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癞蛤蟆和牛蛙的区别是什么? 内容: 癞蛤蟆和牛蛙算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蛙类动物了,而且它们的相似度还是蛮高的,所以就造成许多消费者对癞蛤蟆和牛蛙分不清。 癞蛤蟆在我们心目中就是长得丑,而牛蛙则是餐桌上的美食,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癞蛤蟆和牛蛙的区别是什么? 癞蛤蟆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 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 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 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 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 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 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 躯体短而宽。 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 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 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突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 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婚垫,无声囊。 体长79-120毫米。 牛蛙体形与一般蛙相同,但个体较大,雌蛙体长达20厘米,雄蛙18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以上。 头部宽扁。 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 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折绉的瞬膜,可将眼闭合。 背部略粗糙,有细微的肤棱。 四肢粗壮,前肢短,无蹼。 雄性个体第一趾内侧有一明显的灰色瘤状突起。 后肢较长大,趾间有蹼。 肤色随着生活环境而多变,通常背部及四肢为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斑纹;头部及口缘鲜绿色;腹面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随雌雄而异,雌性多为白色、灰色或暗灰色,雄性为金黄色。 鸣声很大,远闻如牛叫而得名。 癞蛤蟆和牛蛙的生活习性癞蛤蟆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 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 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 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 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 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牛蛙生活于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喜栖息于沟、塘边。 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草,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潜入水中。 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待适应环境后,便不随便搬迁。 到了5月上旬,牛蛙叫声尤甚,一蛙先鸣,其他蛙跟随齐鸣,夜间比白天叫得更厉害,其后便抱对产卵。 产卵期至7月中旬止,历经70天左右。 卵呈片状,借水草固着浮于水面。 受精卵孵化为蝌蚪,生活于水中,以后变态为蛙。 过水陆两栖生活。 冬季水温下降到10℃左右时,牛蛙开始躲藏于洞穴或淤泥中,停止活动与摄食。 但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又出来活动觅食,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故牛蛙在洞庭湖地带无明显休眠期。 癞蛤蟆和牛蛙吃什么? 癞蛤蟆,也就是蟾蜍,通常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 牛蛙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范围很广,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牛蛙主要吞食农作物的动物害虫(数量占82%),同时也吞食少量有益的动物(占5. 2%)。 牛蛙还吞食一些植物性的食物,多半是叶子残片、花和植物种子。 牛蛙十分贪食,且食量大。 癞蛤蟆和牛蛙的分布癞蛤蟆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 牛蛙原产于北美落基山脉一带,美国东部数州,后被引进西部各州和其他国家。 目前我国主要靠养殖生产,全国各地均产,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养殖场地的防渗可以选择HDPE土工膜。 商品蛙主要在秋冬季,供应源主要来自广东、福建地区。 因为癞蛤蟆和牛蛙太过于相似,所以就有人因为迷糊分不清,而购买了癞蛤蟆回去。 因为癞蛤蟆是有毒的,所以大家在挑选牛蛙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选到有毒的癞蛤蟆,不然很容易在食用过程中造成中毒现象。 发布时间:2024-06-15 07:18:26 来源:哦嘿养殖网 链接:https://www.ohei.cn/news/1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