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热带鱼病与水质管理的关系 内容: 病菌侵入鱼体的途径无外乎通过鱼的鳃部、皮肤、口吻及肠胃。 鳃部的细胞结构较为松软而脆弱,时刻都在呼吸滤水,所以鳃部很容易患病。 皮肤直接接触有菌水体、摩擦物体受伤后感染。 口吻啃咬食物和物体受伤后感染。 肠胃是每天都吃,免不了会吃下不洁净或有污染的食物。 这些部位直接与水和食物接触。 那么如果做到水中、食物中没有病菌和病毒,这些部位就不会受感染,就能保证鱼不生病。 所以保证水中没有有害病菌病毒是鱼不生病的关键。 所以预防鱼生病的根本大法是:注意缸内水质不受外来水、用具、新鱼、食物等的感染。 即:换入的新水要晾晒,盛水器具要常洗、常消毒,新来的鱼要过水、消毒,捞鱼和鱼虫的网要常洗、常消毒,鱼虫要洗净、消毒。 一句话:采取一切办法,保持缸中的水不受外来物及外来鱼的传染。 记住一个关键词:干燥,一切用具用完后要尽快谅干,最好是晒干,干燥就能使各种病菌消亡,潮湿就会滋生病菌。 另外,保持有规律地换水,使水自身不滋生病菌。 鱼生病的原因还有如下这些:1、长期不换水,不清洗滤材,腐殖质过多。 2、养殖密度过大。 3、天气突变,气压过低。 4、浮游生物过多和鱼相互争夺氧气。 5、水温骤变温差达到5摄氏度,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刺激而发病。 换水、清缸、捞鱼时,产生内、外伤。 6、饵料投喂不定时、定质、定量、定位,造成营养不良。 7、水中的氧气过度饱和、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接照射后立即放鱼等,是水中产生气泡。 8、农药中毒,对花盆喷药治虫、使用灭蚊、蝇药物时没有移开鱼缸,或未加盖,农药掉进鱼缸。 9、缺乏用药常识,在鱼病治疗期间用药不当等。 10、清洗过滤棉时,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 知道原因了,就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即可。 带回来的鱼往往经过鱼网捞捕以及在袋子里面相互碰撞。 这就非常容易造成体表黏膜受损。 应先按照过水的程序把鱼放进缸中后,耐心地等待几天,并且很仔细地观察每一尾鱼。 等到鱼都适应新环境和开始进食了,通常过个两三天,再根据鱼的状况决定是否给予药物。 病源有潜伏性,在鱼店的鱼缸中,有的鱼状态很好,有的鱼状态却很差,虽然选择了状态好的鱼,殊不知这些鱼当中可能会有表面健康但实际上已带有病菌的鱼,也可能会有治愈后还带有病菌的鱼。 鱼生病后防卫能力逐渐下降,病鱼的体表分泌大量黏液,细菌和寄生虫滋生,形成水质恶化。 因此下药之前及下药之后要不要换水,是靠临场经验,观察力和智能的判断。 一般只要过滤系统运作良好,水不混浊,没恶臭味则不必换水可以直接下药,反之则先换水再下药。 下药后如果水隔日就有混浊现象,则只好换水,需要用曝气24小时的水。 因为生病的鱼忍受不住再换水所带给牠的二度刺激,会使病情更加恶化。 所以治病的鱼缸宜大一点、多清洗和更换过滤棉、配备良好的过滤器,使水充分循环,从而维持水质不要恶化,等到鱼的病情稳定可以正常游动后再换水。 高水温也是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水温的升高要很小心地缓慢进行,根据不同鱼对水温的最高极限,在不超过极限的温度下饲养3-4天,然后再把水温慢慢地降到正常的范围内。 在热疗结束以后换水。 换水过程中,如果需要抽出的水量比较大的话,就要在抽出的水量超过缸里水的五分之一后,先加入新水。 达到原来水位后再继续抽水、加水。 作用是:让水质不要因为抽出太多的原水又马上加入全新的水,造成对鱼黏膜和鱼鳃的刺激,一边抽水一边加水可以让水质缓慢的变化,使鱼慢慢地适应换进去的新水。 发布时间:2024-06-22 08:15:25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