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解草鱼细菌性肠炎以及与病毒性肠炎区别 内容: □文/图江苏省盐城大丰市苇鱼养殖场(斗龙)杭国贵陈允随着鱼粉等动物蛋白价格一路走高,导致需要鱼粉的养殖品种饲料成本不断上升,而草鱼饲料不需要鱼粉,养殖成本低,口味佳,肌间刺少,适合现代人口味,其价格已经接近鲫鱼价格。 所以近年来草鱼养殖面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然后草鱼之难养也是公认的。 草鱼对于水质、饲料配方的要求很高,而草鱼病毒病、烂鳃、肠炎、赤皮等已经成为制约草鱼养殖发展的重大瓶颈。 本文通过图文,对草鱼细菌性肠炎进行诊断分析,并和病毒性肠炎做了对比。 肠炎是草鱼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发病的草鱼体表发黑在下风处独游,肠道发红,没有食物,充满黄色粘液和气泡肛门红肿。 严重时挤压鱼体会从肛门处流出黄红色粘液。 经常会有出血症状:鳃盖、眼睛有出血(见后插彩图1);肠道变红,内有黄色粘液(见后插彩图2);前肠肠道变红(见后插彩图3)。 一、细菌性与病毒性肠炎区分草鱼病毒性的出血病有时候也会表现出肠炎的症状:肠道发红,有点状出血点,没有粘液(见后插彩图4),但是细细观察还是有所不同的。 细菌性肠道剖开会发现肠道内充满黄色或者淡黄色粘液(见后插彩图5),肠壁糜烂,显微镜检查会发现粘液中红细胞少,肠道容易扯断。 和病毒性肠炎对比,肠壁剪开会发现粘液很少,肠壁有时候会有出血点,肠道内有时候会有血液,刮取肠壁粘液有很多红细胞(直接出血)。 这个是从诊断上辨别是细菌性还是病毒病的方法。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叫诊断性治疗。 按照细菌病治疗,如果有效,那就是细菌性的。 细菌性肠炎一般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高温季节更容易发病。 但是现在低温(20℃左右)也常常发病,虽然很少暴发,但也能造成不小的损失。 低温季节发病,由于水温低,病原繁殖慢,所以潜伏期长,等发现时,已经有相当部分鱼感染病原。 所以低温发病病程长,治疗过程也需要更多疗程。 二、肠炎病的预防和治疗:预防:内服我们建议用中药如穿心莲、大黄末等定期加工饵料预防。 多喂多维、免疫多糖等增强鱼体质。 外用定期消毒。 由于草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喜欢清水。 所以经常换水,施用活菌制剂保持好良好水质非常重要治疗:抗生素+中药如穿心莲、大黄末+多维+外用消毒。 由于草鱼自然情况下吃草为主,其肠道内有复杂的微生物群帮助消化,所以我们预防过肠炎后,如果能用EM菌、芽孢、乳酸菌等活菌制剂拌料内服,恢复其肠道菌群,对于草鱼生长、疾病预防都非常有好处。 但是现在在生产上,很多时候不是单纯性肠炎,可能会集合烂鳃、赤皮、寄生虫,甚至出血病,呈现出复杂的症状,这个时候确认是不是病毒病就很关键。 这个时候治疗也需要多管齐下,比如杀虫+消毒一起外用,内服消炎药和抗病毒的板蓝根之类一起用,水质调节也要跟上。 目前还有一个趋势,现在经常出现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 除了可能是多个病并发的情况外,还有就是耐药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建议,平时预防的时候,尽量只用一种单方的抗生素来预防,同时可以集合中药比如穿心莲、大黄,大蒜素之类非抗生素的方法来预防,效果更好。 如果确定是细菌性肠炎,治疗效果又不好,有条件的可以做药敏来确定用什么抗生素。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草鱼4联疫苗在售,用了后对草鱼出血病、肠炎、烂鳃、赤皮都有一定的抵抗力。 所以建议养殖户尤其是养一龄草鱼的养殖户一定要打疫苗。 相关阅读金鱼细菌性肠炎病疾病名称细菌性肠炎病为害对象 金鱼、锦鲤疾病概述 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常浮于水面,体色暗淡,失去光泽,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病原 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常浮于水面,体色暗淡,失去光泽,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 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脓血自肛门流出,严重者用手将鱼提出水面,脓血便会自动从肛门流出。 鱼体明显消瘦。 经解剖,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积水。 肠道内无食物,或仅在肠端有少许食物。 肠内有淡黄色脓血,肠壁微血管充血发炎,肠道呈紫红色,肠粘膜溃烂。 发病规律 流行季节多在夏秋季节,水温20℃以下时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对鱼缸、鱼池、工具进行彻底消毒;每天定时投喂新鲜饵料,喂八分饱,不投发霉变质的饵料及死鱼虫,鱼虫投喂前应彻底消毒,漂洗干净后再行投喂;注意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保持良好的水质;发病季节定期用药饵投喂,必要时使用外用药物,能有效防止此病的发生。 治疗此病时应采用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2. 5克(每千克饵料再加40克食盐)制成药饵,连喂1周。 (2)用大蒜2. 5克、韭菜10克、食盐2. 5克拌合饵料500克,制成药饵投喂,连喂1周。 (3)用磺肢胍1克拌合饵料100克(饵料中适当加一些面粉作粘合剂),连喂1周。 认清泥鳅肠炎病的种类:细菌性肠炎和物理性肠炎泥鳅物理性肠炎泥鳅物理性肠炎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胀气病。 主要症状为:泥鳅肚子朝上漂浮于水面,腹部鼓胀,精神萎靡,游动能力差。 检测病鱼可发现其腹壁很薄,呈淡红色半透明状,肉眼可见肠道内一节黑一节白。 挤压腹部,能发现肝门处有气体或未完全消化的黏稠饲料碎末。 解剖肠道,能发现白色的是气体,黑色的为残存饲料。 物理性肠炎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的夜间,主要是因为饲料投喂过多、饲料变质、天气变化、蓝藻爆发(泥鳅误食蓝藻或被蓝藻污染的饲料)等原因造成。 泥鳅细菌性肠炎泥鳅细菌性肠炎主要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主要症状为:泥鳅在水面独游,不进食,体瘦,体表颜色发暗。 检测病鱼可发现肛门红肿,肠道发红,没有食物,充满淡黄色或淡红色粘液。 挤压病鱼腹部,能发现肝门处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粘液流出。 泥鳅细菌性肠炎多发生于养殖中后期的夏末秋初阶段。 因水质、底质严重恶化,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大量繁殖,感染泥鳅肠胃等消化器官引起的病变。 结论只有认清泥鳅细菌性肠炎和物理性肠炎(胀气)的症状和病因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前预防泥鳅肠炎疾病是关键措施。 一般来说,泥鳅物理性肠炎(胀气)病可以通过减料(停料)、换水、解毒、增氧等方式治疗。 泥鳅细菌性肠炎可以通过改底、调水、外消加内服的方式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物理性肠炎(胀气)有时也会伴有轻微的细菌性肠炎同时存在,如果不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往往会在后期全部转化为细菌性肠炎,为泥鳅带来重大伤亡。 本文由网友超越分享,网友唐孝革整理修改而成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治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 可造成雏鹅大批死亡,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目前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1 流行病学自种蛋孵出的小鹅自3日龄以后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达到高峰期。 30 日龄以后基本上不发生死亡.死亡率在25%~ 75% ,甚至100% 10日龄以后发病死亡的雏鹅有60%~80% 的病例在盲肠往十二指肠方向.这一小肠段出现了典型的类似于小鹅瘟的香肠样病理变化.所以一般人们认为该病就是小鹅瘟,但这些种鹅在产蛋前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免疫的后代雏鹅仍然发病.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对该病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该病无论是自然发病还是人工感染.其死亡高峰期均集中在10~ 18日龄。 2 临床症状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3~5d 自然病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2.1 最急性型 病例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常没有前驱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即极度衰弱.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倒地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到1d。 2.2 急性型 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群采食时往往将所啄草丢弃,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掉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似不减少:病鹅出现腹泄.排出淡黄绿色或灰白色或蛋清一样的稀粪.常混有气泡,恶臭.病鹅呼吸吃力.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临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出现抽搐症状。 病程3~5d。 2.3 慢性型 病例多发生于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地腹泄.最后因消瘦营养不良和衰竭而死.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3 剖检肠道病变最具有特征性 4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肿胀、发亮、蓄积大量粘液 7~12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上出现少量黄白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片状坏死物。 14日龄后死亡的雏鹅.小肠后段开始出现包裹有淡黄色假膜的凝固性栓子.小肠外观膨大,比正常大1 2倍.肠壁变薄.没有栓子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面呈红色 栓子主要出现在小肠中后段至盲肠开口处 栓子与肠壁不粘连。 早期死亡的雏鹅.盲肠与直肠出现肿胀、充血后期出现较多的粘液.泄殖腔充满稀薄的黄白色内容物 10日龄内死亡的雏鹅呈现皮下充血、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暗红色,肝脏瘀血呈暗红色,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较正常大3~5 倍,胆汁呈深墨绿色:肾脏充血,外观呈暗红色。 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 11日龄后的死鹅.除肝脏瘀血,肾脏轻度充血、出血外,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 4 防治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重在预防关键是不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有该病发生、流行的地区.必须接种疫苗免疫和采用高免血清进行防治。 平时做好清洁、消毒、隔离工作。 4.1 疫苗免疫4.1.1 种鹅免疫 在种鹅开产前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进行两次免疫.在5-6个月内能够使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这是预防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4.1.2 雏鹅免疫对雏鹅1日龄时.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口服进行免疫.3d即可产生部分免疫力.5d可产生100%免疫保护。 4.2 高免血清防治4.2.1 对出壳1日龄雏鹅 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0.5mL.即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4.2.2 对发病的雏鹅群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1.0 1.5mL/只.治愈率可达60%~100%。 另外.在确诊该病时.一定要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注意与小鹅瘟进行鉴别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肠道往往发生其他细菌感染,故在使用血清进行治疗时.可适当配合使用其他广谱抗生素、电解质、维生素C、维生素K 等药物,以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热带鱼细菌性肠炎病疾病名称细菌性肠炎病为害对象 热带鱼疾病概述 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脓血自肛门流出,严重者用手将鱼提出水面,脓血便会自动从肛门流出。 病原 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常浮于水面,体色暗淡,失去光泽,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 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脓血自肛门流出,严重者用手将鱼提出水面,脓血便会自动从肛门流出。 鱼体明显消瘦。 经解剖,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积水。 肠道内无食物,或仅在肠端有少许食物。 肠内有淡黄色脓血,肠壁微血管充血发炎,肠道呈紫红色,肠粘膜溃烂。 发病规律 流行季节多在夏秋季节,水温20℃以下时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1)杂食性鱼类同金鱼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治方法。 (2)凶猛性鱼类,可按治疗金鱼细菌性肠炎病所使用的药物之一种,按剂量用注射液稀释后,用注射器注入到饵料鱼体内并马上投喂。 (3)先将鱼虫消毒,并漂洗干净,放入清水中,选取金鱼细菌性肠炎病治疗方法中之一种药物,加大剂量投于盛有鱼虫的水中,浸泡1-2小时后再行投喂。 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的区分和治疗一、病症区分1.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 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 2.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撕开表皮后可见全身肌肉呈现红色。 鳃丝出血或呈苍白色,体腔有时有腹水,肠道内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 二、防治方法1. 草鱼细菌性出血病方法一:第一天用二氧化氯每立方米O.4克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止血宁每立方米0.08克全池泼洒。 同时用氟苯尼考每千克鱼20毫克拌饵内服,连用5至7天(第一天药量加倍使用);方法二:强氯精每立方米0.3至O.4克全池泼洒,连用2至3天。 同时用诺氟沙星每千克鱼20至30毫克拌饵内服,连用5至7天(第一天药量加倍使用)。 2.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a. 确保草鱼亲本无病毒感染,从源头杜绝;b. 清除淤泥,彻底清塘;c. 强化日常管理,将预防工作融入日常管理中去,常换水、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PH值,改善水质。 投喂合格适合的饵料,饲养要按照“先青后精”,的原则,以鹅菜、黑叶轮藻、浮萍、苦草等优质青饲料,搭配全价饲料投喂促使草鱼不同生长期所需不同营养,能有效减少发病率,同时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草鱼品质。 无公害黄鳝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治技术1.病原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2.症状病鳝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鳝体发黑,头部尤甚,腹部出现红斑,食欲减退。 发病早期,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没有食物,肠内黏液较多。 发病后期可见全部肠道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 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如将病鳝的头拎起,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很快就会死亡,死亡率甚高。 3.防治方法发病期间用1. 0~1. 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同时,每100千克黄鳝每天用大蒜30克拌饲,分2次投饲,连喂3~5天,或每100千克黄鳝用5克土霉素或磺胺甲基异恶唑,连喂5~7天;每100千克黄鳝用辣蓼5千克、薄荷叶3千克,熬水全池泼洒,15天后重复1次;每100千克黄鳝用干地锦草0. 5千克,或鲜辣蓼2~4千克,熬水,全池泼洒,连用3天。 发布时间:2024-08-26 08:30:07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