以上的个体,年龄为9-13龄。 此鱼雌性个体生殖间期3-5年。 非生殖期的雌、雄个体无明显特征。 处于生殖期的雌、雄鱼体有所不同,但没有婚姻色及追星类的副特征。 具体鉴别方法为:(1)成熟欲产的雌性个体消瘦,吻尖,脊板尖,体表黏液多,腹壁薄而软,腹部膨大而富有弹性。 (2)用特制挖卵器从生殖孔中挖取卵巢中部的少许卵粒,检查卵的色泽、形状、极化程度等。 成熟的卵细胞卵径3. 1毫米以上,椭圆形,呈灰绿色或黑绿色,有光泽,有弹性,两极分化明显,动物极的极端出现白色无光泽的极斑。 (3)雄性个体体色、体形没什么变化,一般体重在20千克以上的个体大多已成熟。 检查时,见鱼体尾部弯曲成“弓”状,用手轻压生殖孔有精液流出。 此时的雄鱼即可作繁殖用亲鱼。 (二)、人工催产当水温升到16-24℃时即可进行人工催产。 水温较低时,催产效应时间较长。 催产剂多选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注射方法及使用剂量视亲鱼的成熟情况而定。 基本剂量为每千克雌鱼体重用量为60-90微克。 一般卵细胞极化指标达到1/30以上,即Ⅳ期中时即可催产。 全部催产剂量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的10%;当极化指标达到1/55以上时,折射剩余的剂量。 雄性鱼使用雌鱼剂量的一半,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对于成熟度较好的雄鱼也可不注射。 注射部位一般为胸鳍基部。 经过催产的亲鱼,雌、雄分池暂养,并予以流水刺激,注意观察亲鱼活动,定期检查鱼体变化。 雌鱼开始排卵时游动活跃,频繁撞击水面,检查可发现卵巢有明显流动迹象,轻压腹部至生殖孔处有卵粒流出。 此时即可取卵。 取卵时间可掌握在90分钟以内,最多不超过150分钟,否则受精率将会受到影响。 从时间与水温关系看,水温为16. 5℃时,效应时间为18小时;平均水温为19℃时,效应时间为11小时左右。 (三)采卵与授精用挤压法采集精液。 体重20千克的个体一次可排出精液30毫升左右,甚至更多。 雄鱼可多次使用。 优良精液呈纯牛奶状。 用剖腹法或手推法采集卵子。 1尾15千克体重的个体可产卵2. 5-3. 5千克,约9万-12万粒。 采取手术法获得卵子时,应在亲鱼的腹部切开一个7厘米左右的口,将大部分鱼卵取出后,再将创口缝合,并消毒,然后放入池塘中,经过20-30天的饲养,伤口便会愈合,亲鱼可继续培育再用。 用半干法人工授精。 精液用量为每1千克鱼卵10毫升。 精液使用时,先用无菌水稀释。 稀释比例为精液比水1:200。 授精时,将精液放入鱼卵中,均匀搅拌3-4分钟,使精、卵充分结合,静置片刻,弃去污水,漂洗干净。 史氏鲟的卵为黏性,一般受精后5-6分钟出现黏性,15-18分钟达到最大黏度,故孵化前鱼卵需脱黏处理。 脱黏剂多选用滑石粉或细黄泥。 前者制成20%水溶液,后者制成10%的浓度。 脱黏时将水溶液注入鱼卵上,不断搅动,使之不出现结块现象。 当鱼卵全部呈分散颗粒状、静置时不再出现结块现象即为达到脱黏效果。 脱黏时间一般需要30-60分钟。 受精卵脱黏后即可进行孵化。 (四)孵化史氏鲟的卵粒较大,也较重,每千克约4万粒左右。 孵化最好在微流水条件下进行,或对卵定时拨动。 特制的专用孵化器规格一般为380厘米×65厘米×30厘米,有进、排水系统和定时拨卵装置的,一次可孵化史氏鲟卵40万粒;孵化时的进水量为50-60升/分钟,自动拨卵装置每分钟1次,孵化率为85%左右。 此外,也可用双层网箱孵化。 网箱规格为80厘米×60厘米×50厘米,每次孵化卵1千克。 方法是:将网箱固定浮置于水质清澈、水流速为0. 8-1. 5米/秒的江湾处,每20分钟翻动1次卵,孵化率也在85%左右。 孵化温度为16-24℃,最适温度19-22℃。 在此范围内,水温高时出膜早,且出苗集中;水温低时出苗晚,且出苗时间长。 在平均水温17℃时,约105小时出膜;平均水温21. 5℃时,约81小时出膜。 黄鳝全人工繁殖的人工授精与孵化技术1.人工授精:注射催产剂后的亲鳝放入水族箱或网箱中暂养,箱内盛水不宜过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天换水1次。 水温在25℃以下时,注射50小时以后每隔3小时检查1次。 检查方法是捉住亲鳝,用手触摸腹部,由前向后滑动,如感到卵粒已经开始游离或有卵粒排出,则表明已经开始排卵,可立即进行人工授精。 同一批注射的亲鳝,效应时间往往不一致,故检查工作应延长到注射之后的80小时左右。 将开始排卵的雌鳝取出,一手用干毛巾垫于鳝体下并握住前部,另一只手由前向后挤压腹部,部分亲鳝即可顺利挤出卵粒于准备好的、经消毒的人工授精容器内。 但多数亲鳝会出现生殖孔堵塞现象,此时可用小剪刀在泄殖孔处向里剪一个0. 5~1. 0厘米的口子,然后再将卵挤出,连续挤压3~5次。 也可将整个卵巢取出,这样可减少血污带入。 在卵粒挤入容器之后,立即把雄鳝杀死,取出精巢,将其中一小块放在400倍以下的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精子活动正常,即可用剪刀把精巢剪碎,放入挤出的卵中,用羽毛充分搅拌(人工授精的雌、雄比例视数量而定,一般为(3~5):1),然后加入任氏溶液200毫升(任氏溶液配方:氯化钠0. 78克+碳酸氢钠0. 0021克+氯化钾0. 02克+氯化钙0. 021克+蒸馏水100毫升)或用0. 5%~0. 7%的生理盐水,放置5分钟,再加清水洗去精巢碎片和血污,反复清洗后的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 2.人工孵化:受精卵比重大于水,无黏性,自然繁殖时受精卵附着在亲鳝吐出的泡沫产卵巢上,漂浮在水面孵化出苗。 而人工孵化时要选择合适的孵化器,不致使受精卵堆积水底,因缺氧而夭折,要管理得当才能孵化出苗。 孵化器要根据卵的数量和当地条件进行选择。 如数量少,可选用玻璃缸、瓷盆、水族箱和小型网箱等,水不宜太深,一般控制在10厘米左右。 在静水中孵化时,要经常换水,如果大批量生产则要采用孵化桶、孵化环道和孵化缸等,采用流水法可以增加水中溶氧,使水从孵化器底部进入,由上部溢出,这样会使受精卵不断翻滚,不沉入水底,可避免缺氧引起死亡。 3.孵化管理①水质管理:凡孵化用水,都要经过砂滤或筛绢过滤,目的是滤去敌害生物或大型浮游生物。 黄鳝人工授精率较低,又不易鉴别是否已经受精,未受精的卵在孵化过程中崩解后很容易使水质恶化,因此必须及时换去污水或保持水流动,保持孵化水质的良好。 ②水温管理:黄鳝孵化水温最适为25~30℃。 孵化过程中,力求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水温急升骤降(相差3~5℃时),都会导致胚胎发育畸形甚至死亡,孵化率下降。 若水温保持在25~28℃,5~7天后陆续孵化出幼鳝苗,10天后全部孵出。 甲鱼的人工繁殖:亲鳖培育1.混养前的准备亲鳖入亲鳖池培育前15天,要对池塘和渠道进行清整和消毒,以清除杂物、污物,然后用药物彻底消毒,杀死其中的野杂鱼及有害致病生物。 目前,清塘常用的药物有两种:(1)生石灰多采用生石灰干池清塘法。 将池水排至5~10厘米深,生石灰用水溶解后趁热全池泼洒,第2天再翻耙一遍以提高清塘效果。 生石灰用量通常为每100平方米10~12千克。 若池塘排水困难也可带水清塘,池水深1米,每100平方米生石灰用量为18~22. 5千克。 施药7~10天后,药物毒性消失即可混养。 (2)漂白粉也分干池和带水清塘两种。 干池清塘,每100平方米用漂白粉0. 75~1. 5千克;带水清塘,水深1米时,每100平方米漂白粉用量约为2千克。 施药时,将漂白粉在非金属容器中溶解后,顺风全池泼洒。 漂白粉有较强的毒性和腐蚀性,使用时应戴口罩,穿工作服。 漂白粉清塘毒性消失快,一般3~5天后即可混养。 2.亲鳖混养量亲鳖个体大,活动能力强,因此混养密度不能太大,一般每100平方米混养量应控制在45千克以内。 为了稳定亲鳖池的水质,也可在亲鳖池中套养少量鲢、鳙鱼以及鲫鱼,套养量各为每100平方米45~60尾。 3.亲鳖的饲养管理亲鳖饲养管理的目标是为亲鳖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以提高亲鳖的产卵量。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尽可能延长亲鳖的生长期和产卵期亲鳖由于有冬眠的习性,因而1年内适宜生长和产卵的时间较短,如果采取一些人工措施,如在秋末、春初覆盖塑料大棚或进行加温养殖,就可以延长亲鳖的产卵时间,甚至做到全年产卵。 (2)做好饵料投喂工作鳖喜食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如小鱼虾、螺、河蚌、蝇蛆、蚯蚓、昆虫等,这些活饵营养丰富,应尽可能多投喂。 如没有鲜活饵料,畜禽屠宰后的下脚料也是鳖喜食的饵料,但不能多喂。 养殖亲鳖较多时,最好用人工配合饵料。 投喂饵料要定时、定点,且不能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 投喂量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 (3)调节水质和防止疾病发生亲鳖的排泄物较多,很容易使池水变质,要定期换水,并按每立方米15~20克生石灰的剂量进行消毒,以保持池水清爽。 还要及时清理饵料台的剩饵和粪便,以防止亲鳖因摄食变质剩饵而发病。 甲鱼的人工繁殖:鳖卵的孵化1.孵化方法孵化鳖卵有3种方法:(1)常温孵化法在室外选择地势较高,背风向阳的地方建一简易孵化池。 孵化池的大小根据1平方米孵化2000~3000枚鳖卵而定。 孵化池最好建成长方形,东西走向。 北墙高1米左右,南墙高0. 7米左右,顶部做成可活动的玻璃或塑料薄膜盖子,池底略向南倾斜,底端设排水孔。 池四周还应挖一宽约10厘米的防蚁沟,注入水或石灰以防蚂蚁爬入孵化池危害鳖卵。 孵化鳖卵时,先在孵化池底部铺直径0. 5~1. 0厘米的碎石子15厘米厚,再在碎石子上面铺粒径1~2毫米的粗沙3~5厘米,然后再铺粒径0. 5毫米的细沙5厘米厚。 将收集来的受精卵按1~2厘米的间距排放在细沙上,再在卵上盖2~3厘米的细沙,如此排放2~3层。 装沙时,应注意在孵化池的一角安置一个盛水容器,容器口与沙平齐,待稚鳖开始出壳时在容器内加入少许清水,用来收集孵化出壳的稚鳖。 用此法,鳖卵孵化时间较长,约需60~70天。 (2)温室孵化法选择通风条件好,密封性强,有简易加温控温装置的南北房为孵化室。 孵化时,先将鳖受精卵按1~2厘米的间距放入用木材或塑料制成的,规格为0. 5米×0. 3米×0. 1米,底部有若干滤水小孔,底铺5厘米细沙(粒径0. 5毫米)的孵化盘中,并在受精卵上面盖上3厘米厚的细沙,然后标明产卵日期,分层放入温室中进行加温孵化。 此法孵化时间短,在30℃左右的孵化温度下,约40~50天就可孵化出稚鳖。 (3)简易加温孵化箱孵化用一大一小两个木箱。 先将小木箱放入大木箱中,并在两箱之间填充上棉花、海绵等保暖材料。 然后在小木箱中装1~2个40瓦灯泡加热,内放1支温度计,并将孵化盘分2~3层放入小木箱中,木箱加盖后,即可制成简易加温孵化箱。 此法孵化量小,适于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者。 2.孵化管理(1)做好温度控制在晴天中午,应打开常温孵化池的顶盖,通风换气;晚上则要覆盖草帘等物保暖。 温室孵化温度最好控制在30~32℃。 (2)保持沙土的湿度孵化鳖卵的沙土必须保持一定湿度,才能使鳖卵正常发育。 每天早、晚,用手指轻轻划破沙面,检查孵化沙的湿度,若表层下的沙土开始变干,要喷水以保持沙的湿度。 喷水时,喷头应向上,以免水直接冲击沙面;应少量多次,不能1次过量。 (3)防止敌害鳖卵孵化过程中,蚂蚁、蛇、鼠等对卵的危害很大,应严加防范。 (4)做好记录孵化时对不同批次的卵要做好记录和标记,以便于管理和收集出壳稚鳖。 刚孵出的稚鳖身体娇嫩,适应环境的能力差,要在盆或其他容器中用蛋黄、水蚤或水蚯蚓暂养1~2周,等体色变成黑褐色时,才能移入稚鳖池中饲养。 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虹鳟鱼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一种珍贵的冷水性养殖鱼类,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迅速,容易捕捞,人工繁殖简单。 1959年引入我国,日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 我国农村有不少溪流、冷泉、水库,可因地制宜饲养虹鳟鱼。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 1、亲鱼培育健壮和繁殖力强的亲鱼才可产出优良的鱼卵,从而孵化出优质的鱼,因此要加强亲鱼的培育工作,选择亲鱼时要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个体。 然后提供良好的培育条件,用于培育亲鱼的鱼池要宽大且水流通畅,溶氧量高,面积一般在100~300mz,深度约为1~1. 4m,水温保持在5~13℃,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亲鱼的性腺发育,在亲鱼产卵前6个月,水温不宜超过12℃。 在亲鱼性成熟前要加大注水量,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 虹鳟鱼人工繁殖效益的高低与其培育管理密切相关,外在的养殖环境与内在的条件都会影响到虹鳟鱼的性成熟,因此要加强亲鱼的培育管理,尤其是要注意加强培育环境和饲料营养的管理。 控制好亲鱼培育的外在条件,最重要的是控制好鱼池温度,保持水温在5~13℃,如果水温高于15℃,就会出现异常卵,水温低于4℃,亲鱼的性腺会停止发育,产卵期推迟。 虹鳟鱼属于短日照鱼类,日照时间在12h以内的性腺发育良好,如果光照超过12h性腺发育就会变慢,因此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光照的方法来控制虹鳟鱼的产卵期。 在培育亲鱼时,要将雌鱼与雄鱼混养,以利用雄鱼来刺激雌鱼的性腺发育,一般雌雄的比例控制在4:1在右。 提供优质且适宜的饲料。 虹鳟鱼的鱼卵质量直接影响卵的受精和孵化效果,而鱼卵的质量又与饲料质量密切相关,一般野生虹鳟鱼所产的卵质量较好,这主要由于摄食的饵料较丰富,因此在人工培育时要给亲鱼提供全价的优质饲料,保证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约为38%,粗脂肪含量约6%,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2%,并且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E等要适量,同时还可以添加酵母粉等,以提高卵的质量。 要根据虹鳟鱼性腺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亲鱼的饲料配种作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亲鱼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2、人工授精对亲鱼进行人工授精要先做好雌雄的鉴别和成熟度的鉴定。 雌鱼的颜色较浅,头部和口小,背部不隆起,腹部大且柔软,有弹性,生殖孔突出,吻端钝圆;雄鱼的颜色较雌鱼深,头部和口大,下颌向上弯曲并盖住上颌,背部隆起,腹部硬,无弹性,泄殖孔不突出,吻端尖。 临近产卵的亲鱼身体发黑,侧线的彩虹带比平时明显,食欲减退,相互追逐。 雌鱼的腹部变得膨大,生殖孔红肿外突,将尾柄上提起可见两侧卵巢下垂,轻压腹部有卵粒从体内流出;雄鱼的体表粗糙,生殖孔周围较软,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 对雌鱼采卵一般使用挤压法,操作者用毛巾将雌鱼尾部包住,使生殖孔面向采卵盆,然后轻压生殖孑L前方的腹部,使成熟卵流出,操作时要动作轻柔且快速,以免伤到亲鱼。 亲鱼在采完卵后要立即放人流水中,并投以易消化的优质饲料,使体质尽快恢复。 人工授精一般使用干法授精,先擦干雄鱼体表水珠,用挤压法将精液挤到卵上,比例为5~7尾雌鱼卵用2~3尾雄鱼的精液。 然后用羽毛轻轻搅拌精卵,使其混合均匀。 再加入少量的清水快速搅拌1min,使精卵结合,完成受精的过程,再换水搅拌1~2次,以洗去多余的精液和破损的卵皮,最后在水中放置30min后,使卵膜硬化,然后计数装入孵化器等待孵化。 在采精时要注意不能让卵与水直接接触,并且采卵授精的时间要控制在2min以内,并且整个人工授精过程要在遮光的条件下进行。 3、孵化受精卵孵化的时间与水温有关,因此保持适宜的孵化温度非常重要,一般孵化的温度为7~13℃。 在受精卵进行发育的前5个阶段应保证发育卵处于安静状态。 在受精卵进入发眼期时,胚胎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最低,属于安全期,可进行长途运输。 孵化过程中要保持孵化环境良好,水质要求澄清、无杂质,溶氧量高,水温适宜。 孵化器可使用卧式孵化器,或者桶式孵化器与平列槽相结合。 孵化用水自下部流经全部鱼卵,然后从上部溢出,注水量为4~7L/min,要每4天消毒1次,抑制水霉菌的生长。 在孵化的过程中要人工拣除死卵。 在整个孵化期间要使鱼卵处于安静的状态,并严格采用避光措施。 4、仔鱼管理当鱼卵开始破膜,有仔鱼孵出时要加强检查工作,以及时清除卵皮和死苗。 保持孵化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的刷洗槽孔,以保持水流通畅。 刚孵化出来的仔鱼体质较弱,仅靠吸收体内的卵黄囊来获得营养,一般经过16~20天后卵黄卵逐渐被吸收完,此时仔鱼体质渐强,游动能力变强,此时可将平列槽内的稚鱼转移到无直射光照射的稚鱼池中。 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虹鳟养殖对水质的要求1、温度。 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2、溶氧。 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mg/L。 3、水流流量。 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 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产能力。 4、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养殖池条件1、鱼池形状。 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但以长方形为多。 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 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 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 2、鱼池面积与深度:大致可参考如下尺寸:3、鱼池建设。 鱼池结构为砖混结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 进出水口设在鱼池上中部,以便于保持水位。 同时,进出水口都要设栅栏,以防逃鱼。 苗种及投放1、苗种的放养密度:各养殖阶段参考密度。 2、苗种要求。 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 3、鱼苗、鱼种在投放时要消毒处理。 饵料的要求1、虹鳟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0%-45%,要求饵料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幼鱼在45%左右,成鱼不低于40%,饵料中要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还应注意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 2、饵料可就地取材,利用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动物性原料与豆饼、麦粉、玉米、糠麸、蔬菜等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进行投喂。 如苗种阶段动物饵料可占60%左右,成鱼50%左右,亲鱼40%左右。 3、饵料一定要新鲜。 严禁使用霉变的饵料。 日常管理1、投喂。 成鱼每日投喂2次,上午9时和下午15时,苗种每天可增喂1-2次。 日投饵量以鱼体重计,幼鱼约占3%-4%,成鱼1%-2%。 2、筛鱼。 虹鳟经一段时间饲养,个体大小会出现差异,要定期筛选,保持每个鱼池中的鱼大小基本一致。 3、加强鱼病防治工作,发现病鱼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死鱼要及时剔出。 4、当出现缺氧时要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窒息死亡。 真鲷的人工繁殖亲鱼的来源为达到鲷苗种批量生产的要求,首先要确定一定量体质健壮、成熟度好的亲鱼。 在自然繁殖前期采捕天然亲鱼或采用人工养成亲鱼均可。 1、亲鱼采捕时间我国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真 自然繁殖时间也不相同,广东一带产卵盛期为春节前后,福建一带为5月下旬至7月,江浙一带为7~9月,黄渤海一带为10~12月。 采捕自然亲鱼各地应在本地区真 进入繁殖期前10~15天左右捕捞。 当然也可采用天然苗人工养成鱼(广西、广东、福建一带渔民有捕天然苗人工养殖的习惯)或人工苗养成鱼作亲鱼。 2暂养与促熟鱼采捕后应在海上网箱内或室内水泥池、玻璃缸水槽暂养并促熟培育。 暂养时的放养密度:海上网箱规格以4米4米2米为好,每平方米放养5千克左右;室内水泥池的规格应在4米2. 5米1. 5 米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千克左右为宜。 暂养时雌雄分开,单独饲育,防止意外产卵。 促熟用饲料最好是鲜活的野杂鱼及小虾等。 首先将野杂鱼或小虾用铰刀切成小块,然后拌上 鱼用的饲料添加剂投喂或用饲料加工机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1次,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 ~5 左右,并根据其摄食情况调整。 3选择标准用作亲鱼的雌鱼应在3龄以上,最好是4~5龄,体长32~40厘米,体重500克以上;雄鱼要在2龄以上,最好3~4龄,体长和体重情况与雌鱼大体相同。 留作亲鱼的个体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无病,无伤。 活动能力好,肥大饱满。 发布时间:2024-10-25 08:30:10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