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药用水蛭养殖:宽体金线蛭的养殖技术(上) 内容: 水蛭养殖。 宽体金线蛭是作药用的水蛭中的主要品种,属环节动物门蛭纲,体表无刚毛,前后端皆有吸盘,体肌发达,体腔缩小,属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 宽体金线蛭体形大,略呈纺锤形,扁平且较肥。 前窄后宽,长613厘米,宽1.3-2.2厘米。 背部通常暗绿色,有5条由黑色和淡黄色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其中间条纹较粗、较长,腹面暗灰色,在水中以肌肉收缩、身体收缩运动爬行。 宽体金线蛭是名贵中药材,其性平,味咸、苦,有微毒,治疗跌打扭伤、妇女闭经、高血压、心力衰弱、多发性脑血栓、消肿散积等疾病,且疗效显著。 宽体金线蛭采收一年可进行两次。 第一次可安排在6月中、下旬,将已繁殖两季的种蛭捞出加工出售。 第二次可安排在9月中、下旬,这时早春放养的宽体金线蛭一般都已长得比较大,可考虑捕捞一部分,但大部宜在第二年9月捕捞。 捕捞时,先排一部分水,然后用网捞起,也可在晚间用小捞子捞出。 注意全部捕捞后要进行清池。 相关知识:宽体金线蛭养殖技术:1.建池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远离村庄、厂矿等闹市区,避开车辆频繁的交通沿线,无噪音、无震动、无污染、环境安静的地方建池。 池塘的建设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新池开挖。 利用土质好、无渗漏、保水性强的涝洼地或废荒地,按东西向建造,池塘长度可因地而宜,一般为30~50米,宽8米,深80厘米;池两头全部挖去3~5米,中间留1米宽的长岛;池埂加高80厘米,可建造围堰,池坡比1:2,中间长岛四周坡比1:3,两头设进排水管,单列或与其它池串连。 二是利用旧河沟、坑塘、浅鱼池,将其稍加改造而成,清除过多淤泥,留底泥20厘米左右;在水深50~80厘米处的池底四周修建宽1. 0~1. 5米平行带或稍有斜坡,作为水蛭产卵、孵化的场地(或称产床)。 2.放养(1)清池:在放养前20天,将池水抽干,每亩用生石灰100~120公斤,化乳全池遍洒,彻底消灭敌害和病原体。 (2)灌水、施肥:清池后3~5天,加入新水50~60厘米,经2~3天可施入发酵的牛粪、大粪,每亩300~400公斤,新建池塘可增加到500~600公斤,较肥的池塘可少施或不施,灌水前将进排水管用密网封好。 (3)设置防逃网:目前主要用廉价而实用的鱼花网或防蚊网作为防逃设施和敌害入侵障碍。 网宽1米,深埋30~40厘米。 埋网应在池埂岸外30厘米处,开沟置网,底用小勾撅固定,然后用土填平夯实。 网外20~30厘米处,每隔5~8米插一排向内倾斜的小竹杆或其它防腐、抗风的木杆撑起网,并加绑缚。 防逃网具的设置与清池同时进行。 (4)植草:当池水pH值降到7~8时,水中可植入水草,约占全部水面的1/3,品种主要为轮叶黑藻、马莱眼子菜、浮萍、水葫芦、芡实、藕等,沉水、浮水、挺水性的植物应适当搭配。 (5)饵料生物的放养:宽体金线蛭特别喜食螺蚌类,每亩水面放个体较大能够达到性成熟的三角帆蚌或冠纹褶蚌60~80公斤,田螺或大瓶螺50~60公斤,让其自行繁生,基本能保证饵料的供给,为了满足河蚌虫勾介幼虫的寄生附着,每亩水面应放鳑鮍鱼或花鲢鱼种10公斤左右,待河蚌幼虫变态营底栖生活后,再将鱼类捕出,若是鳑鮍今后若干年内都不需再放,而花鲢每年都需重放。 (6)种蛭的引进:宽体金线蛭当年繁殖的个体,秋季就达商品蛭的标准,可捕捉加工成中药材,因此,初养户要引放能繁育仔体的亲蛭,从经济和今后的发展考虑,一般不引放幼体。 从蛭体出蛰后到产茧前都可引种,时间大约为3月下旬到4月下旬,区域不同有所变化。 引种有两个途径:一是养殖者利用傍晚至清晨的这段时间到有蛭群生存的水体内捕捉;二是到厂家购买。 引种时要选择体重在15~20克以上,体质粗壮、活泼、体表光滑又有弹性,用手触摸迅速收缩成团的个体。 这样的亲蛭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怀卵量多、孵化率高。 相关知识宽体金线蛭的生活习性宽体金线蛭蛭体长大,扁、平,略成纺缍形。 成蛭体长一般6~13厘米,宽可达1. 3~2厘米,大的体宽可达3. 5厘米。 背面通常为暗绿色,有5条由黄色和黑色两种斑纹相间形成的纵纹。 侧面下端各有一条黄色纵带。 腹部淡黄色,杂有许多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 体17节,体环数107,第7节的背面可见4环,腹面仅有3环;体中部完全体节有5环。 生殖带明显,位于第24~42环。 雄生殖孔在33~34环沟上,雌生殖孔在38~39环沟上。 前吸盘小,口内有颚,颚上有两行钝齿板。 宽体金线蛭取食螺、蚌类,在浙江俗称田螺嘬。 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在长江流域大约3月底或4月上旬、北方在4月上、中旬出土。 但如温度尚低,出土的金线蛭常躲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 天气转暖后,它们在田边活动,有时也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 宽体金线蛭产卵期在5月,有的可持续至6月中旬。 卵茧产在田埂中。 卵茧呈卵圆形,大小为22~33毫米15~24毫米,平均26. 6毫米18. 7毫米。 茧膜分两层:外部是一层海绵状保护层,里面是卵茧膜。 如不计海绵层,卵茧实体大小为17~24毫米11~27毫米,平均20. 4毫米14毫米。 卵茧重1. 1~1. 7克,平均1. 68克。 5月下旬孵出幼蛭,每个茧内的幼蛭数为13~35条,多数20条左右。 幼蛭自茧两端的开孔(主要是从较尖的一端)爬出,并先在海绵层的网孔中盘绕一些时候才离开卵茧。 倘茧内幼蛭较多,常在第一天孵出10余条或20余条,次日孵出剩余的数条,幼蛭大小为6. 2~19毫米2. 2~3. 6毫米,平均13. 5毫米2. 9毫米。 初孵出时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7条细的紫灰色纵纹。 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 宽体金线蛭的幼蛭的体形宽阔,背部纵纹显著,故易于识别。 幼蛭需生长经历2个冬天方成熟,寿命5年以上。 宽体金线蛭交配时头端方向相反,雄孔正好对着对方的雌孔,但仅其中的一条受精。 交配后约1个月开始产茧。 产茧时先由生殖带分泌一种稀薄的粘液,夹杂空气而成肥皂泡沫状,然后分泌另一种粘液,成为一层卵茧壁,包于生殖带的周围,卵(胚胎)从雌孔产出,落在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最后再向茧中分泌一种蛋白液。 而后亲体逐渐向后方蠕动退出,在退出同时,前吸盘腺体分泌形成栓,塞住茧前后两端的开孔,整个产茧过程约半个小时。 卵茧产在泥土中数小时后,茧壁变硬,壁外的泡沫风干,壁破裂,只留下五角形或六角形短柱所组成的蜂窝状或海绵保护层。 受精卵在茧内直接发育,经16日~25日即孵出幼蛭。 一般1条成年蛭可产1~4个卵茧。 幼蛭孵化出来即能独立生活,至当年冬前大者可长至10克/条,一般6~8克/条,第二年可长至20克/条以上。 池塘大网箱养殖宽体金线蛭技术水蛭俗称蚂蝗,民间又称蚂鳖、内钻子等,为水蛭科动物,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膀胱经,具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提高,水蛭素的提取加工和医学临床应用,以及中成药的开发、研制和推广,对水蛭的需求量逐年增多,然而大量生活、工业和农业污水的排入造成天然水域污染,再加上酷渔滥捕,野生水蛭资源严重枯竭,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水蛭药材及药品价格不断攀升。 宽体金线蛭因其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成为水蛭人工养殖的首选对象。 为了进一步完善大网箱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现根据近年来宽体金线蛭大网箱养殖情况,就其养殖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如下:1养殖池的建造宽体金线蛭的养殖对池塘要求不高,一般鱼塘经过改造后都适合养殖,养殖地点建议避开车辆频繁的交通沿线,首选在无噪音、无震动、无污染、环境安静的场所。 养殖池大小可因地制宜,推荐窄长方形养殖塘,大小0. 2hm2左右为宜,塘埂高1. 5m,水深0. 8~1m即可。 2放养前的准备在放养前20d,将池水抽干,泼洒生石灰1500~1800kg/hm2,彻底消灭敌害和病原体。 清塘后3~5d,施入已发酵的有机肥4500~6000kg/hm2,同时将水位逐渐提高至0. 8m。 大网箱的设计为封闭式,采用40目的聚乙烯网片缝制,围圈水域根据养殖池实际大小而定,网箱长宽度比池塘长宽度缩短50cm,网箱上缘向箱内伸出10~12cm,防止宽体金线蛭逃逸。 同时为便于宽体金线蛭栖息,可在网箱底部放置一些不规则的瓦片,并在养殖池中适量种植一些浮水植物。 3幼蛭的放养宽体金线蛭当年繁殖的个体,秋季就能达商品蛭的标准,可捕捉加工成中药材。 因此,大网箱养殖的苗种可当年自繁自育,也可从附近养殖场购买。 幼蛭的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90万~105万尾/hm2,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苗种要求大小整齐、活跃有力、伸曲有度、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苗种放养前,要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2~5min。 4投饵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宽体金线蛭幼稚的配合饲料,因此幼蛭放养初期投放自制开口营养饲料,约半个月后慢慢过渡到鲜活饵料螺蛳。 螺蛳要求不霉变、不腐烂、无污染,每3d投喂一次,投喂量根据气温、密度及摄食强度进行调整。 投喂过多则与宽体金线蛭争夺生存空间,过少则影响正常生长。 5日常管理虽然宽体金线蛭的生命力较强,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但水环境变化过大同样会影响其生长。 野外环境中,宽体金线蛭发生病害的情况极少,但是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使其发生病害的几率大大增加。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宽体金线蛭的药物,一旦发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水质调控是否到位是宽体金线蛭养殖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不容半点马虎。 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每半月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一次的频率,确保水质能保持肥活嫩爽。 此外,宽体金线蛭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水温过低过高都会影响其生长,因此,在春季时期应降低水位,以利于水温升高;而在夏季时期应适量提高水位,以降低池塘水温。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还必须坚持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观察宽体金线蛭的活动、摄食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是否有天敌进人,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6小结宽体金线蛭的养殖周期一般为6~7个月,目前采用大网箱养殖模式的池塘平均产宽体金线蛭3750kg/hm2左右,相较于小网箱精细化养殖模式而言,虽然成活率和产量略低,但是大网箱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池塘面积利用率,减少了劳动力及管理成本的支出,养殖效益基本持平。 另外,由于小网箱在养殖过程中容易造成网孔堵塞,导致水体不通畅,造成局部水体恶化,从而影响水蛭生长,而大网箱不存在水体不通畅这个问题,使得水质调控更为容易,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非常适合初期养殖者。 (收稿日期:2015-07-06)宽体金线蛭养殖要注意些什么宽体金线蛭一般喜生活于比较温暖而又隐蔽的浅水区,要求水域环境比较安静,水生动植物比较丰富,水质清新,尤其螺蚌蚬等软体动物较多,近岸处土壤疏松、土质良好,便于水蛭摄食、栖息和产卵茧的区域,更是宽体金线蛭首选的生活水域。 宽体金线蛭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30℃,水温超过30℃时,不利于水蛭的生活与生长,将会使蛭逃离高温水域,水温10℃以下时,水蛭进入冬眠状态,第二年开春后,地温稳定通过14℃以上时,蛭即陆续出土活动。 宽体金线蛭为动物食性,在水体中以田螺、河蚌、河蚬等软体动物的汁液为食,能摄食脊椎动物的血液。 由于依靠皮肤呼吸,宽体金线蛭对水体溶氧的要求不高,水域中溶解氧含量在1毫克/升以上,即可使蛭安定生活。 宽体金线蛭能忍受一定时间的缺氧环境,并且在离水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潮湿,仍能通过皮肤呼吸而生存。 另外,水蛭对水体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广,在pH值45~10. 1的范围内,宽体金线蛭均可生存,蛭可适应碱性环境而喜欢酸性环境,水体pH值一般在6. 5~7. 0之间,是宽体金线蛭生活的最适水质。 繁殖:宽体金线蛭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在长江流域3月底或4月上旬出土。 如果温度尚低,出土的宽体金线蛭常躲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 天气转暖后,它们再出来活动。 水蛭是雌雄同体动物,两个个体交配行异体受精,产卵茧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棕褐色海绵状卵茧产在池边或湖边土中,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这当然随天气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有变化。 成熟个体经过交配平均能产4~5个卵茧。 经过孵化,幼蛭从4月下旬开始不断钻出卵茧,直至6月上旬结束。 每个卵茧能钻出13~35条幼蛭,平均20条左右。 只有经过蛰伏越冬的成熟个体才能在春季进行交配和产卵茧,夏、秋季均不能繁殖后代。 总的看来水蛭的繁殖率远没有鱼、虾、蟹的繁殖率高,这是限制水蛭饲养与繁殖高产的主要原因。 温度:宽体金线蛭是生活在大湖与河滩的北方种,不能忍耐高热和暴风雪,对冷比对热更能适应。 通常保持在15~25℃以下最理想,应避免温度超过25℃,这样产卵茧周期较长。 宽体金线蛭需要在低温下蛰伏1~3个月才能交配和产卵茧。 目前有人将成熟的宽体金线蛭投入稻田以及运往广东等地饲养与繁殖,这些都是不符合水蛭对温度要求的。 水质: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需要有充足氧气、无污染和非碱性的水。 如果是含有氯气的自来水,必须在一个储水箱内暴气24小时以上。 要尽可能保持容器内水的清洁,避免因水受污染和缺氧造成死亡。 宽体金线蛭体内在浓缩食物的过程中,也会排出大量的残渣和粘液,污染了容器内的水。 在炎热的夏天几乎每天都得更换新鲜水并及时清除螺壳和死去的水蛭尸体。 换水的频度依据水温、饲养的密度以及水蛭个体大小决定,流水系统最为理想。 容器与防逃:目前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室外庭院水泥池、水田和池塘饲养与繁殖,只有少数人是采用室内箱养和池养。 因为宽体金线蛭是两栖生活的,喜欢爬来爬去并且能通过狭窄的缝隙外逃,采用细密的纱网防逃是必要的。 室内可以用塑料箱和木架进行立体饲养与繁殖,也可以用水泥板和砖块筑成水池,必须做到防逃、方便换水和清洗。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体会,室内饲养与繁殖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也容易摸清规律。 应首先掌握室内饲养与繁殖方法,然后扩展到室外或者先在室内繁殖并饲养至6厘米左右,再到室外放进池塘大水面里饲养。 底泥:宽体金线蛭在底泥穴道中蛰伏越冬、交配与产卵茧,因此在室内容器中繁殖时必须加进非污染、非碱性和土质松软的底泥而且大部分不能浸泡在水中。 因此可以用木块或砖块将容器中多土的一端抬高,在另一较低的部分加进水。 当干土层中的卵茧孵化出幼蛭并爬过土表进入另一半的水中或附着在水边的容器壁上时,可以用小的镊子将其夹至另一无土的容器中饲养。 在室外池塘里繁殖时,必须在池的中央筑一高出水面30厘米的土台,让成熟个体在土台内交配、产卵茧并孵化出幼蛭。 种源:凡是健康成熟的个体均可作繁殖用的种蛭,决不是炒卖水蛭种的人说的只有他们卖的才能做种蛭。 因此应就近到出产水蛭的湖区和河滩收购种蛭,通常4~7元/公斤。 必须在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就去收购并运回种蛭。 运输途中要做到防逃、透气和保持湿度,通常用白布袋装运。 运回的活体宽体金线蛭要根据个体大小及有无头后的棕红色戒子状生殖带腺体进行分选,选出个体大并已交配,即将产卵茧的成熟个体放入繁殖箱里产卵茧孵化出幼蛭。 未成熟个体放入无土饲养箱里继续饲养至成熟。 如果是在5月下旬以后收购并运回水蛭,此时很可能不会产卵茧,因为这些水蛭已将卵茧产到野外了。 依照笔者的意见,在远离出产种蛭的地区没有必要远途赴山东、湖北和江苏等湖区去引种回来饲养与繁殖。 工具:大镊子用来夹取活的较大与成熟的宽体金线蛭以及死去的水蛭尸体,小镊子用来夹取刚孵化出来以及正在饲养的幼蛭。 塑料网筛、瓢、水桶和橡皮管用来清洗和换水。 充氧泵用来往水中补充氧气。 密度:饲养箱里的宽体金线蛭密度随温度和个体大小而定,通常气温低和个体小的密度可以大些,若密度过大会引起缺氧而大量死亡。 采取分级饲养的方式,同样个体大小的宽体金线蛭放在同一饲养箱里饲养,不能大小混杂在一起。 幼蛭可以先放在较小的容器中饲养,随着个体的不断增大逐渐转移至较大的容器中饲养。 需要繁殖后代的成熟个体放在有底泥的繁殖箱里,密度不得超过每平方米300条。 室外池养的密度较难掌握,但应比室内饲养的密度小得多。 饵料及投喂:宽体金线蛭终身以螺类为食,当5~10毫米长的幼蛭从卵茧中钻出后,立即用头部的化学感受器寻找到幼小的螺类并将身体钻进螺壳内取食其体液。 这个阶段幼蛭的取食量颇大,个体增长迅速,所以得每天投喂幼小的螺类并清除的螺壳,清洗时必须注意螺壳内躲藏的幼蛭。 随着个体的增大,取食的螺类也随之增大,所以投喂的螺类也要随着幼蛭个体的增大而增大,直至成熟的宽体金线蛭需要投喂大的田螺。 为避免没有足够幼小的螺类而造成幼蛭死亡,所以必须设法让幼蛭吃饱。 室外池养的投喂较难掌握,但决不要往池里泼洒豆浆和猪血,可以种些水草喂养螺类,以便形成一个食物链。 防天敌:老鼠是宽体金线蛭成熟个体的天敌,鱼、虾、蟹和水生昆虫的幼虫都是宽体金线蛭幼体的天敌,所以要设法在室内外预防和消灭老鼠。 在室外池塘里投放水蛭之前,用茶饼、巴豆、漂白粉及五氯酚钠等药物清塘杀灭水中的虾、蟹和水生昆虫的幼虫,但决不要用生石灰清塘。 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宽体金线蛭容易得细菌性传染病,特别是在秋天,先是头尾皮肤红肿,然后相继死去。 经笔者研究发现在水温20℃左右用每1立方米水中加进0. 2~0. 4克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保持10天左右不换新水,可以有效地防治水蛭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 这种药物在鱼药和鱼具商店中有售。 人们发现产过卵茧的成熟个体头后生殖腺常因发生肿硬而死亡,这也可能是一种病变。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费时费工,又必须细心和耐心才能养殖成功。 希望欲搞水蛭养殖的朋友们要谨慎行事,不要轻易相信社会上一些毫无根据的宣传。 在动手做这一件工作之前要向真正精通这方面技术的专家咨询并去访问真正实践过这一工作的人。 了解真实的宽体金线蛭养殖和繁殖知识宽体金线蛭,俗称蚂蟥,中药材市场称作水蛭。 由于宽体金线蛭是中国药典规定的种类,是传统中药材,批准投产的以宽体金线蛭做原料的中成药已不下10种,目前中药材市场销售的也都是这个品种的干品。 不断捕捉给天然宽体金线蛭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引起人们对宽体金线蛭饲养与繁殖的广泛重视。 然而近些年来在国内一些快速致富小册子和信息小报里出现了大量的有关水蛭饲养与繁殖的宣传,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以卖水蛭种子和传授养殖技术为营业目的的单位,大肆宣扬蚂蟥生命力强,繁殖极快,易于饲养管理。 人工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效益高,1亩水面可产150~400公斤水蛭;甚至还说只要往池里泼洒豆浆和猪血即可养大。 这些都是没有科学实践依据的,误导了一些缺乏科学知识又急于想脱贫致富的群众,使他们在经济和精力上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一个从事水蛭研究工作几十年的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有关问题做出说明,使读者对水蛭的饲养与繁殖有一客观的认识,以免上当受骗。 繁殖:宽体金线蛭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在长江流域3月底或4月上旬出土。 如果温度尚低,出土的宽体金线蛭常躲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 天气转暖后,它们再出来活动。 水蛭是雌雄同体动物,两个个体交配行异体受精,产卵茧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棕褐色海绵状卵茧产在池边或湖边土中,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这当然随天气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有变化。 成熟个体经过交配平均能产4~5个卵茧。 经过孵化,幼蛭从4月下旬开始不断钻出卵茧,直至6月上旬结束。 每个卵茧能钻出13~35条幼蛭,平均20条左右。 只有经过蛰伏越冬的成熟个体才能在春季进行交配和产卵茧,夏、秋季均不能繁殖后代。 总的看来水蛭的繁殖率远没有鱼、虾、蟹的繁殖率高,这是限制水蛭饲养与繁殖高产的主要原因。 温度:宽体金线蛭是生活在大湖与河滩的北方种,不能忍耐高热和暴风雪,对冷比对热更能适应。 通常保持在15~25℃以下最理想,应避免温度超过25℃,这样产卵茧周期较长。 宽体金线蛭需要在低温下蛰伏1~3个月才能交配和产卵茧。 目前有人将成熟的宽体金线蛭投入稻田以及运往广东等地饲养与繁殖,这些都是不符合水蛭对温度要求的。 水质: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需要有充足氧气、无污染和非碱性的水。 如果是含有氯气的自来水,必须在一个储水箱内暴气24小时以上。 要尽可能保持容器内水的清洁,避免因水受污染和缺氧造成死亡。 宽体金线蛭体内在浓缩食物的过程中,也会排出大量的残渣和粘液,污染了容器内的水。 在炎热的夏天几乎每天都得更换新鲜水并及时清除螺壳和死去的水蛭尸体。 换水的频度依据水温、饲养的密度以及水蛭个体大小决定,流水系统最为理想。 容器与防逃:目前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室外庭院水泥池、水田和池塘饲养与繁殖,只有少数人是采用室内箱养和池养。 因为宽体金线蛭是两栖生活的,喜欢爬来爬去并且能通过狭窄的缝隙外逃,采用细密的纱网防逃是必要的。 室内可以用塑料箱和木架进行立体饲养与繁殖,也可以用水泥板和砖块筑成水池,必须做到防逃、方便换水和清洗。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体会,室内饲养与繁殖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也容易摸清规律。 应首先掌握室内饲养与繁殖方法,然后扩展到室外或者先在室内繁殖并饲养至6厘米左右,再到室外放进池塘大水面里饲养。 底泥:宽体金线蛭在底泥穴道中蛰伏越冬、交配与产卵茧,因此在室内容器中繁殖时必须加进非污染、非碱性和土质松软的底泥而且大部分不能浸泡在水中。 因此可以用木块或砖块将容器中多土的一端抬高,在另一较低的部分加进水。 当干土层中的卵茧孵化出幼蛭并爬过土表进入另一半的水中或附着在水边的容器壁上时,可以用小的镊子将其夹至另一无土的容器中饲养。 在室外池塘里繁殖时,必须在池的中央筑一高出水面30厘米的土台,让成熟个体在土台内交配、产卵茧并孵化出幼蛭。 种源:凡是健康成熟的个体均可作繁殖用的种蛭,决不是炒卖水蛭种的人说的只有他们卖的才能做种蛭。 因此应就近到出产水蛭的湖区和河滩收购种蛭,通常4~7元/公斤。 必须在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就去收购并运回种蛭。 运输途中要做到防逃、透气和保持湿度,通常用白布袋装运。 运回的活体宽体金线蛭要根据个体大小及有无头后的棕红色戒子状生殖带腺体进行分选,选出个体大并已交配,即将产卵茧的成熟个体放入繁殖箱里产卵茧孵化出幼蛭。 未成熟个体放入无土饲养箱里继续饲养至成熟。 如果是在5月下旬以后收购并运回水蛭,此时很可能不会产卵茧,因为这些水蛭已将卵茧产到野外了。 依照笔者的意见,在远离出产种蛭的地区没有必要远途赴山东、湖北和江苏等湖区去引种回来饲养与繁殖。 工具:大镊子用来夹取活的较大与成熟的宽体金线蛭以及死去的水蛭尸体,小镊子用来夹取刚孵化出来以及正在饲养的幼蛭。 塑料网筛、瓢、水桶和橡皮管用来清洗和换水。 充氧泵用来往水中补充氧气。 密度:饲养箱里的宽体金线蛭密度随温度和个体大小而定,通常气温低和个体小的密度可以大些,若密度过大会引起缺氧而大量死亡。 采取分级饲养的方式,同样个体大小的宽体金线蛭放在同一饲养箱里饲养,不能大小混杂在一起。 幼蛭可以先放在较小的容器中饲养,随着个体的不断增大逐渐转移至较大的容器中饲养。 需要繁殖后代的成熟个体放在有底泥的繁殖箱里,密度不得超过每平方米300条。 室外池养的密度较难掌握,但应比室内饲养的密度小得多。 饵料及投喂:宽体金线蛭终身以螺类为食,当5~10毫米长的幼蛭从卵茧中钻出后,立即用头部的化学感受器寻找到幼小的螺类并将身体钻进螺壳内取食其体液。 这个阶段幼蛭的取食量颇大,个体增长迅速,所以得每天投喂幼小的螺类并清除的螺壳,清洗时必须注意螺壳内躲藏的幼蛭。 随着个体的增大,取食的螺类也随之增大,所以投喂的螺类也要随着幼蛭个体的增大而增大/,直至成熟的宽体金线蛭需要投喂大的田螺。 为避免没有足够幼小的螺类而造成幼蛭死亡,所以必须设法让幼蛭吃饱。 室外池养的投喂较难掌握,但决不要往池里泼洒豆浆和猪血,可以种些水草喂养螺类,以便形成一个食物链。 防天敌:老鼠是宽体金线蛭成熟个体的天敌,鱼、虾、蟹和水生昆虫的幼虫都是宽体金线蛭幼体的天敌,所以要设法在室内外预防和消灭老鼠。 在室外池塘里投放水蛭之前,用茶饼、巴豆、漂白粉及五氯酚钠等药物清塘杀灭水中的虾、蟹和水生昆虫的幼虫,但决不要用生石灰清塘。 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宽体金线蛭容易得细菌性传染病,特别是在秋天,先是头尾皮肤红肿,然后相继死去。 经笔者研究发现在水温20℃左右用每1立方米水中加进0. 2~0. 4克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保持10天左右不换新水,可以有效地防治水蛭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 这种药物在鱼药和鱼具商店中有售。 人们发现产过卵茧的成熟个体头后生殖腺常因发生肿硬而死亡,这也可能是一种病变。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费时费工,又必须细心和耐心才能养殖成功。 希望欲搞水蛭养殖的朋友们要谨慎行事,不要轻易相信社会上一些毫无根据的宣传。 在动手做这一件工作之前要向真正精通这方面技术的专家咨询并去访问真正实践过这一工作的人。 尖细金线蛭界:动物界Animalia门:环节动物门Annelida纲:蛭纲Clitellata目: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科:黄蛭科Haemopidae属:金线蛭属Whitmania种:尖细金线蛭W. acranulata尖细金线蛭(茶色蛭)(Whitmaniaacranulata)为黄蛭科金线蛭属的动物,俗名秀丽黄蛭、尖细黄蛭、茶色蛭、秀丽金线蛭。 分布于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多生活于水田里。 尖细金线蛭的形体较宽体金线蛭略小,呈柳叶形,扁平,背部棕绿色,有五条细密的绿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线;腹面浅黄色,甚平坦,散布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图3)。 其余与宽体金线蛭相似。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干燥品称为长条水蛭、柳叶蚂蝗。 尖细金线蛭其身体细长,呈披针形,头部极细小。 前端1/4尖细,后半部最宽阔。 体长2867毫米,宽3.58毫米,尾吸盘其小-体背部为茶褐色,有6条黄褐色或黑色斑纹构成的纵纹,其中以背中尺寸最宽。 各纵纹在每节中环上似有白色乳突1个。 背中纹上的黑色素有规则地膨大,成为20对新/J形的黑褐色斑,较清晰的约18对。 身体两侧各有1条黄色的纵带,腹面灰黄色,两侧边缘有黑褐色斑点聚集成的带各1条:体分105环,环沟分割明晰,眼5对,位于26官的两侧。 雄性生殖孔位于第35环,雌性生殖孔位于第40环。 肛门位于第105环与尾吸盘的交界线上,前吸盘很小,口孔在其后缘的前面。 尖细金线蛭以水蚯蚓和昆虫幼虫为食,不发达的颚虽然能刺破皮肤,但不能吸血。 金线鲃中文名称金线鲃拉丁名称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grahami (Regan)英文名称Kunming goldline-barbel异名波罗鱼、金线鱼、小洞鱼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Vertebrata中文纲名硬骨鱼纲拉丁纲名Osteichthyes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中文目名鲤形目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中文亚目名鲤亚目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中文科名鲤科拉丁科名Cyprinidae中文属名金线鲃属拉丁属名Sinocyclocheilus Fang,1936品种描述分布地区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背鳍条3,7;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 鳃耙5-7。 下咽齿3行,2.3.4-4.3.2。 侧线鳞60[(22-24)/(9-10-V)]65;背鳍前鳞46-49;围尾柄鳞40-42。 标准长为体高的3. 8-5. 0(xs=4. 30. 45)倍,为头长的3. 5-3. 9(3. 70. 13)倍,为尾柄长的4. 4-5. 5(4. 90. 26)倍,为尾柄高的8. 1-10. 0(9. 10. 62)倍。 头长为吻长的2. 7-3. 1(2. 90. 13)倍,为眼径的4. 3-5. 6(4. 80. 33)倍,为眼间距的3. 7-4. 5(4. 00. 23)倍。 体侧扁。 头的背面平直,中部稍下凹,头后背部隆起。 吻端尖,吻皮盖在上唇基部,其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小缺刻,即是吻须着生处。 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前缘比离吻端为近。 眼在头侧的前上位,其上缘接触到头背部轮廓线。 吻须和颌须等长或前者较短,颌须向后伸,接近眼后缘的垂直线。 口亚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 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直达颐部,但左右不相连。 鳃膜在前鳃盖之前,在眼窝之后垂直线上与鳃峡相连,其间隙很小。 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上。 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变粗变硬,其后缘具有锯齿,顶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稍在腹鳍起点之后,背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比距吻端为近。 胸鳍向后伸不达腹鳍起点。 腹鳍向后伸不达臀鳍起点。 臀鳍起点紧接在肛门之后,至腹鳍起点的距离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向后伸不达昆鳍基。 尾鳍又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 0倍。 鳞片小,侧线鳞较大。 侧线完全,从鳃孔上角向下弯曲,以后平直伸入尾鳍基的中央。 鳃耙短小,排列稀疏。 下咽齿3行,顶端弯曲。 鳔2室,后室较长,为鳔全长的66%。 肠细长,约等于标准长的1. 2倍。 腹膜灰白,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 背鳍基部没有显著的鳞鞘。 体背部灰暗色,腹部灰白色,头背部及侧线以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疏密随个体而有差异。 胸鳍、背鳍及尾鳍较黑,腹鳍和臀鳍灰白。 生活习性生活于水面较开阔地带,主食浮游动物、水年动物、水生昆虫等,在繁殖期游至呖连有泉水的溶洞中产卵孵化。 一般体长为100-230毫米,质量50-250克。 淡水生。 水蛭的药用价值自水蛭入药以来,对水蛭的药用论述颇多,从不同侧面论述了其药用价值与功效。 《本草纲目》:咸走血,苦胜血。 水蛭之咸苦,以除畜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 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症积聚,无子,利水道。 堕胎。 治女子月闭,欲成血劳。 咂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 治折伤坠扑畜血有功。 《伤寒论》:太阳病。 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无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本草汇言》: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 故仲景方入大黄广虫丸而治干血、骨蒸、皮肤甲错、咳嗽成劳者;入鳖甲煎丸而治久疟疟母、寒热面黄、腹胀而似劳者;入抵当汤、丸而治伤寒小腹鞭满、小便自利、发狂而属畜血证者。 《本草经百种录》: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易无害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仲景抵当汤、大黄广虫丸、百劳丸,皆用水蛭,而后世畏其性猛,鲜有用者,是未知水蛭之性也。 《本经》曰:水蛭气味咸平无毒,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症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徐灵胎注云: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生气全消而难治。 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转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 水蛭最善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 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消既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观《本经)之文与徐氏之注,则水蛭功用之妙,为何如哉。 特是徐氏所谓迟缓善入者,人多不解其理。 盖水蛭行于水中,原甚迟缓。 其在生血之中,犹水中也,故生血不伤也。 着人肌肉,即紧贴善入。 其遇坚积之处,犹肌肉也,故坚积易消也。 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徐氏之论确矣。 不但此也,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 且服后腹不觉疼,并不觉开破,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良药也。 愚治妇女月闭症瘕之证,其脉不虚弱者,恒但用水蛭轧细,开水送服一钱,日两次。 虽数年瘀血坚结,一月可以尽消。 水蛭、虻虫皆为破瘀血之品。 然愚尝单用以实验之,虻虫无效,而水蛭有效,以常理论之,凡食血之物,皆能破血。 然虻虫之食血以嘴,水蛭之食血以身。 其身与他物紧贴,即能吮他物之血。 故其破瘀血之功独优。 至破瘀血而不伤新血者,徐氏之注详矣,而犹有剩义。 盖此物味咸气腐,与瘀血气味相近,有同气相求之妙。 至新血虽亦味咸,却无腐气,且其质流通似水。 水蛭之力,在新血中,若随水荡漾而毫无着力之处,故不能伤新血也。 《本经》水蛭文中无子二字,原接上文主字,一气读下,言能主治妇人无子也。 盖无子之病,多因血瘀冲中,水蛭善消冲中瘀血,故能治之。 而不善读《本经》者,恒多误解。 友人韩厘廷治一少妇,月信不通,曾用水蛭。 后有医者谓,妇人服过水蛭,即终身不育,病家甚是懊悔。 后厘廷闻知,向愚述之。 愚曰:水蛭主治妇人无子,《本经》原有明文,何医者之昧昧也。 后其妇数月即孕,至期举一男,甚胖壮。 总论破瘀血之药,药当以水蛭的药用价值为最。 大眼金线鲃[学名]: Sinocyclocheilus macrophthalmus Zhang and Zhao, 2001[资源名称]: 大眼金线鲃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前段略圆,后段略扁。 头大,吻圆钝。 口几近端位,略偏下,上下颌约等长;口裂弧形。 唇较薄,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直达颏部,但不相连。 鼻孔约在眼和吻端的背部中点。 眼较大,侧上位,其上缘接近头的背缘轮廓线。 须2对,发达,粗壮,约等长;后伸达主鳃盖骨。 鳃孔较大,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连于鳃峡。 除头部以外全身被鳞,但鳞片极细小,侧线鳞与其上下大小相等或稍大;鳞片呈覆瓦状排列。 侧线完全。 背鳍呈四角形,后上角低,背缘斜凹形,末根不分支鳍条中下部较硬,且硬部后缘具锯齿;其起点约位于体中部略近后端。 胸鳍末端后伸不达腹鳍。 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2分枝鳍条相对,后伸不达肛门。 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后伸远不达尾鳍基。 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约等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都安县、东兰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的都安、东兰县的地下河中。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生活于黑暗的地下河,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发布时间:2024-10-22 08:48:59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