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蜥蜴的习性与生理特征 内容: 蜥蜴属于爬行纲动物,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 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 多数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种类兼食植物。 蜥蜴在头部上可以见到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 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被复以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 头部被复鳞片。 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 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 蜥蜴的生活习性:蜥蜴生境各异,生活于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岛中均可见。 仅存的海生种为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 有几种蜥蜴部分水栖,食淡水生物。 对蜥蜴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温度,许多种有其「适温度」,会晒太阳以升高体温,使之高于气温。 生活于寒冷地区的种冬眠。 昼长对蜥蜴亦有影响。 大部分蜥蜴为卵生,卵产于所挖穴中,树木、岩石的裂缝中,或落叶层下。 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者)为卵胎生或胎生。 多无护卵习性,但五线圆筒蜥(eumeces fasciatus)在孵化期间守在卵边。 少数种(如lacerta属及cnemidophorus属)有孤雌生殖。 後者的孤雌生殖型为两个两性种的杂种。 许多壁虎将卵产于同一地点。 豢养条件下希拉毒蜥寿命可达25年,壁虎达20年。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 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 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 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 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蜥蜴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 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多数蜥蜴昼间活动,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晓之间活动,并能发出大声(而大部分蜥蜴不能发声)。 蜥蜴的捕食方式为静候或搜寻。 许多蜥蜴能将尾部自割,断下的尾能迅速扭动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脱。 许多蜥蜴有领域行为(包括领域表演)或求偶表演。 许多种有股孔,可能用来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异性。 蜥蜴对于人的经济意义不大。 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制革。 壁虎栖于居室,可捕害虫,但可能传播沙门氏菌。 蜥蜴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饲为玩赏动物。 蜥蜴吃什么: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 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 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 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rǔ动物。 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 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蜥蜴的变色:蜥蜴的变色能加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 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 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 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蜥蜴的断尾: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 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 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 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 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 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 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 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 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 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 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 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 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 蜥蜴的繁殖: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 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多线南蜥、蝎虎、疣尾蜥虎与截趾虎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多数种类蜥蜴系卵生,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 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 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 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 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 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 譬如南蜥属中多线南蜥为卵胎生,多凌南蜥为卵生。 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却为卵生。 我国特产动物鳄蜥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 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 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蜥蜴之一。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飞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12年,毒蜥25年,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54年。 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发布时间:2024-07-31 10:03:27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