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国内外养牛业有哪些差距? 内容: (1)我国地方牛生产性能低:在发达国家,多饲养专业性商品牛,生产性能很高。 如利木赞、夏洛来、海福特等向用牛,体成熟早,生长发育快,产肉率高,周期短,效益大。 一般公牛周岁重400~450公斤,高者达500公斤以上,10~14月龄可出栏,日增重1000~1200克,经育肥,屠宰率可达65~70%,净肉率55~60%,料重比为5~6:1,且脂肉间层,能生产牛肉。 我国地方黄牛多以役用为主,产肉性能较差,公牛周岁重仅有200~250公斤,一般2~2. 5岁出栏,日增重500~600克,屠宰率50~55%,净肉率45%左右,料重比多在8:1。 所以,除在保种地区继续选育提纯外,需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2)饲养管理水平差:在发达国家,养牛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很高,且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给以全价饲料,并辅以科学管理,以充分挖掘其生产潜力。 如美国辛普洛养牛公司,每个养牛场年出栏育肥牛10万头,管理人员仅有30~50人,且达到了规范化、工厂化生产。 而我国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或小规模的集中育肥,多处于“有么喂么”的粗放饲养管理状态,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差。 今后须逐渐走规模化、科学化饲养的路子,以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在发达国家,养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服务体系健全,如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检疫运输,一直到加工销售,能配套服务。 这样,解决问题及时,可解除生产中的一些后顾之忧。 目前,我国的养牛业尚处于“各自为战”的自给自销状态,服务配套体系不健全,生产无。 今后需要加强对养牛生产的领导和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以养牛业的顺利发展和实现向商品化的转移。 发布时间:2024-10-06 08:28:00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