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5-11-08 13:05:03 | 来源:哦嘿养殖网

根据对许多地区猪场流行疫病的分析,猪场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1、PRRSV持续存在;

2、猪瘟和伪狂犬的免疫效果越来越不好;

3、圆环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病毒和细菌增多。

其本质是猪的免疫力长期受抑制,而PRRS是问题的核心。

自2006年夏季,随着高致病性PRRS的发生,该病迅速波及全国各地,近年来又发生了变化,处于经典型与高致病性PRRS的中间型——变异型PRRSV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流行基因亚型。早期以母猪的高流产率(个别猪群有超过50%的母猪流产)、仔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可达到)为特点,临床上转变为以隐性感染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蓝耳病的免疫抑制作用的危害性越来越明显,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猪圆环病毒及病毒性腹泻的感染率增多,伪狂犬和猪瘟的免疫效果受到抑制,给猪场管理带来更大范围的问题。

猪场不发蓝耳病

不代表没有蓝耳病毒感染

自然感染猪不能形成对PRRSV有效而持久的免疫力,同时由于PRRSV的传播速度很快,绝大多数的猪群中有PRRSV隐性状态持续感染,因此PRRS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猪场不发蓝耳病,不代表没有蓝耳病毒感染。

猪群中的蓝耳病发生流行三阶段

阶段,感染早期,此时感染猪会带毒,但普通抽查不易发现。主要危害是抑制猪的免疫机能,表现为猪瘟的免疫应答水平下降、伪狂犬的免疫保护力下降等,这些现象可通过实验室检验来发现。

第二阶段,免疫抑制的加剧,各种感染性疾病增多,虽然表现为其他传染病,检测到的是其他病原,但核心在于猪的免疫系统机能受到PRRSV的广泛损害。

第三阶段,PRRSV感染导致猪的临床疾病,即母猪流产、仔猪和育肥猪的呼吸道疾病。需要强调的是,多数猪群所见的临床疾病通常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造成的后果叠加,如果不加以鉴别诊断和仔细分析,如诊断为任何一种传染病都不足为奇,但必须认识到PRRSV是才是这一系列疾病的始作蛹者。

克服免疫抑制是防控该病的瓶颈

吉林大学高英杰小组的研究已经发现PRRSV一个重要的免疫抑制基因位点,所以克服病毒的免疫抑制作用,快速调动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是免疫控制PRRSV的两个关键环节。

由于PRRSV灭活疫苗不能有效调动猪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但通过接种安全性高的弱毒疫苗可有效控制PRRS。试验证明:在未感染猪群中,接种弱毒疫苗的猪只由于疫苗毒的占位而对野毒有耐受性,弱毒苗可明显缩短并减轻野毒对肺组织的损伤,减轻临床症状。

但高致病性PRRSV弱毒疫苗由于自身毒力偏强,并可在猪群扩散而形成循环感染以及本身的免疫抑制性,给使用猪场带来更大范围的问题。近年来,高致病性PRRSV弱毒疫苗已出现多起疫苗毒力返强案例,有些本来临床稳定的猪场,在使用高致病性PRRSV弱毒疫苗一段时间后,可能陆续出现临床症状。

如何控制PRRS

一、全群的猪只不论年龄和性别都必须免疫,不能造成免疫空白点;

二、在现阶段,仔猪的首次免疫时间要提前到14日龄前,防止在使用疫苗前已被感染,这就要求疫苗安全性高,而高致病性蓝耳苗的使用日龄一般均为28天或断奶前后(详见各蓝耳疫苗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三、在长期免疫抑制状态下,猪群的猪瘟和伪狂犬免疫都已出现偏差,需要做相应调整,相互促进防疫效果。前提是必须避免疫苗本身带来的新问题。

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蓝克清(R98株)是我国经农业部批准可用于7日龄仔猪的蓝耳疫苗,它属于自然弱毒,安全不返毒。产品上市9年来,经过全国各地的使用案例证实,对7~10日龄和30~35日龄,免疫两次蓝克清(R98株),可对蓝耳病发病猪群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对目前流行的变异株蓝耳病的保护率在80%以上。

总之,蓝耳病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对猪场的重大挑战,只要疫苗使用得当,蓝耳病是可以控制的。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