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林地养土鸡技术 内容: 养土鸡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鸡需要量日益增加。 因各种原因农村散户养土鸡数量减少,规模养土鸡较少,关于这方面材料报道不多,因此,土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近几年来,成片杨树林不断扩大,林地是生产优质土鸡的较好场所。 林鸡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是振兴农村经济举措之一。 1林地养鸡好处1. 1提高肉品质。 利用林地养土鸡,由于采食青草、捉虫,从土壤中获取矿物质,饲养期长,改善肉质,备受消费者青睐。 1. 2增加效益。 林地养鸡,节省饲料,减少鸡舍面积,市场价高,比室内饲养每千克多卖1~2元。 1. 3扩大了养鸡场地,解决了养鸡场地不足问题,增加了饲养量。 1. 4降低了防疫成本。 土鸡采食力强,到处觅食,光照充足,抗病力强,疾病少,节省了消毒防疫费用。 1. 5有利树生长。 鸡在林地放牧过程中,除虫、踏草、排粪,能促进树生长。 1. 6减少环境污染。 以独屋内规模养鸡,粪臭气味难闻,污染环境。 利用林地养鸡,净化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2林地养鸡的准备工作2. 1林地选择。 林地质量与养好土鸡关系密切。 要求林地面积大,3年以上树的树叶开始繁茂,能遮阳挡风避雨,林地距养鸡者家稍近,与交通要道有一定距离,利于饲养和防疫。 2. 2品种选择。 土鸡善于觅食,抗病力强,耐粗饲,饲养期3. 5个月左右,体重达1. 25~1. 5千克上市。 优良土鸡有河南省固始鸡、淮南鸡等,土杂交鸡逊于纯土种鸡。 2. 3建简易鸡舍。 鸡舍应选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处,与交通要道保持一定距离。 鸡舍座北向南,放牧面向林地最宽处,尽量做到缩短鸡舍与放牧林地距离。 鸡舍采用竹竿、砖墙、石棉瓦结构,舍宽4米,长度视养鸡数量而定。 鸡舍内用塑料布围起,利于保温。 鸡舍地面铺砖,易清扫粪便。 3养好土鸡注意事项3. 1挑选鸡苗。 鸡苗的优劣关系到育成率高低。 从孵化场购入的鸡苗,要选体大、被毛光滑、叫声洪亮、眼睛有神、行走敏捷、卵黄收得净、肛门干净、抢食的鸡苗饲养。 3. 2温度适宜。 雏鸡御寒能力弱,怕冷,注意保温。 雏鸡适宜温度,1~3日龄34~30℃,以后每周降温2~3℃,4周龄以后置常温下饲养。 3. 3密度合理。 育雏饲养期间1~2周龄每平方米饲养60~50只,3~4周龄50~40只,5~6周龄40~30只,10周龄以后每平方米饲养20~15只,视季节、气温灵活掌握。 3. 4及时免疫。 养鸡要做到防重于治,在平时精心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的基础上认真防疫。 7~10日龄鸡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50日龄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60日龄肌注新城疫Ⅰ系疫苗。 3. 5放牧补料。 春季育雏40日龄左右,秋季育雏30日龄左右,以后晴天每天早晨日出后,将鸡放林地自由食青草、野菜。 在放牧前补料,晚上太阳快落时放鸡进舍补料。 把林地分成几区,每区放1~2周转移另一区放牧,让动植物有繁衍机会,形成生态食物链,能够为土鸡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 土鸡补料分前后期,参考饲料配方(%):前期0~60日龄,玉米60,麸皮20,豆粕17,骨粉2. 7,盐0. 3。 后期61日龄至出售,玉米64,麸皮20,豆粕13,骨粉2. 7,盐0. 3。 每天收鸡或遇暴风雨,用吹哨训练土鸡规律的条件反射习惯。 3. 6严防暴雨侵袭或兽害。 放养区内根据放养鸡数量适当搭若干个简易山棚,供鸡防风避雨、饮水、休息。 4俏市出售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及元月中旬至2月上旬是市场紧俏时期,土鸡每千克16~20元,比平时价高1~3元。 依据这个行情特点,可组织安排在3~4月、9~10月进鸡苗,经过3~4个月放养,公鸡约达1. 5千克左右,正好赶上俏市出售,以获得高效益。 相关推荐土鸡孵化技术优质土鸡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其胚胎在母体外的发育,完全依靠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翻蛋和凉蛋等。 一、温度温度是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而正确地掌握。 因为只有在适宜的孵化温度下,才能保证蛋中各种酶的活动和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从而保证胚胎生长发育的正常。 一般情况下,鸡胚胎适宜的温度范围为37. 8-38. 2C。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严重时可造成胚胎死亡。 蛋的温度不能过高,尤其在2-3日龄时,温度过高,易使心脏紧张,血管过劳,而导致血管破裂,发生所谓的血全蛋的死胚。 孵化中期,胚胎的物质代谢日趋复杂,脂肪代谢增强,产热渐多,要相应降低孵化温度。 孵化后期,胚体增大,脂肪代谢剧烈,产生大量的热。 此时蛋温可比器内温度高1. 9-3. 3C.如不降低孵化温度,就会妨碍胚胎体热的散发,并产生大量的乳酸等有害代谢产物,从而导致死胚。 二、湿度湿度也是鸡孵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它不如对温度要求那样严格。 孵化期间湿度的掌握原则是两头高,中间低。 孵化前期要求稍大的湿度使胚胎受温良好,并减少蛋中水分蒸发而有利于形成胚胎的尿囊液和羊水。 此期湿度以55%-60%为宜。 孵化中期,随着胚胎发育,胚体增大,需排除尿囊液、羊水和代谢产物,故需降低湿度到50-55%,以利于胚蛋中水分的蒸发。 孵化后期,为了促进胚胎散发体热,防止胚胎绒毛与壳膜粘连,并使蛋壳变脆,利于胚胎破壳出雏,应将湿度提高到65%-70%。 采用恒温孵化时,所给湿度在孵化器内应为53%-57%.出雏器内应为65%-70%。 无论变温孵化或恒温孵化,当雏鸡出壳达10%-20%时,应将湿度提高到75%以上,以便雏鸡顺利出壳。 三、通风在天然孵化时通风不成问题。 如果用机器孵化,孵化机密闭,则种蛋需要的氧气多,排除二氧化碳也多,因此通风是孵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胚胎对氧气的需要随胚龄递增呈正比例增加。 孵化前期胚胎的物质代谢正处于低级阶段,需要氧气量很少,胚胎只通过卵黄囊血液循环系统利用卵黄内的氧气。 孵化中期,胚胎代谢作用逐渐加强,对氧气的需要量增加。 尿囊形成后,通过气室、气孔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排除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 孵化后期,胚胎从尿囊呼吸转入肺呼吸,每昼夜需氧量为初期的110倍以上。 通风、温度、湿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如孵化器内空气流通、通风良好、散热快,则湿度小。 反之,湿度就大,余热增加。 通风过大,箱内温度、湿度难以保持。 一般孵化器内风扇转数为150-250转/分钟,每小时通风量以1. 8-2. 0立方米为宜。 同时,根据孵化季节及孵化器内种蛋胚龄大小,调节进出气孔,以保持空气新鲜和温度、湿度适宜。 四、翻蛋在土鸡蛋人工孵化期间要进行翻蛋,特别在孵化前、中期更为重要。 翻蛋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胚胎与壳膜的粘连,促进胚胎运动,保持胚位正常,并起调节体温作用。 孵化用具不同,翻蛋方法、次数、角度也不同。 大型电孵化机每昼夜翻蛋6-8次,翻蛋的角度应达到90。 以上。 平面孵化器与我国一些传统孵化方法,因受热不均匀,在孵化前、中期每昼夜手工翻蛋4-6次,每次用手抓拿滚动900,切不可次数太多,避免影响保温。 在孵化后期应减少翻蛋次数,出壳前几天停止翻蛋,以利于出壳。 五、凉蛋凉蛋具有积极的生理作用,可以适当降低孵化机内的温度,达到彻底通风换气,促进胚胎活动和散热,增强胚胎抗寒力和生活力的目的。 一般地区,在种蛋入孵后的第5天开始每天早、晚凉蛋各1次。 凉蛋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胚胎发育好时,凉蛋时间长达1小时才能将蛋温降下去。 促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林地养鹅林地养鹅,这样的投资方式有着多重意义。 河口区新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林地种草,以草养鹅,鹅粪肥林,林地养鹅是一种循环型生态模式。 林地养鹅所种的草能防止水土流失,林牧还能互补,以短养长。 林地养鹅能够发挥牧草多方面的生态效益。 如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蒸发,改善气候条件,绿化美化环境等,最突出的还是减少雨水侵蚀,蓄水保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促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林地养鹅。 近年来,新户镇苗丰合作社理事长张廷坤积极响应发展养殖业的号召,努力探索高效养殖新途径,因地制宜发展林地生态养殖乌龙白鹅养殖。 记者了解到,张廷坤打破了传统养殖观念,利用合作社现有的20亩生态林地,生态养殖食用草鹅。 利用林地种草,以牧草为主要饲料,适当配制粗饲料,循环规模养殖,形成年产生态商品草鹅6000羽的养殖规模。 鹅粪作为林木基肥,还能加速林木的生长,达到商品草鹅和林木高效双收的目的。 林地养鹅符合生态效益之余,其收益也十分可观。 除张廷坤这样的林下养鹅大户外,该镇还发展三个养殖基地和118户省定贫困户散户养殖,项目年养鹅1. 2万只,预计年产值268万元,纯利润可达9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在河口区,像张廷坤这样,通过林下养鹅等生态养殖方式带动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 近年来,河口区畜牧业发展频有惊人之举,利用优越的资源,丰厚的政策,创新的作为,奏响了畜牧产业发展的最强音。 据了解,全区成功引进了新加坡澳亚集团、印尼佳发集团、俄罗斯联合食品集团、江西正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配套建设了进口牛隔离场、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等设施项目,利用外资超过60亿元,畜牧企业长期租赁使用土地面积超过8万亩,为畜牧企业种植饲草料土地面积超过10万亩,逐步构建起饲草饲料规模养殖肉乳加工生物能源有机肥加工的全产业链,河口畜牧业逐渐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了东营乃至山东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发布时间:2024-08-21 08:33:32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