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福寿螺的危害是什么? 内容: 近年来因为福寿螺的数量急剧上升,所以就成为了农民们最头痛的事。 本来是想引进福寿螺是想作为经济物种来培养的,结果福寿螺的繁殖速度惊人,已经危害其他生物的生存了。 福寿螺的危害是什么? 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而造成减产,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福寿螺食量极大,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 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 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福寿螺的形态特征福寿螺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 有巨型田螺之称。 福寿螺壳薄肉多,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高蛋白饲料。 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 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 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 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福寿螺的生长繁殖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 每年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30℃。 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 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 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200~1000粒,一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 广州年生3代,一代幼螺生长93天开始产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历期102天,日均温27. 1℃,相对湿度88%,二代螺生长63天产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历期74天,日均温29. 5℃,相对湿度87%。 三代螺生长至翌年3月底,共189天,仍为幼螺,日平均温度18. 2℃,相对湿度78%,各代螺重叠发生。 螺龄为20~80天,每只螺经10天,一代增重0. 9g,二代2. 398,三代0. 188. 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只,孵化率为70. 1%,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59. 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 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 福寿螺的分布范围福寿螺原产地为亚马逊河流域。 福寿螺在中国分布主要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台湾、湖南等省。 福寿螺的防治措施1、植物检疫  强化植检措施,对可能携带福寿螺的植物和产品进行检疫,防止人为传播;未发生区禁止人为引入、饲养;发生区要防止向外扩散。 2、农业防治及物理防治  (1)推广鸭稻共育技术,利用鸭群取食消灭幼螺和成螺;  (2)在产卵高峰期采用摘除卵块,降低卵的孵化率,控制种群密度;  (3)在孵化高峰期田水外排,降低幼螺的成活率;  (4)在水往交界处设置拦截网、加高田埂,阻止福寿螺进入;  (5)冬季清除水体淤泥、挖除水草、铲除田边杂草,破坏其产卵场所;  (6)结合水旱轮作和深翻土地直接杀死成螺;改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能有效的控制福寿螺的发生;  (7)手工捡螺消灭成螺,降低成螺基数;  (8)未发现福寿螺入侵的区域,要严格禁止人为引入、饲养。 3、化学防治  (1)每亩撒施5%或6%密达杀螺颗粒480克。 (2)每亩用70%杀螺胺28克兑水喷雾。 (3)在水稻移栽前7天,每亩撒石灰25千克。 (4)每亩用茶籽饼3~5kg粉碎后直接撒施于已耕好的田块或排灌沟上。 虽然福寿螺对农作物的生长、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其他的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是现在已经有有效的方法来控制福寿螺了,或许不能完全从根源消除福寿螺,至少可以让福寿螺的危害降到了最低。 发布时间:2024-06-22 07:04:45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