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雏鸡的早期死亡原因 内容: 答:正常情况下,育雏周的死亡率比此后任何一期的死亡率都要大一些,但不应超过1%,一般在0. 5%左右。 第二周的死亡率则要小一些,从第三周开始每周的死亡率应相当低,并保持相当恒定的水平,直到育成期结束。 这是因为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大,抵抗力增强,死亡率下降。 早期死亡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种鸡因素1、垂直传播支原体:常见。 有败血型和滑液囊型之分。 白痢:很少见。 大型种鸡场净化很认真,由于温度过低会造成腹泻,类似白痢。 副伤寒:古铜肝(霉菌中毒也有)脑脊髓炎:10日龄内出血症状为垂直传播,10日龄后为水平传播。 2、营养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生素E缺二、管理因素1、温度:初生雏鸡对温度耐受的上限和下限非常接近,大约在33T~36T。 造成雏鸡热死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鸡舍温度低或有贼风导致雏鸡扎堆,如果时间较长,可使被挤在中间而无法逃出的雏鸡受热死亡;(2)鸡舍温度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而且雏鸡被隔离材料隔在不同区域,无法找到适宜温度区;(3)供热系统失控。 要防止雏鸡被热死,24小时值班,确保温度均匀、适宜。 2、湿度(1)湿度过低,雏鸡体内的水分会通过呼吸散失,从而影响雏鸡体内剩余卵黄的吸收和正常采食,严重时雏鸡会出现脱水现象。 表现为脚趾干瘪,羽毛干燥、蓬乱,生长发育缓慢。 同时由于育雏舍内过分干燥,容易引起尘土飞扬,使雏鸡患呼吸道疾病。 (2)高湿高温气候下,育雏舍相对湿度也可能过大,在高温高虚条件下,雏鸡体热散失不出去,感觉闷热不适,采食下降。 同时,高湿环境有助于霉菌和球虫的繁殖,使雏鸡易发生霉菌中毒和球虫病。 三、病弱雏由于种蛋、孵化环境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刚出壳的雏鸡有一少部分为病弱雏,如卵黄吸收不良、弱小、脐炎、瘫痪、瞎眼等,这些雏鸡通常在1周内死亡。 病弱雏鸡生产意义不大,而且常常是疾病的传播源,所以进雏时或进雏后,应当将病弱雏剔除,以育雏的顺利进行。 四、疾病因素1、细菌感染沙门氏杆菌:白痢、伤寒水平传播。 绿脓杆菌:注射引起的,3日龄出现大批发病,病雏精神不振;皮下水肿或有黄色胶冻样物;腹部膨大(绿腹);腹泻、袅竭、死亡;肝脏土黄色,心包积液、腹水。 大肠杆菌:类型较多常见败血型(三包型)。 2、病毒病脑脊髓炎,病鸡精神较差,闭目嗜睡,继而出现运动失调,两腿不能自主,走动时东倒西歪,逐渐不能站立,以跗关节着地,坐于地面,呈犬坐姿势。 随着病情的发展,神经症状明显,常出现头颈震颤,瘫痪。 个别雏鸡一侧或两侧眼睛晶状体混浊,视力消失。 瘫鸡仍有食欲和饮欲,但由于不能站立,吃不到饲料,饮不到水而被其他鸡踏死或饿死。 五、过度饥饿或脱水1、长途运输:超过48小时,脱水造成。 2、开食开水过迟:传统观念作怪,两小时上水,6小时上料。 3、饮水乳头和料槽过高水槽和料槽位置太高或只能大部分雏鸡采食和饮水,而体格小的雏鸡则可能被饿死或渴死;由于不熟悉环境,加上垫料不平整,个别雏鸡无法靠近料槽或饮水器。 4、灯光太暗据研究证明雏鸡天的视力只能看20~30厘米,光线太暗看不见,会影响饮食,造成脱水死亡。 六、单纯性营养不良1、过量采食。 2、饲料中营养过高,如蛋鸡用肉鸡料。 七、中毒1、一氧化碳中毒外观:爪尖和嘴尖发紫。 剖检:尸僵不全,血液不凝固,颜色呈“樱桃红”色。 2、药物中毒常见的是痢菌净中毒,前期大群兴奋乱跑;中后期鸡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体温下降,采食和饮水减少,严重者食欲、饮欲废绝,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 头部皮肤呈暗紫色,喙、爪发绀(蓝)。 部分鸡出现瘫痪,两翅下垂,逐渐发展成头颈部后仰,弯曲,角弓反张,严重者抽搐倒地死亡,死亡率5%~50%不等。 剖检可见全身脱水,肌肉呈暗紫色,腺胃肿胀、糜烂、出血,有陈旧性坏死,腺胃肌胃交界处有陈旧性溃疡面,呈褐黑色。 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充血,肠腔空虚,泄殖腔严重充血。 肝脏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 肾脏出血,心脏松弛,心内膜及心肌有散在性出血点。 其他脏器无明显眼观变化。 发布时间:2024-06-27 08:10:44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