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青鱼池塘苗种如何培育 内容: 青鱼是一种颜色青的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此外,在安徽俗称乌混、黑混或螺蛳混,因其体黑、喜食螺蛳而得名;东北地区常见的青鱼不是青鱼,应该写作鲭鱼,是一种深海鱼类。 在中国境内,最大的青鱼标本重218斤,是2005年在南京六合区金牛湖捕获的,长1. 86米、重218市斤,经鳞片鉴定约四十岁。 青鱼亦称黑鲩、螺蛳青。 硬骨鱼纲,鲤科。 体亚圆筒形,体长达1m余。 青黑色,鳍灰黑色。 头宽平,口端位,无须。 咽头齿臼齿状。 栖息中下层,主食螺蛳、蚌、虾和水生昆虫。 4-5龄性成熟,在河流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 个体大,生长迅速,最大个体达70kg。 肉味美。 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 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主产于长江以南平原地区。 鱼胆有毒。 那么青鱼池塘苗种如何进行培育呢? 鱼苗培育鱼苗池的准备1. 鱼苗池消毒:鱼苗池放鱼前15天按生石灰180克~230克/立方米或三氯异氰尿酸3克~5克/立方米的浓度进行药物清塘、消毒。 2. 鱼苗池施肥:放苗前5天施绿肥,有机肥应发酵、腐熟,并用1%~2%生石灰消毒;施肥2天~3天后将池水加深至0. 5米,5天后加深至0. 6米~0. 7米,进水时要用60目的密网过滤。 苗种来源由符合规定的青鱼亲鱼繁殖获得的鱼苗或者外购。 其质量应符合规定。 外购苗种应取得有关部门检疫合格证。 放养苗种应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鱼苗放养选择晴天,在上风处投放出膜5天~7天的鱼苗;放养密度为6万尾-10万尾/667平方米;投放鱼苗时的水温差不得超过2℃。 饲养管理投饲。 鱼苗放养后,每天用豆浆投喂。 鱼苗投放后的前5天黄豆用量为2公斤/667平方米,10天后酌情增加,每天2次,全池泼洒均匀。 操作时,先将黄豆加水泡软,即在水温25℃左右时,加水浸泡5小时~7小时,然后每10公斤~15公斤黄豆带水一次性磨成160公斤~250公斤豆浆。 每育成1万尾规格3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需黄豆及豆饼7公斤~8公斤和粪肥30公斤~40公斤。 巡塘。 观察入池鱼苗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凡正常者,下池鱼苗立刻向四周游动散开,1小时之内,可观察到鱼苗活动踪影,有规律游动,开始了摄食。 鱼苗放养后每天应多次巡塘,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及时清除水蜈蚣、蛙卵、杂草、水绵、水网藻等,检查鱼苗摄食、生长及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作好记录。 分期注水。 鱼苗放养一周后,每隔5天~7天天应注水一次,每次加深10厘米~15厘米。 待鱼体全长达3厘米时,池塘水深保持在1. 3米~1. 5米。 拉网锻炼。 鱼苗经25天左右培育长成夏花鱼种时,应稀疏分池。 出池前须进行拉网。 密集锻炼2次~3次。 防治鱼病。 在鱼苗培育早期阶段,鱼病较少,而敌害较多,但到后期鱼病则有所增加。 在鱼苗培育早期阶段的鱼病主要是气泡病,敌害以水蜈蚣为代表的水生昆虫,以水绵、水网藻和湖靛为代表的藻类,甚至大型浮游动物、水生草类和水边杂草也构成对下塘鱼苗的危害。 此外,野杂鱼类、虾类、螺类、蚌类、贝类、蝌蚪等都是鱼苗的敌害。 到了培育后期,随着鱼体不断长大和食性转化,鱼病逐渐增多,如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等常见寄生虫鱼病,白头白咀病、白皮病等常见细菌性鱼病。 一龄鱼种的培育放养时间与放养密度放养时间。 当青鱼的夏花鱼种拉网锻炼后即可分池放养,全长达到3厘米以上时,更应及时放养,一般应在夏至以前放养完毕。 放养密度。 每666平方米水面放养青鱼夏花鱼种5000尾~7000尾,搭养鲢、鳙鱼种1200尾~1400尾。 饲养管理投饲饲料种类。 青鱼的饲料有豆浆、豆渣、豆饼糊、轧碎螺蛳、黄蚬及青鱼配合饲料等。 投饲原则。 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定时:在每天上午8点至10点钟、下午2点至4点各投喂1次;定位:饲料应投在位置固定的饲料台上。 夏花鱼种放养后,应先在饲料台周围泼洒,然后逐渐缩小范围,引导鱼到饲料台上摄食;定质:各种饲料应营养全面、清洁、卫生,不得投喂霉烂变质的饲料;定量:投饲应做到适量均匀,以配合饲料每次投喂后2小时~3小时吃完为宜。 阴雨天、鱼病流行时投饲量应酌情减少。 投饲量。 培育青鱼种应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投喂螺蛳、黄蚬等动物性饲料。 培育青鱼鱼种的投饲量见表。 投喂青鱼种的配合饲料应用水调成糊状或调湿成条状投入池边水下斜坡上或投在位置固定的饲料台上,如果用鱼种配合颗粒饲料,同样投于其上,便于鱼类取食,生长正常。 每月投喂量占总投饲量的比例:4月为3%,5月为4%,6月为5%,7月为15%,8月为23%,9月为20%,10月为15%,11月为10%,12月为3%,1月至3月为2%。 日常管理巡塘。 当鱼种入池后,日常管理随即开始。 通过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鱼的动态,并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好生产记录。 定期注水。 每隔15天左右加新水一次,每次池水加深10厘米~15厘米(其中包括部分换水),使水位保持1. 5米左右。 调节投饲量。 根据鱼的活动、吃食、生长和天气情况调控投饲量和投饲次数。 鱼的饱食度控制在70%~80%。 观察水色、调节水质。 应保持水色是绿褐、茶褐,透明度为30厘米~35厘米。 防治病害。 要及时发现鱼病,及早防治。 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三消,即池塘消毒、鱼种消毒、饲料台(饲料框、食场)消毒。 鱼种筛选自8月初开始,每隔10天~15天拉网检查各类鱼种生长情况,如果规格相差悬殊,应及时采用鱼筛选分养,调整投饲施肥数量,以保证各类鱼种出塘规格整齐。 鱼种出池、并塘鱼种经过筛选分类后应认真核实、分类。 当温度降至10℃~5℃时,就应出池放养,或者并塘集养,或者转入二龄鱼种的培育。 三龄鱼种的培育放养密度主养二龄青鱼种的放养密度。 每667平方米的池塘一般投放二龄青鱼种1000尾~1200尾,搭养鲢、鳙鱼种200尾,草鱼种20尾,鲫鱼种200尾(或者黄颡鱼300尾~500尾)。 主养三龄青鱼的放养密度。 每667平方米的池塘一般投放3龄青鱼种380尾~420尾,搭养鲢、鳙鱼种200尾,草鱼种20尾,鲫鱼种200尾(或者黄颡鱼300尾~500尾)。 投饲管理以投喂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 饲料应营养全面、新鲜,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 在春秋高发病季节适当增加易消化食物,食场面积应大些。 保持水质清新,经常用药物消毒食场或用药饵防治肠炎。 发布时间:2024-10-11 07:12:28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7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